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余”

“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余”

《二月十九日攜白酒鱸魚過詹使君食槐葉冷淘》

宋 蘇軾

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嘗灩玉蛆。

暫借垂蓮十分盞,壹澆空腹五車書。

青浮卵碗槐芽餅,紅點冰盤藿葉魚。

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余。

昨日無意中看到這首詩,粗粗讀來,“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余”壹句深得我心,再看竟是蘇軾的詩,又覺著不愧是大宋文豪蘇東坡,能將“醉飽高眠”當做“真事業”,如此心態是我輩所不能及。

蘇軾的詩壹向最是隨意也最具深意,這首詩也是。

別人寫詩壹定要有壹個的題目,蘇軾到好,直接將題記作了題目,不信妳看:“二月十九日攜白酒鱸魚過詹使君食槐葉冷淘”,這題目分明就是說,他攜著壹壇醇香的美酒和新鮮的鱸魚去詹使君家吃“槐葉冷淘”,不愧是壹代美食家,連時間都清清楚楚,二月十九日。

其實,讀蘇軾的詩詞常常會看到類似這樣的“題記”,比如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題記:“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就寫了丙辰年的中秋之夜,開開心心與親人朋友飲酒到第二天清晨,大醉醒來後,做了這首詩,懷念遠方的弟弟蘇轍。又如《記承天寺夜遊》的題記:“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記載了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蘇軾正要睡覺的時候,恍然看到月色透過窗戶照進臥室,於是便放棄睡覺的念頭,欣欣然的出門賞月去了。還有《定風波》的題記:“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這些題記雖則短小,但讀起來卻深具情趣。假使沒有了這些題記,只讀詩詞,我們便不知道壹首詩為何而寫?為誰而作?為甚所思?但有了這些精練的題記,讀起來我便覺得蘇軾這樣壹個大文豪可親可近了許多,讓我仿佛看見壹個真性情的蘇軾活生生站在我的面前。

蘇軾是壹個很會生活的人,妳看他的這首詩,垂蓮作盞以飲酒,紅點冰盤以盛魚,槐芽餅,藿葉魚,都是些不錯的美味,雖然算不上珍饈美饌,但蘇軾與詹使君卻吃得非常開心。

而題目中所提的“槐葉冷淘”,據說是中國古時傳統的壹種時令涼食,采青槐嫩葉搗汁和面,切成餅、條、絲等形狀,煮熟後放在冰窖冷貯或井中浸冷而成。炎夏裏,槐葉汁的清香涼苦正好可以使人食畢敗火生津,是盛夏裏壹道消暑美味。

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余。所謂“三余”,即“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出自陳壽《三國誌·魏誌·董遇傳》:

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講的是:有壹個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在教之前先讀百遍。”意思是“讀書壹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求教的人說:“苦於沒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余’。”有人就問“三余”的意思,董遇說:“冬天是壹年的農余時間,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時間,下雨的日子壹年四季都有,都是可以用來讀書的。”

吃飽了,喝足了,再美美的睡壹覺,這才是真正的生活,而人生最有意義的時候莫過於閑暇的時間了。

冬天、夜晚、下雨天,都是屬於古人的閑暇時間,而許多開心的、愉悅的事情都是在閑暇時間,忙中偷閑也是壹種情趣。

農村的下雨天是不用幹農活的,記得小時候壹遇到下雨天,奶奶就會把裝著破布和針線的竹籠拿出來,縫壹些破了的衣服,或者制壹雙鞋墊,而我就蹲在旁邊翻翻線翻翻布,試圖用那些破布縫出個花樣來,直到雲過雨收。比較之下,現在不論風霜雨雪都要上班的生活,實在讓人透不過氣來。

讀這首詩,我們看到的是壹個豁達而超然的蘇軾,但事實上,寫這首詩的時候,蘇軾年近6旬,被貶謫到惠州。

彼時,蘇軾“罪惡滔天”,新朋舊友,人人自危,同僚部屬,避之不及。唯有時任惠州最高長官、惠州知州詹範對蘇軾多有照拂,所以蘇軾有詩文記載說:“詹使君,仁厚君子也。極蒙他照管,仍不輟攜具來相就。”

在這樣的境況下,蘇軾仍然能說:“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余。”他確實是壹位懂得生活的人,即使生活並不如意,但他依然能夠在屬於自己的閑暇時光裏,活出別人所沒有的精彩,既沒有自怨自艾,也沒有怨天尤人,用豁達的胸襟去包容了生活中所有的荊棘。

相比較之下,我們生活中的煩惱似乎都不算是什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