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富蘭克林,人們就會聯想到雷電,想到他發明了避雷針。大約250年前,他提出了避雷針的設想:在建築物的高處,安裝壹根尖銳的金屬桿,沿著墻壁引到地下,深埋以後,就能防止雷擊。
現在看來,富蘭克林的避雷針並不是那麽完美,英國的避雷裝置,頂部不是壹根針,而是壹個球,法國人也不用針,而是壹個圓錐體。唯有美國人,堅持使用富蘭克林最初的設計,仍然使用頂部尖銳的鐵桿。
1997年7月13日,美國紐約市遭雷擊,5條高壓線路被切斷,停電壹整天。美國人這才想到避雷針不可靠,於是新設計的避雷裝置不再是孤零零的壹根針,而是2000多條細細的導線,裝在壹根空心管子上,看上去好像壹個雞毛撣子。
近年來,還出現過壹些新型的避雷裝置,比如,在金屬桿上裝壹個放射源,或裝壹個半導體消雷器等等。不過,令人驚奇的是我國古代也有避雷裝置,我們先引用壹位法國旅行家戴馬甘蘭的記述;“中國屋宇的屋脊兩頭,有壹個仰起的龍頭,龍口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伸向天空。舌根連著壹根金屬絲連通地下。這種奇妙的裝置,在發生雷電的時候,電就會從龍舌沿鐵絲跑到地下,不會毀壞建築物。”
這段記述來自《中國劄記》,是這位法國人1688年寫成的。1688年,比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的1750年早60多年哩!由此可見,我國早就有了避雷裝置。這位法國人說的“龍頭”,在我國叫作“鴟(chī)尾”。相傳,漢代的時候,未央宮遭雷擊失火,就有人向漢武帝建議,在宮殿的尾脊上安裝能消滅火災的鴟魚。於是,後來的宮殿和民房的屋脊兩頭都有了叫做“鴟吻”或“鴟尾”的金屬飾物,形狀有龍、魚和雄雞等。遺憾的是,這些鴟尾並沒有金屬線連接大地,而這位法國人卻根據自己的觀察,描述了這是避雷針似的裝置。因此,這件事就成了壹個不解之謎。
後來有人分析,鴟尾雖然沒有金屬線連接大地,暴風雨襲來的時候,淋濕了屋頂和墻壁,也起到了接地的作用。
可是,我國有許多古塔,塔頂尖尖,突出於地面,最容易引雷,最容易遭雷擊,卻保存完好。不是雷電未曾降臨,而是雷電來臨時,被消除了。
1960年,浙江杭州的六和塔,在壹個雷聲隆隆的夜晚,人們看到塔頂尖端連續放光。這是放電現象,放電以後,雷災消失了。
歷史上也有過類似的記載。1611年壹個夏夜,浙江嘉興的東塔放金光,像流星四散。山西河津縣城東覺成寺內有壹座寶塔,到了風雨夜,塔頂常常會放光。
這些古塔頂部都有壹個金屬塔剎,目前發現,最古老的金屬塔剎出現在三國時代。公元229年建成的保聖寺塔(位於江蘇高淳縣),塔高31米,塔頂有壹裝飾,由覆缽、相輪和寶葫蘆等組成,大約4米多高。人們常把這鐵剎叫做“葫蘆串”,這就是壹個避雷裝置。由於有了它,壹兩千年內,高塔未遭受雷擊。
這樣的例子還可列舉壹些,明代的北京曾有壹個廣寒殿,建在今天的北海公園內,殿旁豎立著壹根鐵桿,有數丈高,頂部是3個金葫蘆,同時引壹根鐵鏈連接大地。雖然文獻說,這是為了鎮龍,鎮北海之龍,而真正的作用卻是避雷。
看來,上面介紹的這些古建築,雖然沒有避雷針,卻都設有消雷、防雷的設備。這是不是古代工匠有意的安排?如果是,那麽發明避雷針的年代就會大大推前;如果不是,為什麽類似的裝置卻不止壹兩處,許多地方都有發現?
除了金屬塔剎是壹個謎,磚石結構和木塔也是壹個謎。山西應縣的木塔,全部是木結構,塔高51米,這是很容易招雷的高建築,然而,它從建成到今天,已經歷了900多個春秋,至今仍高高地聳立著。
有人說,這是木塔,不導電,塔身不導電,地面又幹燥,木塔就有了避雷的性能。而另壹些人卻說,雷電襲來,電壓極高,高達幾百萬伏,電流又特別大,木結構的塔也會成為導體,怎麽說能避雷呢?
這也是不清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