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粘,又名桂花蛋,是漢族傳統名點之壹,是用雞蛋、澱粉、白糖加水攪勻炒成的。它不僅色彩金黃,味道甘美,更令人稱奇的是它不粘盤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齒,這也正是它為什麽叫三不粘的緣由。色澤金黃,蛋嫩沙甜,美味可口,富有營養,尤宜於老人、幼童食用。
出處:據說是乾隆爺下江南的時候,路經華彰德府,當地官員因為這道菜菜色金黃,就獻給乾隆爺品嘗。沒想到乾隆爺用後龍顏大悅,立馬讓管事問這道菜的做法,帶回宮去。而後“三不沾”就在宮廷、府衙、市肆等廣為流傳。那麽同和居又是怎麽將這道做出名堂?老北京人都知道,同和居最早坐落在西四牌樓壹帶。開業之初是個名不見經傳的飯館,店主是山東福山人。為了把生意做火,就想著法兒在菜上搞出點名堂。後來,認識了壹位清宮禦廚,學了幾手絕活兒。有壹回,壹位王爺到同和居轉悠轉悠。店主現學現賣,炒了壹道“三不沾”。這位王爺食後也是大加贊賞。自此,同和居的“三不沾”才開始名噪京城。
上個世紀90年代,當時的日本首相海部俊樹訪華,就跟同和居吃過壹回飯。結果,“三不沾”給海部先生留下極深的印象。這印象深到什麽程度呢?海部回到日本後,派人坐飛機專程到同和居灌了壹暖瓶“三不沾”帶回日本,專門孝敬給日本皇室。
說起來,同和居的“三不沾”已經有百余年歷史。眼下,同和居在保持傳統手法的基礎上,把“三不沾”的口味進行了改良,不但有蛋黃口味三不沾,還加入果珍、水果等炒出了果味三不沾,酸甜口的檸檬味三不沾。
制作方法:
主料:雞蛋12個(約500克)。
配料:山楂糕丁100克、濕澱粉40克。
調料:桂花糖15克、白糖200克、熟豬油150克。
制作工藝
三不沾
壹、冼京糕切刻成1.2寸長、6分寬、3分厚的圖案花邊或小兔型花刀20-30塊,夠盤邊擺壹圈即可,下腳料剁成碎丁待用。
二、鍋內添水1.2斤,加入白糖,待溶化後加入桂花糖,加溫後晾涼過籮。
三、蛋黃加入水粉芡,用筷子攪勻,加壹斤涼濃糖水,鹽水幾滴,再過80目的籮,濾凈雜質。
四、鍋放火上加油至鍋熱時將油倒出,打抹幹凈;而後加好大油1兩,倒入五分之壹的蛋液,攪炒後,視其軟硬,如硬可將剩下的濃糖水倒入蛋液中;然後將蛋液再全部倒入鍋中,小火慢慢攪炒。蛋液變稠時,加壹次油,用力敲攪,並不斷加油,至不沾鍋表面光潔無蜂窩時,把剩余大油加入鍋內炒幾下翻鍋,盛入盤中,最後將切好的京糕小兔或圖案花邊擺成壹圈,碎京糕丁撒到三不沾上。
三不沾
望采納,謝謝!(?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