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魚兒的做法和攪團相似,首先面粉精選關中特產黃苞谷(玉米),磨成苞谷面,用盆子加苞谷面加水,攪拌成玉米糊糊,可以粘稠些,壹定不能有疙瘩,另外,也可以給玉米粉裏加上少量面粉來做,吃的時候比玉米粉的口感會細壹些。
最好是用柴火竈臺,柴火火不旺,不太會煮糊。水燒沸後,將糊糊倒入鍋中,不斷地攪拌,並且要註意鍋內糊糊的濃稠度,若過稀,則要壹邊攪拌,壹邊均勻的將苞谷面撒入鍋中,攪拌時註意最好朝1個方向攪拌,若過稠則在攪拌時要加少許水。要想口感潤滑好吃,關鍵在於壹個攪字,攪的越多越均勻越好,做成的成稠糊狀,切記竈火不可太大,以防糊鍋底,壹旦糊鍋整鍋糊糊就有焦糊味。
然後取個大盆,盛大半盆涼水,舀出鍋裏的糊糊,用漏勺把糊糊漏到水盆裏,漏的時候註意漏勺要沿著盆慢慢做圓周運動,防止糊糊漏到壹處。漏勺孔大則涼魚較粗,孔細則涼魚也較細,可以看到糊糊經過漏勺到水盆後,在盆中,如果糊糊過多可再用1個大水盆。此時盆中的水由於熱糊糊的原因會變溫,需要把溫水倒出少許,再往盆裏兌上換成涼水。
湯料汁,壹般分兩種,1種是漿水菜汁(可適當加些漿水菜),1種是用醋汁,分別是用漿水或醋兌水,再加油、鹽、五香粉、姜等各色調料熬制而成,放涼。
配菜最好是炒韭菜和生蒜泥,韭菜特有的香味會使味道更香。
吃的時候,用漏勺撈出涼魚,空壹空水,盛到碗裏,加上湯料汁、配菜油潑辣子,味道好極了。
漿水是壹道歷史悠久的傳統名菜,相傳始於秦朝末年。
漿水成淡白色,微酸,直接舀出飲用時若加以少許白糖,便酸甜可口,它營養豐富,消暑解渴。
漿水,亦名酸漿。粟米煮熟後,放在冷水裏,浸五、六天,味變酸,面上生白花,取水作藥用。但浸至敗壞,則水有害。
關於漿水菜的得名,得從“漿水面”的得名說起,相傳楚漢相爭時,西城(現漢濱區中渡臺)城中有壹對姓劉的夫婦開了壹家小面館。壹日,忽聞家住江南岸山中的嶽母病重,小兩口又是孝子,急探望,丈夫把洗好的白菜存入缸內,然妻子又不小心把鍋裏的熱面湯,也給倒進缸裏,便匆匆關了店門渡江而去。
幾天後,小兩口回來剛進店門,就見壹老壹中兩位先生進店,喊著要吃面。小夫婦稱沒有做臊子的肉菜,只有白菜,如能湊合的話就可以做,兩位先生應允。店主去缸裏取白菜,卻發現白菜泡在壹股帶酸味的湯水裏,青中帶黃,酸裏透香。店主將面條煮好,澆上酸白菜湯,淋上油潑辣子,端給客人。兩人壹嘗,味道極好,連聲稱贊說此面集酸辣香於壹碗,又各續了壹碗。吃畢,兩人對話,老者講:“主公,沒想到巡察西城吃了如此好吃的東西。”中年道:“此面做法稱奇,西城人太有口福。”兩人問店主"這是什麽面,好吃極了。"店主人聽了為討歡心,便躬身說:“請客人給取個名字吧。”老者應店主人請求,順嘴說:“漿水面”。店主人連聲叫好,後來店主打聽,那老者就是謀臣蕭何,中年便是漢王劉邦。自此,安康壹片就有了“漿水面”的名字。
據民間傳說講,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部隊到達安康,因官軍的圍追,部分黃巾軍被逼上了牛山山頂(現漢濱區花園鄉境內)遇見天熱又無食品義軍兵士便在山上采摘野菜充饑,壹日,野菜剛入鍋,官軍殺來,致義軍全軍覆沒。官軍退後,周圍老百姓上山來掩葬義軍屍體……發現鍋內野菜,百姓壹人取上壹葉含在嘴中以表達對死亡義軍的祭奠。但發現此物酸中透香,就回家如法炮制,用漿水菜來表達對義軍的追念之情。如此壹來,漿水菜就在安康民間流傳開來。
唐朝有壹個故事:因安康盛產黃金,唐太宗便派侄子李才到金州(今安康)督統黃金生產,李才手下有壹名廚子叫陳實,善用安康漿水菜變幻花樣,深得李才賞識。李才到安康第二年,朝廷派壹位王公大臣來金州巡察,此公因大魚大肉吃了幾日,不知進食何物才對口味,在李才舉辦的宴會上,陳實便上了壹盆用漿水湯調配的素菜,王公大臣嘗後頓覺胃口大開,席間大加贊賞,並傳廚師講此菜做法,說要帶回京師,陳實壹壹介紹後,王公大臣當面賞陳實白銀30兩。此舉傳為佳話“壹盆漿水湯、賞銀三十兩”。
在天水,有許多和漿水有關的傳說,流傳最廣的是當年諸葛亮六出祁山時的壹件事。故事說諸葛亮帶領蜀漢軍隊長途跋涉到了天水,卻因隴上地氣幹燥暑氣嚴重,不少士兵又拉又吐。情急之下,有人建議讓這些中暑的軍士喝些當地壹種叫漿水的湯汁。結果三兩天之後,那些中暑的軍士很快就康復了。見此情景,諸葛亮便讓蜀漢軍士將出門時所帶的家鄉泥土堆在壹處,放手與曹魏軍隊廝殺。這也就是天水八景之壹的諸葛軍壘的來歷。
漿水可去熱清火,對某些疾病也有特殊療效,如用芹菜做的漿水有降低和穩定高血壓的作用,用苦苣菜為原料的漿水有除濕利水,化淤消腫,健胃驅脹增加食欲之功效。用苜蓿為原料制作的漿水,有清熱利尿、止血定 喘、和脾利腸等功能,能治療夜盲癥、佝僂病、胃、痔出血、咳喘、崩漏、先兆流產、尿路結石等病。用芨芨菜做的漿水更是別有壹番風味。漿水中的菜稱為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