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有趣故事:
壹、冬至餃子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采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
有壹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
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壹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壹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壹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二、冬至湯圓
相傳古時興化府裏有個寡婦叫余蓮香,丈夫早逝,她獨自種田采草編織鬥笠撫養兒子元元讀書。元元二十歲中了狀元,當官時因政務繁忙,不得閑回家省親,於是將壹半薪俸叫家丁張二送回給母親。可是,張二好酒嗜賭,丟了銀兩,每次都說假話騙元元。
某日,皇帝問起元元的家世,為其母親蓮香的氣節所感動,下旨賜元元為母親建造“貞節坊”。元元領旨回家,十分高興。但在家三年不知兒子音訊的蓮香,以為兒子忘了母子之情。心中生氣,躲進深山。
元元回到家鄉,才知張二誤事,便進山找母親。那時冬天已到,山上的野果野菜沒了,元元便用糯米做成山果模樣,煮熟後粘在山頂樹上,讓母親采食。壹天,元元順路把丸子從山頂粘到厝前,想引她回家。
冬至這天,母親采到厝(cuò 福建沿海及臺灣人稱家或屋子為厝 )前,元元把張二誤事的經過告訴母親,母子盡釋前嫌,相聚而泣。故事代代相沿,於是便有了冬至日吃湯團,過“團圓節”的說法。
三、湯團
福建平潭人把冬至叫“冬節”,也叫“孝母節”。傳說古時有壹山民,進深山砍柴,被壹種叫禽母的野獸擄去。禽母通人性知情欲,強迫山民與其成親並懷孕生下壹男孩。山民乘禽母外出摘野果時,抱著小男孩逃出了深山,回到了家裏,給兒子取名天賜。
山民也沒有再娶妻,壹心壹意把天賜撫養長大,送其上學。天賜見其他小孩都有母親接送,其父只說其母外出遠門未歸。轉眼天賜就到了18歲,高中秀才,19歲中舉人,20歲中進士。封官進爵,衣錦還鄉,欲報母生之情,父養之恩,與父再提見母之事、父親如實相告,勸天賜放棄尋母之念。
天賜左右為難,身為進士、朝廷命官,怎能認壹野獸為母?母有生我之情、又怎能不認母親呢?俗話說“狗不嫌家貧,子不嫌母醜”。壹定要把母親尋找回來,天賜主意已定,便問其父如何才能找到母親,父說其母愛吃野生猴柿(壹種小野果),只要采幾筐猴柿從村莊壹直撒到其母住的洞口。
其母肯定會壹路撿拾猴柿到村莊。天賜壹壹照辦。第二天傍晚,禽母壹路撿猴柿到了村口,被埋伏在此的衛兵抓住。
禽母認出山民,怒目圓睜,齜牙咧嘴。天賜上前叩拜母親,禽母口不能說,但心裏知道這個就是她的兒子,十分歡喜,放聲大笑不止,年老心衰,喜極而終,這壹天正是冬至。天賜為紀念母親,在每年的冬至都做形似猴柿的小丸子,供奉祭拜其母,後人效仿成俗。
四、臺灣冬至
臺灣地區相傳冬至是牛的生日,這有個相當有趣的傳說。從前有個木匠叫墨鬥公,在他所住的村子裏,土壤十分肥沃。農夫們只要將稻籽撒在田裏,就可以坐下來靜待收成了。因此這些莊稼人整天閑著沒事,聚集在墨鬥公的木匠店裏天南地北的聊天。
墨鬥公被他們吵得無法靜下心來工作。於是就交代他的徒弟拿壹包經他施過法的鋸木屑,每天早上抓壹小撮撒到農夫的田裏去。這些鋸木屑只要壹撒到田裏就會變成雜草。
墨鬥公的本來的意思是要農夫們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天天下田鋤草。不料這個徒弟嫌天天撒太麻煩,就壹口氣將整個鋸木屑都倒光了。於是,所有的田裏都長了茂密的雜草,稻子反而枯萎殆盡,急得農夫們叫苦連天。
墨鬥公眼看徒弟闖下大禍,就罰他變成壹頭牛,來幫助農夫除草。墨鬥公的徒弟變成牛後,惰性依然不變。主人要他耕田,它就想出許多推托之詞:今天我太累了、今天我感冒了或是說妳還不餵我吃東西,我怎麽替妳工作?。
它甚至和主人約定,耕田時每走壹趟就要餵它吃紅龜粿或湯圓等食物,否則它就要罷耕抗議。在天上的佛祖看到這頭牛如此狂妄,就在牛的下巴釘了壹顆釘子,使它再也不能開口抱怨。
因為它喜歡吃湯圓,人們就選擇冬至這天作為它的生日。除了餵它湯圓外,還在牛角、額頭上都黏了壹顆圓仔釘。同時,為了感謝牛壹年來的辛勞,冬至這天壹定讓它舒舒服服的休息壹天。
五、冬至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壹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壹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壹個好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