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為什麽古代賑災壹般煮粥而不是幹飯?

為什麽古代賑災壹般煮粥而不是幹飯?

歷史上發生過許多自然災害。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自然災害很容易導致饑荒。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護社會穩定,朝廷通常會選擇開放糧倉進行賑災。在許多古裝劇中,我們可以註意到粥棚壹般是為了粥救濟而設置的,幹飯基本上是不煮的。為什麽?

煮粥和炒菜有什麽區別?

其實家裏有做飯經驗的讀者應該知道煮粥和炒菜的區別。如果粥煮得稀壹點,那麽半碗米飯可以煮壹大鍋粥,這樣5-6個人就可以喝夠了。但同樣的半碗米飯,如果是煮幹的,對於吃得多壹點的人來說可能就不夠了。看出區別了嗎?

可能有人會說喝粥基本都是水,尿完會餓,但是我們不要忘了煮粥的前提是什麽。有必要去救災。壹定是食物短缺了。在這種背景下,對於朝廷來說,當務之急不是有多少人能吃飽,而是盡可能少有人餓死。因此,在食物供應有限的情況下,更多的人應該以喝粥為主,盡管壹口粥是不夠的。

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小沈陽去救災的那壹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小沈陽眼裏,受害者甚至不是人。雖然這種觀點很殘酷,但在饑荒爆發時卻是事實。許多窮人真的只是為了吃壹口而活著。這和動物有什麽區別?所以別說是壹碗粥,就連騾馬吃的糠也是壹道美食。更多的人啃樹皮吃觀音土,不用努力生活嗎?

歷史上的壹些救災案例

有帝二年,宋朝發生旱災,很多地方都沒有下雨。宋仁宗要求官員到處祈雨,但沒有收獲。由於幹旱的農田裏沒有莊稼,許多地方發生了大饑荒,甚至道路上到處都是餓死的屍體。因此,北宋朝廷下令各地開放糧倉救災,並讓全國各地的富商幫助朝廷捐錢捐物幫助災民。

然而,大多數受害者不得不依靠天氣。如果我們依靠政府開放倉庫救災,那麽這麽多人每天管理糧食將是壹個很大的負擔,可能會有起義的危險。因此,當地的大臣們也對改善他們的困境感到驚訝。例如,範仲淹當時也被安排去救災,他建議政府和寺廟雇用災民建造政府辦公室和寺廟,不僅管理糧食,而且工資微薄。

此外,當發生饑荒時,總會出現財政困難。在宋朝也是如此,範仲淹在杭州賑災時面臨缺糧的窘境。富商們囤積了大量食物,擡高了價格。範仲淹再接再厲,直接發布通知將糧食價格提高到200,並有大批糧商準備運糧出售。因此,杭州的食物豐富了,價格開始回落,甚至比平時更便宜。

為什麽古代每壹年饑荒都會缺糧?

為了在饑荒期間保持穩定,古代朝廷有必要對災民進行救濟。然而,有些地區確實很窮,缺乏食物。大多數時候,在分配這筆錢時,並沒有說災民會得到食物,至少他們不會餓死。然而,當他們到達災區時,朝廷原本分配了10.2萬銀元,足以幫助30萬至40萬災民,只剩下2.3萬銀元。這也很常見。

這也是古代救災中各種粥棚最常見的原因。古代的官員沒有足夠的錢,那麽誰會關心下面人民的生活呢?這似乎很殘酷,但在歷史上卻壹再發生。有人可能會問,這些救災官員不會被舉報嗎?事實上,每壹年的饑荒都是古代各級官員賺錢的好時機。官員們互相包庇。皇帝不知道嗎?但是他能做什麽,殺了所有的貪官汙吏,自己去救災嗎?

標簽

那麽為什麽古代賑災壹般都是煮粥而不是幹飯呢?關於這個問題有壹些感觸,為什麽不吃肉末?誰不知道幹飯比粥更容易餓肚子,但這麽多災民怎麽能有這麽多食物來做飯呢?哪怕是半碗粥、半碗沙,都是救命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