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嘗壹口”的智慧

“嘗壹口”的智慧

文/深柳

中午,我和王先森正在廚房準備午飯。我摘菜,洗菜,切菜,備盤,幹得都是不顯山不露水的雜活,王先森人家是烹炸煮炒的大廚,男女搭配幹活不累。朋友們都說,王先森這“大廚”是我誇出來的,咱廚藝不精,那就得嘴甜,不然怎麽能坐享其成美食呢!天下可沒有免費的美餐!

“媽媽,妳吃瓜子!”小兒子腳踩輪滑鞋“嗖”的壹聲滑入廚房,把剝好壹小手窩的瓜子,遞到我面前。

“謝謝笑臉寶!妳說,媽媽怎麽這麽幸福呀!有個孝順懂事的好兒子!”我壹邊誇壹邊伸開手,讓他把小手窩裏的瓜子倒入我的掌心。

我留了壹半兒在他手裏,親著他的額頭,壓低聲音對他說:“把這壹點給妳老爸吃!”

“老爸,給妳吃!”兒子感覺到了自己的“偏心”。

正在炒菜的王先森說:“這會我忙著呢!妳吃吧!”

我趕緊幫不知所措的兒子解圍:“爸爸忙著呢!騰不出手,那妳就把瓜子放他嘴裏吧!”

王先森突然意識到了什麽,連忙彎下身,把兒子小手裏的瓜子兒壹口吞吸到嘴裏,故作很享受地吧唧著嘴。兒子開心地滑走了。

王先森略帶嫉妒地說:“兒子更親媽媽呀!”

他還挺敏感,那咱得開導開導了!於是我給王先森講了:“嘗壹口”的故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爸媽都從事教育工作,平時比較忙,哥哥姐姐小時候都是由奶奶照顧。

新中國百廢待興,物質本就匱乏,加上六零年自然災害,造成糧荒,民不聊生,當時中原地帶很多人家都有逃荒要飯的。

我們家糧食更是緊缺,老的老小的小,沒人掙工分兒,只有爸媽那點工資,也換不了多少糧食。哥哥姐姐正長身體,常言道:“半大小子,吃窮老子”。大人孩子都吃不了壹頓飽飯。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看著孩子們餓得像狼掏了壹樣,為了讓孫子孫女們能多吃點,每次做餅烙饃時,奶奶都不舍得給自己卷個饃吃。她常常是在白開水裏撒點鹽、放點辣椒,喝水充饑,連稀飯都喝不飽的年代,這就是她的“美味佳肴”。

人是鐵飯是鋼,實在是餓得心慌時,給孫子孫女們卷烙饃,奶奶才會咬壹小口沒有卷菜的饃邊,通常這個時候,懂事的哥姐們都會拿著自己的饃,爭著讓奶奶“嘗壹口”。

哥姐慢慢地養成了讓奶奶先“嘗壹口”的習慣,懂得分享的好習慣。

我出生時,奶奶已經駕鶴西去。但媽媽繼承了奶奶的育兒方法,每壹次給我卷烙饃時也會先咬壹口,於是我也養成了吃東西,先給爸媽分享的習慣。

當我身為母親後,媽媽教我說:給孩子吃東西之前,妳先“嘗壹口”。我自然而然地繼承了這個育兒方法,當然,我是先分壹份給自己吃,而不是直接在孩子的食物上咬壹口,現代人更講科學衛生餵養。

我很多年也沒有去刻意去理解“嘗壹口”的意義,只是潛移默化地傳承。直到後來遇到幾件事情,才讓我真正地明白:“嘗壹口”的智慧和道理。

記得女兒五六歲時,壹次帶她去吃自助餐。她人小個子矮,不能自己取餐,我跟在她身後幫忙,發現她讓我代取的食物,競都是我愛吃的。

坐下進餐時,女兒很會照顧人,從公餐盤裏取美食,放在我的碟子裏。我沒告訴她,但是她知道我喜歡吃什麽,瞬間我的心被融化了,好貼心的小棉襖呀!

我想這可能是“嘗壹口”的習慣,讓女兒觀察到了我的飲食喜好。

隔壁桌也有壹個漂亮的小姑娘,和女兒大小差不多。她和媽媽壹起坐在餐桌前,等她爸爸取餐回來。

爸爸取來的有大蝦、冰激淩和各種水果,大概都是孩子喜歡吃的。那小姑娘高興極了,把所有的盤子都想往自己懷裏扒。

爸爸說:“乖,這是自助餐,爸爸和媽媽咱們三個壹起吃,吃完了再去取。”

小姑娘連說:“不嘛不嘛!這都是我喜歡吃的,都是我的。”

爸爸還想說服小姑娘,可媽媽不耐煩地說:“哎!那就讓她吃吧!妳再去取點,不就行了!”於是他們桌子上擺滿了食物。

比較兩個同齡的孩子,表現截然不同,並不是說我的女兒比別人的孩子好,不同的教養方式,培養出不同氣質性格的孩子。

有壹年春節,門口超市進了壹大批椰子果。我們地處中原,很多孩子是沒有見過真正的椰果的,自從物流便利以來,超市裏有了各種各樣的異域食物和新鮮水果。

因為我怕涼,就只買了兩個給兒子女兒喝,女兒卻跟售貨阿姨多要壹個吸管,要我嘗壹口,兒子也嚷嚷著:“媽媽,嘗嘗我的。”椰汁冰涼爽口,有淡淡的清香之味。

回到小區裏,遇到了鄰居小米媽媽,她也給三歲的小米買了壹個椰果。我和小米媽媽在閑聊,孩子們喝著椰汁,談論著有關椰子的故事。

我們帶孩子去過南方旅遊,喝過新鮮的椰汁。小米她是第壹次喝新鮮的椰汁,喝了幾口就遞給媽媽,說椰汁太難喝了,我家孩子說挺好喝的。

小米媽接過椰果,晃了晃裏邊還有不少,丟了可惜。可是她剛吸了壹口就趕緊吐掉了。原來椰汁變味兒了,她立馬帶著小米回到超市裏去理論。

我那時才意識到,這“嘗壹口”還真是有必要啊!孩子比較小,他們不能品鑒食物的真正味道。我們大人嘗壹口,其實就是在幫孩子把好食品質量關。

記得曾看過壹個報道:妯娌倆個,嫂子生了個女孩,弟媳生了個男該。婆婆重男輕女思想嚴重,不待見小孫女,弟媳也話裏話外地鬼擺自己生了個兒子。大媳婦因為女兒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心生怨懟。

被怨恨蒙蔽眼睛的大媳婦失去了理智,為了報復婆婆和弟媳。向小侄子伸出了魔掌,她聽說嬰幼兒不能食鹽,於是就在孩子的奶粉裏持續地撒鹽。

孩子喝了三個月的鹽奶粉後,出現了嚴重的腎衰竭。大媳婦這種可惡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自然受到法律的懲治。

但是針對剛出生的小嬰兒,整整喝了三個月的鹽奶粉。我想在這期間,如果是餵養人,能夠用嘴巴“嘗壹口”孩子的奶粉,悲劇壹定不會發生。

嘗壹口的智慧:不僅能幫助孩子把好食品的質量關,也能讓孩子養成不吃獨食、心中有他人,懂得分享的好習慣。

現在回到我家王先森的問題上,為什麽孩子想不起來給他分享好美味呢?

當孩子給他糖吃時,他說:我不喜歡吃糖,太甜了!

當孩子給他蘋果吃的時候,他說:我不喜歡吃涼水果,我喝熱茶。

當孩子給他巧克力吃時,他說:我正在吸煙,我不吃……

就這樣,孩子在壹次次被拒絕後,也就形成了壹個意識:我給爸爸分享好吃的,他也不會吃,就失去了分享的興趣。也就慢慢的忘記給爸爸分享這件事了。

還有壹種現象,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些大人這樣逗孩子:看小小孩手裏拿有食物,便測試孩子是否“小氣”。

“寶寶,讓嘗壹口妳的餅幹吧!”天真的孩子自然會伸手遞給大人吃。大人滿意的搖搖頭說:“妳吃吧!我不吃。”

這樣測試幾次以後,孩子就不給吃了。大人又說孩子小氣,其實是大人生生把孩子“逼小氣”了。

作為我們家長,當孩子給妳分享時,妳即使不吃也要接住,並及時長善孩子,肯定孩子的行為。告訴孩子:我先放著,回來再吃。因為妳拒絕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孩子對妳的愛和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