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窩窩頭
日式壽司卷
老臺門特色小排面
老臺門特色三鮮面
老臺門特色餛飩
老臺門特色春卷
老臺門特色生煎
老臺門特色漢堡
老臺門特色麻球
刀切饅頭
特色灌湯肉包
特色灌湯幹菜包
玉米烙
水晶燒麥
老臺門熱狗
高粱饅頭
高莊饅頭
蛋黃包
純天然玉米汁
純天然南瓜汁 15歲蘇州拜師學藝
陳慶松老家在安徽安慶,15歲他就從家鄉出來自謀生計。回想往事,他說今天的成功完全是因為家裏窮逼出來的。“那時家裏窮,為能過上更好的日子,父母便希望我能學壹門硬技術,去外面做生意掙錢。”
那年冬天過完年,小陳手裏揣著家裏賣豬的100元錢離開了家鄉。他花了24元上了去蘇州的火車,決定到那裏拜師學藝,“可下了火車卻不知道何去何從,天氣又特別冷,幸虧車站候車室有暖氣,於是白天,我出去轉悠,找活路。晚上就偷偷回到候車室躲在角落裏,還時時要提防管理人員的轟趕。幸運的是,到了第四天,有壹個操著家鄉話的小夥子到候車室賣饅頭,我立即像看到了救星,上前與他搭訕,跟他說了自己的情況,求他幫忙。那小夥子答應我跟他回去,見見他們老板,也許能給我找點兒活幹。”陳慶松說,他的命運從此改變。
老板是開饅頭店的,看他壹個小孩子很可憐,再加上機靈的陳慶松連翻使出“苦肉計”,老板終於收留了他。“在我的再三懇求下,老板終於決定收留我,但沒有工資,只管吃住。每天我都非常勤快地幹活,有時候還給老板的孩子刷鞋、洗衣服。老板被我打動了,第二個月找我談話,說可以收我為徒!把我開心地壹夜沒睡。” 壹年多艱苦學藝
首戰創業卻以失敗告終
就這樣,陳慶松在饅頭店裏當起了學徒。每天淩晨3時就得起床,晚上8點多才能下班,但是他不怕苦累,每天搬面袋子、擦籠屜,跟著師傅從和面、揉面學起。通過觀察和實踐,小陳逐漸明白了,做面食放堿的多少和醒面時間的長短是關鍵,堿用少了饅頭顏色發黑、味發酸;可是用多了饅頭又發黃,還有苦味。於是他細心觀察師傅的制作方法,總結經驗,偷偷試著自己做,基本功越來越好,而且他還發現饅頭的外皮若能薄些,內餡有汁將會更好,這個建議得到了師傅的大加贊賞。
壹年多後的壹天,師傅把陳慶松叫到房間裏,給了他三百元錢,“該學的手藝妳早就學刃有余了,我這裏沒什麽錢賺,妳可以自立門戶了。”
這樣,陳慶松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他回憶到,“接下來的壹段時間,我幾乎跑遍了蘇州的大街小巷找店面。為省錢,我從沒坐過車,到每個地方都是靠走的,腳底的水皰起了又破,破了又起,晚上就在老鄉的住處窩壹晚。每天早出晚歸,終於被我找到了壹個4平方米的店面,可盤店面、配備簡單設備的費用至少要500元,當時,我身上只有300元多元錢,怎麽辦?我只能向當時在蘇州打工的老鄉借湊了200元錢,我的第壹家店就這樣開張了。”
“那時真的很辛苦,每天淩晨2點鐘就要起床準備,沒人幫忙,壹個人什麽都要做。”當時沒錢買好設備,每天要用的40多斤面粉全靠陳慶松用手工和成壹個個的小面團,由於時間不夠,他不得不犧牲自己的睡眠時間,晚上把前期的工作做好,有時要忙到九、十點,實在困了就在壹旁趴壹會兒,醒了再做。每天後背、肩膀和兩腿都酸疼難忍,可他憑著不服輸、不怕苦累的韌勁兒,楞是挺住了。
陳慶松開的這家小店位置在壹個住宅區,憑著陳慶松的好手藝,店開了沒兩天生意就直線上升,那裏周邊的住戶都十分喜歡小陳做的“多汁饅頭”。開業後的第二個星期每天賣了200元,第三個星期每天賣了250元,生意壹天比壹天好。
就在4個多平方的小店面裏,小陳白天、晚上都在那兒度過,雖然艱苦,但依然幹得很起勁。“因為那是我的第壹個根據地,那裏給我印象太深了,雖然地面潮濕,屋頂有時還漏雨,但我仍然覺得很溫馨、很幸福。”
然而好景不長,由於陳慶松沒有什麽經驗,也對政策不了解,沒人可以請教,開店時什麽手續都沒辦,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對他而言還很陌生,結果被相關部門查處了,饅頭店開了半年被迫關門。“這真是壹場惡夢!付出了那麽多辛酸,第壹次開店就慘遭失敗,我當時非常傷心,傷心得哭,感覺非常難受!”自此,陳慶松的生活又回到了從前,“老板夢”還沒開始就破滅了。 二次創業走出困境
可他又將成功拱手讓人
但第壹次的失敗並不是壹無所獲的,給陳慶松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得到了家人的認可和支持。很快陳慶松又開始籌備第二家店,家裏人動員所有的親朋好友給他湊了壹萬元錢,舅舅還親自把錢帶到了蘇州,這讓陳慶松十分感動,也感覺肩上的壓力,“那時我發誓,我壹定要做出成績來回報我的家人、我的家鄉!”
對於第二家店,陳慶松辦事特別小心謹慎,前車之鑒謹記心頭,落實好了所有必需的步驟後,20平方米的新店終於開業了。
“那時我開的店周圍有壹陣饅頭熱,就是接連三五步、五六步之內,都有饅頭鋪。”陳慶松通過觀察分析出了他們在經營和制作上各有不足,再根據以往幾年的經驗並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壹個個皮薄、餡大、湯汁充盈的“灌湯包”呈現在消費者面前。壹時間,生意是意想不到的火爆,店門口竟然排隊買起了“灌湯包”。
店裏生意壹天比壹天好,陳慶松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但他並不滿足當時的成功,他想去其他城市闖闖。可真的把店放棄了又覺得太可惜,他便把家鄉最窮的壹個親戚帶了出來,讓他來經營這家店,並把自己的手藝和心得毫無隱瞞地傳授給了他。 艱辛轉戰多個城市
終與紹興結緣創造奇跡
之後,陳慶松展轉到上海、嘉定、張家港等多個城市,每到壹個地方他邊開店,邊吸取當地饅頭行業的好手藝,以積累更多經驗,並與很多“饅頭高手”切磋,不僅老本行饅頭越做越好,“湯包”越做越精,而且還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根據現代人綠色、保健的美食新理念,大膽革新,反復實踐,終於形成了其獨特的制作工藝與口味特色,解決了傳統湯包口感油膩,面皮彈性不足、軟糯無嚼感的缺陷。
他的店每開到壹處就引來壹股“湯包風”,越來越紅火,“那段時間,我過得特別興奮,有時候,壹天能賣四五百、五六百元的饅頭。”陳慶松說,這時候他想到了家鄉的親戚朋友。“先是哥哥、姐姐、姐夫、大姨、二姨……後來全村的年輕人差不多都被我帶出來了。”
之後壹個偶然的機會,陳慶松來到了紹興,懷著小時候對魯迅的崇敬,他對這座城市有著特別的感情。“而且我覺得紹興人很熱情,對外地人毫無偏見,讓我感到很溫暖、很踏實,有壹種特殊的緣分,我覺得這裏將會是我第二個家。” 將手藝無私地傳給他人
他說,幫助人是很幸福的事
於是,陳慶松於2002年在紹興東街菜場邊開出了第壹家“中國湯包王”,創造了紹興人排隊買外地包子的奇跡。在接下來的5年裏,他帶領著家鄉的父老鄉親在紹興連續開出了50多家合作經營店,生意都很不錯。
陳慶松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不僅家鄉的得到了他的幫助,就連很多不認識的顧客,他也毫無顧及地把手藝無私地傳授給了他們。壹些下崗待業人員來買饅頭時,順口詢問他是怎樣做出這麽好吃的饅頭,也想學壹手,陳慶松都毫不隱瞞地壹壹點撥。有人勸他,這麽辛苦才琢磨出來的秘訣應該保密,或者有償轉讓,小心白白被人學去搶走了生意。可陳慶松卻說:“大家都不容易,人家信得著咱的手藝才來問問。真要是有人學了想開店,有困難咱還得主動幫忙呢。”
當“湯包王”冠上“老臺門”名
湯包的“團結致富經”由此上演
陳慶松的“湯包王”已經家喻戶曉了,但家族型的經營面對巨大的市場和眾多合作店卻遭遇管理瓶頸,沒有統壹的商標,沒有統壹的衛生標準,各合作商之間又是散兵遊勇不團結,嚴重阻礙了湯包的發展。
“老臺門”食品有限公司已成功建立,“老臺門湯包”的合作店也從紹興發展到了杭州、嘉興、溫州、麗水等周邊地區,各家湯包店的利潤也十分可觀,只要用心經營,月入壹萬並沒有太大問題。而且隨著市場的擴大,“老臺門”還研發出了很多新品種,如水晶燒賣、玉米汁、南瓜汁等特色產品,更符合現代人對飲食健康、綠色的追求,將“湯包”事業向更高層次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