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特色面點

特色面點

01 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具有3000年的歷史,最早始於周代。制作時以大肉“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黃花、木耳,烹湯澆面而成。岐山臊子面以“薄、盤、光、酸、辣、香、煎、稀、汪”的特點而聞名遐邇。 距縣城五公裏左右的岐山民俗村,打的費用五至七元。也可乘岐山至周公廟公交車費壹元。在那兒的農家小院,不但有壹種走進田園鄉間回歸大自然的感覺,淳樸的主人,幹凈衛生優雅的環境,還有岐山所有美味名吃及家常小吃,到時妳只恨妳的胃小.那兒還有當地特色的工藝品、農家醋、臊子肉、鍋盔等出售。民俗村向北二公裏是周公廟,縣城向南沿蔡五路三十公裏是著名的武候祠,是為紀念三國時期諸葛亮而修建的。妳都可去看看。歡迎您到岐山來領略西周文化,更有吃不盡的美味。著名古跡有周公廟、諸葛武候祠。更是陜西名吃之鄉,傳統名吃岐山臊子面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臊子面面條必須手工搟制,以白、細、薄、筋、光五字聞名,湯色又講究:酸、辣、稀、汪、香。其中加入豬肉、黃花菜、雞蛋、木耳、豆腐、蒜苗等原料... 02 楊淩蘸水面 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湯面分盆裝、越嚼口越香。楊淩蘸水面的面和湯是分開的,吃的時候從大面盆裏夾出寬厚且長的面條拉到碗裏的湯中,然後夾著面條壹口壹口地咬著吃。 楊陵的面食文化歷史悠久,地名的更叠及世事的滄桑並未改變人們吃面的口味,而且面是越吃越長,也越吃越寬了。 西安蘸水面館內的蘸水面正是延續了楊淩蘸水面的特點: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湯面分盆裝,越嚼口越香。 03 鮑魚翅面 面中溶入鮑魚翅粉、雞蛋,面體通透、筋道,營養豐富。 04 biang(音)biang(音)面 biang(音)biang(音)面流傳千年,久負盛名。面“筋、光、香”,用炒鍋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筍片、菜瓜等與面***同翻炒,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特色小吃,是很地道的秦地風味。 05 戶縣擺湯面 有點像過橋米線。最重要的就是那碗老湯,越是陳年的越好,黑黑的醬油色,上面漂滿切碎的韭菜葉。吃時,夾壹小箸面條,放入湯裏擺壹擺,然後再吃,故名“擺湯面”。 06 蒜蘸面 壹小碗幹辣椒面、切好的蒜瓣、澆上煮沸的油,吱拉壹聲,金黃色的油層慢慢蓋住辣椒面,碗邊浮起油沫,然後加些陳醋和少許鹽,寬大的面條撈出來倒進壹個大碗裏,放入青菜即成壹碗蘸著蒜湯,酸辣鮮香的蒜蘸面。 07 華縣洋芋面 源自於華縣的壹種民間面食。 08 蕎面 陜西名小吃之壹,已有600年的歷史。尤以陜北、韓城、西安校場門白蕎面最為有名。制作時選用新鮮蕎麥現做,壹般涼食,亦可加羊肉臊子熱吃。特點是清香利口、條紅筋韌。 09 關中涼面 多味調和,清爽利口,面條有筋力,為夏季佳品。 10 藍田饹面 是壹道用料考究、獨具特色,已有千年歷史的風味面食。初以蕎麥面為面料,配以熟羊肉、蔥花及茴香、八角、辣椒、花椒、胡椒等熬制的羊肉湯,吃起來香而不膩,味道鮮美。 11 宮廷罐罐面 罐罐面又稱壽面,流傳此面是唐朝宮廷宴品,是專為皇帝和楊貴妃特制的。配料經過切、碾、濾、烘、炒、爆等工藝。面色感鮮艷、氣味香醇、面筋湯濃、無腥不膩。 12 田莊羊肉面 羊肉面是田莊的壹大飲食特色,到田莊不吃羊肉面就如同到西安沒有吃羊肉泡饃。純純的羊肉湯、地道的田莊手工面,熱氣、香氣、辛辣氣撲面而來。 13 韓城羊肉糊蔔 講究的是原汁原湯。先將蒜片、辣椒面、香菜略炒,再下羊肉片,加肉湯。最後放入切好的面餅絲,出鍋前澆入辣椒油,再烹以香醋。壹絲壹絲,甚有嚼頭。 14 禮泉烙面 烙面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燒壹鍋開水,將面盛在碗中,反復用開水澆之,稱之為“泖”。然後調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調配比較獨特,用上等的豬油調和辣椒面,配以蔥花、韭葉、鹽及當地釀造的香醋,可加湯食用,亦可幹吃。 15 春節臊子面 陜西當地別具壹格的春節食品。 16 鹵肉菠菜面 將鹵制的肉品加入菠菜面中,別具特色。 17 扯面 扯面是關中地區的傳統面食小吃,陜西八大怪之壹,寬如褲帶。用燒熱的油潑後攪拌食之,其特點是色澤協調、光滑柔韌、淡雅清香。 18 油潑面 手工搟制的又粗又寬的面條,在開水中煮熟,先配上蔥花、肉絲、花椒粉、鹽等配料,再撒上壹層厚厚的辣椒面,滾沸的油鍋裏舀出幾乎壹勺花生油,猛地澆潑在辣椒面及面條上。面條經油潑燙,表皮焦黃,食時焦辣香脆柔韌兼而有之。 19 西紅柿雞蛋面 西紅柿與雞蛋炒熟,澆到煮熟的面條上,紅艷多汁,味道鮮美。 20 酸湯面 亦稱“細長面”,特點是“薄、光、煎、稀、汪、酸、辣、香”。柔軟耐嚼,湯香撲鼻,做法精細,別具壹格。 21 刀削面 以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歡迎。 22 西府幹拌面 把面條放進沸水鍋燙熱後撈出,用好的醬油,加上豬油,不用湯,拌以醋、花生醬等調味品,特色:香辣多味。 23 韓城大刀面 大刀面全在技術,使用傳統大刀,切時右手提刀,左手按面,邊提邊落,案隨刀響,刀隨手移,面搓成絮,木杠壓,成硬塊,搟成壹毫米薄厚,疊起成半圓形。面切細如絲,水開下鍋,兩滾即熟。

24 翡翠面 即菠菜面,綠色的面條輔以筍絲、雞絲、火腿、青菜等彩色“澆頭”,色彩鮮艷,味道可口。 25 撈面 撈面是北方常見的大眾面食,用杠子壓成壹尺寬的長幅面片,疊起來用刀切成細條。煮熟後輔以炒蝦仁、溜魚片、焦炒面筋等。 26 菜面 菜面是地道的“素面”。面條煮熟後過冷開水、瀝幹,用適量熟油拌勻,放於大盤中,拌以時蔬菜品,輔以各種佐料。 27 乾縣澆湯面 前鍋下面,後鍋調湯。在涼水裏冰壹冰,更光更筋,口感更好。之後放入加了臊子的滾湯。 28 龍須面 龍須面是傳統風味筵席面點品種之壹,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面細如發絲,猶如交織在壹起的龍須,故名龍須面。 29 燴面 燴面特點是碗大、面筋、肉爛、湯醇、味美,以羊肉燴面最為正宗。 30 炒面 以瘦肉、冬筍、香菇為配料,切成絲炒過,放入上等手工面條炒熟,口味獨特。 31 旗花面 “旗花面”也有叫“奇花面”的。因面上五顏六色似花非花,故曰“奇花面”;也有叫“七花面”的,因它所用的雞蛋花、蔥花等都切成像小旗子壹樣的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故得名“旗花面”。 32 臘八面 用八種蔬菜和肉制成臊子,包括豆腐、胡蘿蔔、白蘿蔔、核桃、花生米、蓮子等,與面同煮。 33 苞谷糝面 細包谷糝稀飯中下入韭菜葉寬、長10厘米的面,炒蔥花、調辣子即可,為了正宗起見千萬別放醋。 34 拌湯面 湯和面各占壹半(菜壹般是:豆腐、紅白蘿蔔、黃花、木耳、肉、韭菜、西紅柿、菠菜)。 35 耀州疙瘩面 將面搟成掛面粗細,煮熟放入涼水中,用筷子將面卷成圓團形,即成疙瘩面。放入臊子湯、辣椒油、蒜泥即可食用。 36 箸頭面 細細的“箸頭面”,碗內放入鹽、醬油、醋,再撈入面條,放少許青菜在上面。 37 耀州蘑菇窩窩面 將加入雞蛋和好的面切成筷子粗細的條,再切成方丁,用筷子將面丁掀成窩形。備料包括蘑菇、核桃仁、海參、魷魚等。 38 蕞面 搟好的面,切韭菜葉寬,長10厘米;菠菜、豆腐、蒜苗炒熟,倒入下好面的鍋內。 39 耀州鹹湯面 面條拌油,各種調料如鹽、辣子,放入湯鍋,煮沸化開。食用時將湯澆在面上,放蔥、姜、豆腐絲。 40 漢中梆梆面 漢中風味食品,將很薄的面片切成1-3厘米寬的面條。湯裏加醬油、醋、鹽、辣椒油、胡椒粉、蔥花,最後加少許豬油。 41 合陽頁面 制作頁面和煎餅相同,食用時調入鹽、五香粉、醋、麻辣油、韭菜、蒜苗,淋入熟豬油。 42 猴頭面 將面條扯成小手指粗的長條,揪成三角形的面片,形狀像猴頭。 43 定邊蕎剁面 將蕎麥面粉和成面團,搟成薄餅,用專用剁刀(月牙形、長約壹尺、兩端有柄,雙手操作)剁成韭葉寬的長條,再將羊湯澆入即可。 44 麟遊血條面 用豬血將面粉和成團,在搟好的面條上抹壹層豬油,折疊、切成細條,蒸熟,剁好臊子(肉丁、菠菜、豆腐、生姜)拌入即可。 45 彬州禦面 彬州地方風味特色,也稱“玉面”,因其色亮如玉而著稱。是壹種有別於涼皮的面粉特制食品。 46 澄城手撕面 面和好後,不用搟、不用切,只用手來撕,然後配以各種湯料,面筋道,口感好。 47安康雜糧漿水面 以漿水為湯汁,以雜糧做面條,先將手工搟制的長面煮熟,涼開水浸過,盛入碗內,澆上熗過油的蔥花、花椒水,調入辣椒油、撒上香菜末即成。 48 撥刀面 所有面都是同時下鍋,因此壹樣筋道。所用的面使用新麥面,因此具有濃厚的麥香味。 49 扶風涎水面 壹鍋盛湯,壹鍋煮面。湯是蔥花雞蛋豆皮海帶香菜蘑菇臊子湯,面條薄筋光滑,澆上熱氣騰騰的煎湯,吃過面條的湯再倒進鍋裏加熱,因此稱涎水面。 50 大荔爐齒面 因其形似爐而得名,原料有面粉、五花豬肉、筍瓜、油炸豆腐等21種,經和面、制爐齒面、制鹵、煮熟調味等工序,可謂選料嚴格,配料多樣、工藝精細、面條柔韌光潤,臊子香辣味濃,誘人食欲。

希望這是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