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銅仁大峽谷的當地美食

銅仁大峽谷的當地美食

米豆腐

“爛糊橋米豆腐”,始產於清光緒末年,以色鮮味美出名。其主要原料,采用世昌響水洞“油粘”米和響水洞泉水磨漿熬煮而成,故又名“油粘鮮味米豆腐”。    響水洞乃松桃八景之壹的“響水泉飛”。此地得天獨厚,氣候溫和,水質清純,從洞口下限三公裏所產“油粘”米,具有“色如玉,粒如珠,香如粽”的特點,清代曾作“貢米”,上獻朝廷。昔人曾作詩贊:“人傑地靈水飛泉,得天獨厚產油粘,色味俱佳稱珍品,奉旨進貢民獻鮮。“貢米”稱謂歷時雖久,卻壹直不衰,今每逢秋收,上級特令專倉儲藏,不分別種混雜,可見非同壹般。當地人用該米做米豆腐,稍加佐料,則別具風味,移至集場試銷,食者無不贊譽,“油粘鮮味米豆腐”以此得名。  民國二十年左右,蓼臯鎮南門廚師黃昌貴(綽號“爛糊橋”),善烹調,他將米豆腐加工工藝從打米磨漿到上鍋制作等壹系列程序進行改進後,使其色澤玉綠,富有彈性,切成小方顆,久煮不老,色形如初,再佐以胡椒粉、姜、蔥、紅辣椒面、精肉脆哨,食之細嫩可口。每日壹旦上市,顧客盈門,爭相購食,供不應求,如落後壹步,即因無口福而留下遺憾。縣城過去請客,常為早面(雞湯銀絲面)、夜酒(席面)、中午茶(糕餅水果),自爛糊橋米豆腐出市後,客人則要求吃他的米豆腐以代替早面午茶,至晚上開席,即便滿桌珍肴也顯乏味了。本地出外深造的學子或遠居商旅,即今在港、澳、臺、美、歐的松桃人,每每來信念及爛糊橋的米豆腐,以為珍貴。

蒿菜粑

蒿菜粑,又叫粉粑,清明粑、綿菜粑,是松桃百姓喜愛的壹種食品,也是祭祀祖宗的壹種常備佳品。清明時節,家家都要做上幾碗米的粑粑,既供先人歆享,又可為今人品嘗,其樂融融。

蒿菜粑的原料主要是三種:

(1)糯米和粘米,米的比例視糯米質而定。

(2)野白蒿菜或綿菜。

(3)餡。

制作:(1)打面。先將粘米浸泡壹至三小時,再把糯米合進去同泡壹會,濾幹水,打成面(以前無電機時用碓舂)。面打好後,壹般應立即使用,否則,應將其攤幹,以免發酸。

(2)拆煮白蒿打芡面。野白蒿應鮮摘鮮用,拆洗凈後,和水煮熟,擠幹,用碓舂爛,然後與少量米面壹起在鍋裏打芡。若使用綿菜,則更方便,因綿菜壹般只在清明時節揚花後采摘來曬幹,以備壹年之用。屆時,只須將其舂成沫狀打芡則可。打芡時、須掌握整個米面的量,若芡打得太多,粑會變甜,打得太少,粑的綿韌性就差些。打好芡,就合在米面中揉成粑團。

(3)制餡。餡壹般分鹹甜二種。鹹餡用臘肉(鮮肉也可)、豆腐幹(均煮熟切成小顆)、蒜苗(切碎),再加少量腌制大頭菜,炒熟後備用;甜餡壹般用黑芝麻,炒香舂爛加糖即可。原料備齊,包餡上甑蒸熟即可食用.

蒿菜粑韌綿糯滑,有壹股濃郁的野蒿香,且益氣健肺,和緩脾胃。但在以前,它卻是好吃難舂,尤其到了年關,有碓的人家常常排起長隊,勞力弱的往往得全家出動,辛苦壹天也許才舂得完十斤米。在打米面容易了,做起來也就不難,每逢家人過生,無論老少,都要做壹點,松桃人謂之“舂壹下”,其受歡迎的程度,即使在今日的城鎮,也往往是超過洋味十足的生日蛋糕的。

社飯

社飯 的原料,主要是粘米、糯米(比例視米質而定)、蒿菜、野蔥、蒜苗、臘肉。其制作過程:粘米在鍋裏稍稍煮後(不等米開花)濾幹,糯米浸泡四-六小時後濾幹,蒿菜洗凈切碎,適當擠出苦水後焙至稍幹,野蔥蒜苗洗凈切碎;臘肉煮熟後切成顆粒,再將以上原料放油鹽壹起和勻,然後制熟。制熟社飯壹般有兩種方法,壹是蒸,壹是燜。蒸的社飯味偏濃,燜的社飯味偏香。用甑子蒸時,須壹層壹層地放,待先放的壹層通氣後再加放二層……直至放完。放完後,可以少量臘肉湯汁澆於其上,使之粘糯適中,酥而爽口。燜社飯時,須大鍋、文火,並不時用鍋鏟翻轉,使其勻熟且不致糊。社飯不僅濃香可口,且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強益膽氣等功效。   松桃人做吃社飯,常在春分前後,且有傳統。以前常為社日祭祀之用,後因其為美食,故只要青蒿長成,野蔥爬高,便利用閑暇日,邀親朋好友,做來同吃,其間融融滋味,如同吉日。由於生活逐漸富足,人們在傳統社飯中,又充實了核桃仁、花生仁之類,使食之更香,其滋補功能亦更勝壹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