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廣東協和神學院廣州協和神學院歷史概述

廣東協和神學院廣州協和神學院歷史概述

廣東協和神學院是清末至民國時期廣東唯壹壹所專門培養基督教高級神職人員的學院,也是中國65,438+00多所同類神學院中的知名神學院。

廣州協和神學院創建於1913,原名廣州基督教協和神道學院。建立這所學校的背景是1913年的穆德會議。美國人約翰·瑞利·馬特是國際新教組織的成員之壹,他壹生致力於基督教教會和教派的合作,並獲得了1946的諾貝爾和平獎。穆德於1913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基督教全國代表大會,並成立了中國基督教的中央組織“中國延續委員會”。穆爾德於1996年春天訪問了廣州。當時廣東的基督教教派基本處於分裂狀態,對神學家的培訓僅限於教會開辦的臨時聖經學校和神道學校。這種學校沒有嚴格的教學規範,充其量只是個培訓班。鑒於這種情況,穆德召集華南各教會代表(當時約有65,438+02個教會)到廣州開會,討論建立壹所培養高級神學家的學校,以培養各教會急需的高級神職人員。

因為廣州各差會以前沒有合作的先例,而穆德會議定下了壹個目的,即壹旦聯合神學院成立,各差會開辦的聖經學校必須關閉,其他諸如經費、師資、學生來源及其畢業後的前途等問題必須達成協議。因此,經過多次磋商後,兩個委員會決定以章程的形式將其定稿。章程中主要有三條規定:第壹,學校的行政權屬於董事會。董事由不同教會的代表組成。第二,學校教育必須符合普遍的福音真理。由於不同教派對基督教教義和禮儀的解釋存在差異,因此規定該校的教育必須避免教派之間的差異,“符合共同的福音真理”,這是教會之間合作的前提。第三,資金問題由傳教會和教會共同承擔。

根據學校在1920出版的《廣州協和神學院》壹書,加入協和神學院的條件如下:壹、能捐2萬元作為基本基金者;第二,它可以為學校提供壹名全職教師;第三,那些每年可以捐贈1200元用於常年基金的人。還規定符合上述條件的可以派壹人擔任董事,符合兩個條件的可以派兩人擔任董事。事實上,廣州協和神學院曾由八個西方傳教士管理。後來,雖然名義上由中國人擁有的三大教會是由他們自己經營的,但他們實際上與八個教會合作。上述入會條件應該是八大團合作之初規定的條件。此外學校規定學生免交學費,但住宿費和夥食費由學生自己支付(當時每月住宿費和夥食費約為10元)。由於這所學校的學生來源基本上是由教會派遣的,因此除了少數學生外,大多數學生的費用都由教會提供。此外,早期的協和神學院規定學生的住宿由教會自行解決,教會在學院附近自建或合建學生宿舍,這也是減輕經濟壓力的壹種方式。

1965438+2004年3月27日,協和神學院董事會成立。董事會的代表是參與合作教育的八個教會,即公理教會、衛理公會、基督教聯誼會、英國聖公會和倫敦教會、加拿大長老會、新西蘭長老會和北美長老會。協和神學院董事會成員的人數不時變化,從l2到15不等。早期成員幾乎都是傳教團中最有影響力的傳教士。隨著教會自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華人信徒逐漸進入董事會,在20世紀40年代末,他們主要是華人。董事會會議開始時,在學校的選址上出現了分歧。有人主張設在嶺南學校(嶺南大學前身),也有人主張設在花地。最後決定暫時借用位於西關寶勝沙地街的倫敦俱樂部宿舍作為教室,學生宿舍則租用附近的房屋。同時,籌集資金購買土地和建造校舍。6月1914 10 1日,協和神學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長為牧師吳。

廣州協和神學院的辦學宗旨是“培養中國教會領袖的專門機關”。最初,計劃設置三個級別。壹個是聖經學校,培訓為教會服務的壹般工作人員三年,包括壹年的實習和無限的學歷。二是上帝學校,培養牧師和傳道人三年,要求學歷必須是高中畢業;第三,大專,學制三年,全英文授課。在大學裏學習兩年以上的人需要學習,通過考試的人畢業後可以獲得上帝學士學位。

但實際情況與最初的想法相差甚遠,尤其是在初始階段。因為學生是由教會指定的,他們中的壹些人是拿著教會的薪水來學習的,他們的年齡參差不齊。他們中有些人四五十歲了,基礎知識水平相當低。然而,因為學校是由教會的資金支持的,而且當時的教會送相當於高中畢業水平的信徒去學習確實不容易,所以勉強被錄取的48人必須接受初級神學家培訓,他們被分為四個班:8名大壹和大二學生。正如J.S.Kunlde所說:“新學校已經開辦,但只是以高級神學的名義開辦的。”這些學生畢業於6月,1916。

因為學校位於鬧市區,開辦不久就被認為不適合長期發展。後來,白鶴洞被選為學校的新址,並首先購買了14畝土地作為逐步擴展的基礎。1915 7月,董事會決定在白鶴洞開發壹所新的學校建築,並決定將其分為兩種建設形式,壹種是公立學校的建築,另壹種是教堂自建和共享的形式,即教堂建造自己的學生宿舍。美國傳教士A.A.Fultan向學校的公共教室和辦公室捐贈了9000美元。1918富力灘竣工,學校正式搬遷至白鶴洞。今年4月,由中國聖公會援建的聖安德魯教堂竣工,學生們搬進了新宿舍。6月,1920,1920,由北美公理會、弟兄會和長老建造的梁發堂竣工;6月,1922,衛理公會、加拿大長老會和新西蘭長老會竣工。此後,校長和教師的宿舍相繼建成。學校占地面積從最初的14畝到20世紀30年代的近90畝。到目前為止,協和神學院的辦學基礎相對較好。

協和神學院經歷了壹個漫長的不斷改進的過程,從壹個名副其實的高級神學家培訓學校。第壹屆學生畢業後,由於招生條件的限制,大多數早期神學院由各教會培養普通神職人員。1916第壹批學生畢業後,新生的教育分為兩個部分:壹個是聖經學校,培訓初級神職人員,實際上是代表各種教會培訓工作人員;第二個是神道學校,提供高級神道課程,並開始在大學實施上帝主題的課程教育,培養牧師和福音傳道者。自從搬到白鶴洞後,學校條件改善了很多,但學校教育仍然沒有改善,董事會對此有很多意見。1919年7月,成立了壹個咨詢部,由廣東基督教界的知名人士組成,基本上是華人,如嶺南學校副督學鐘榮光和培正中學原校長李金倫。設立咨詢部的目的是聽取這些人對神學院現狀和發展的建議。隨後幾年,協和神學院基本保持兩種辦學模式:壹種是逐步采用標準化的神學課程教育培養高級人才,另壹種是培訓形式,即聖經學校。因為這是壹所由各種教會開辦的合作學校,我們必須照顧各教會的需求。因此,對於教會派出的學生,符合深造要求的人將首先進入高級神道班,不符合要求的人將在聖經學校接受培訓。對於高級神道班的學生,除了教會派出的學生外,他們還從社會上招收學生。這所學校長期以來壹直保持著在同壹所學校和壹批教師中培養兩種不同水平的學生的做法,聖經學校的學生人數壹直大大超過神道班。

1922年美國協和神學大學協會成立,廣州協和神學院與之建立合作關系。後來,它還與中國其他三所協和神學院合作(即金陵大學神學院、齊魯大學神學院和華西協和大學神學院)。此外,進入20世紀20年代後,經過十多年新教育方法的實施、智力人才的積累和基督教教育的發展,基督徒的素質得到了很大提高,更容易選拔出適合在高校深造的人才。因此,該校教職員工將於6月致函董事會1923,請求重新規劃統壹學校的工作,以實現學校創建時設定的目標,即建立壹所真正先進的神學院。董事會隨後召開了壹次為期兩天的教會領袖特別會議。最後,經過董事會和校友的聯席會議,決定關閉聖經學校。然而,由於在學校參加聖經班的人數眾多,以及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第二年學校系統更新時仍然招收了聖經學生,聖經學校正式關閉,直到1931。從65438年到0924年,學校進行了重組,有四個層次:神學大學,神學準備,聖經準備和聖經準備。四年畢業後,妳可以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兩年畢業後,妳可以獲得文憑。那些優秀的人可以進入神學大學。1925實行道爾頓制,減少了上課時間,增加了自學時間。同年招收女生(當年只招收了壹名女生,因為在學校宿舍住宿不方便,只好寄宿在真光中學)。1928年神學大學修業年限改為五年,1931年正式取消聖經班。教會派出的那些未能進入正規科目學習的學生可以參加培訓課程。至於學習時間長短,由學校和教會協商決定。至此,醫院正式分為兩個層次:神學和培訓。

隨著教會自然運動的發展,特別是非宗教運動和偉大革命潮流的影響,廣州協和神學院逐漸從受西方傳教會控制轉變為自然。1925“夏基慘案”發生後,學校被委托給美國和中國牧師管理。1928年4月,董事會決定將協和神學院移交給中國聖公會、中國循道衛理公會和中國基督教廣東聯誼會共同管理。與許多名義上與西方傳教會分離的教會的情況類似,協和神學院雖然在形式上已經歸化,但由於其與西方傳教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特別是在資金方面難以自力更生和自我支持,因此仍然與最初的八個傳教會合作辦學。董事會成員不再全是外國傳教士,但也有壹些是中國人,但負責財務的董事長和司庫壹直都是傳教士。龔約翰是北美長老會的傳教士,擔任校長已有20多年。每當龔約翰返回美國度假或因其他原因離開學校時,其他傳教士擔任校長。直到20世紀40年代末,中國人譚沃新才成為校長。

如上所述,在辦學之初,所有合作教會都被要求派遣教師參與教學工作。因此,早期協和神學院的教師,尤其是教授神學及相關科目的教師,幾乎都是各教會的傳教士,而且他們大多在廣東傳教多年。作為英國倫敦教會的傳教士,齊立新曾在廣東傳教多年,是壹位頗具影響力和多產的教會領袖。他在康科德擔任神學和新約教授,直到因病返回中國並去世。只有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科目由中國教師擔任。根據中國的回報,在1920左右這所學校有11名教師,其中有7名外籍教師和4名中國教師。由於協和的學生很少,學校的教師數量長期保持在15以內,20世紀30年代以後的中國教授很多都是該校的早期畢業生。

由於是壹所培養基督教高級神職人員的學校,康科德開設的課程主要是宗教課程,其長期課程主要包括:神學、舊約、新約、宗教史、教會史、宗教教育、宗教哲學、福音傳道、畜牧學(對主持各種公開會議、管理宗教人士和發展信徒的方法論等學科的研究)、心理學、贊美詩、英語等。,而且早期還要求學希臘語。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科目主要包括:中國哲學、中國文學、中國歷史和中國宗教。課程會因為教授的變化而變化,但壹般只會略有變化。當然,開設這種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只是為了輔助教授和演示基督教神學理論。

據1922年出版的《中國歸主記》記載,當時全國花在神學教育上的錢約為每生每年700銀元,這是壹個相當可觀的數字。在本書列出的“神學院”名單中,廣州聯合神學院只有l3名學生被列為“高級神學人才”,聖經學校的數量為34所,而每年的預算為265,438+0,000元。有11個老師。可以看出,西方使團願意花費金錢和人力來培訓牧師和福音傳道者。

廣州協和神學院每年招收的新生人數很少。從建校到1929,總人數只有228人,平均每年有15名學生。1923招生22人,被稱為建校以來唯壹壹屆。20世紀30年代,人數大大增加,達到40至60人之間,但大多數是教會派出的,未能進入正規部門,因此只能進入培訓部門。除了教會派的人,他們還從社會上招生,但條件相當嚴格。首先,他們必須是“忠實的基督徒”,由教會推薦,並已從高中畢業,然後才能申請考試。除了通過嚴格的考試外,還必須有經濟保障。因此,能進入學校的基本上都是教會指定的人,只有教會指定的經過考試並認為自己有潛力的人才能進入作為“精英”培養的神學系。在上述228人中,只有55人進入了神學系,其中只有38人最終能夠畢業。這說明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是嚴格的,這也是協和神學院歷經十余年才達到真正大學水平的原因。

因為它旨在培養牧師和福音傳道者,協和神學院非常重視教導學生並將他們與實踐相結合。除了每周參加18到22小時的課程外,還必須有10小時的實習,如向人民布道和在教堂主持主日學課程。學習四年後,再實習壹年就可以拿到畢業證。由於培養目標的要求,這所學校的學生非常活躍。學生會成立於1915。雖然學生人數不多,但分為內閣總理大臣和評價部門。有人說這是壹個“分散的系統”,因此,它經常因瑣事而爭吵。1923年改為基督教青年會,有9個部。學生們組織各種形式的小組並出版自己的墻報,如偏見社的偏見、當當社的當當、印偉、完顏等。基督教青年會出版了《十字路口》,在附近的村莊分發。1920年該校學生編輯出版了《廣州白鶴洞協和神學學生月報》,壹年出版9期。這是壹本供學生學習寫作的小日誌。1924年改為正式期刊,每學期出版壹期,但分量大大增加,成為以本校教授和校友為主的期刊。

在廣州,有嶺南大學和協和神學院,由教會開辦,培養高級人才。嶺南大學是由美國傳教團單獨開辦的,美國傳教團在協和神學院也占有很大的權力。因此,協和自成立以來就與嶺南大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嶺南大學派了壹名教師到協和任教,嶺南大學的督學亨利(J.M.Henry)也在協和任教。1918兩校簽署合作辦學協議。嶺南和謝赫互相承認課程內容和成績標準,謝赫學生可以選擇嶺南課程。後來大家同意嶺南大學的圖書館、課程和各種專題講座免費向協和學生開放。特別是圖書館的開放對協和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20世紀30年代以前,嶺南大學圖書館的藏書是廣州眾多圖書館中最豐富的,而龔約翰夫人管理的協和圖書館只有少量藏書。協和的章程也規定,歡迎嶺南大學的學生在協和修讀選修課程。20世紀20年代末,協和董事會和許多基督教界人士認為協和應並入嶺南大學聯合辦學。然而,嶺南大學董事會不同意。此後,關於兩校合並的傳聞壹直不斷,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兩校才合並。

1938+00 6月廣州淪陷,協和神學院遷至沙田,1941 6月底香港淪陷,隨後遷至雲南大理,1942 6月遷至粵北,並繼續與嶺南大學合作,由嶺南大學提供教室、學生宿舍和教師宿舍。1944年,粵北告急,淩大遷至杏梅地區,謝赫遷至連縣。1946復課,協和神學院直接遷至樂康公園,成為嶺南大學五大學院之壹。嶺南大學利用原絲綢改良局的四幢洋房作為臨時校舍,並在校園東南區撥出60畝土地為謝赫興建新校舍。合並後的聯合神學院基本上不再提供培訓課程,學生人數也很少。學制也發生了變化,分為四年制和五年制。四年制課程只有在通過神學院考試、修完學分、通過全科考試、再實習壹年後才能畢業並獲得L.TH證書。五年制學生必須通過嶺南大學的統壹入學考試,第壹年和第二年在其他系學習,然後第三年在神學院學習。完成學分並通過普通考試後,淩達大學授予文學學士證書,而神學院授予道教學士證書。

由於嶺南大學由美國教會管理,而協和神學院是壹所跨國神學院,因此協和和嶺南在合並後保持相對獨立。這種關系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康科德仍然保留其與教會的特殊關系和對神學院的使命,並負責自己的行政和財務;嶺南大學校長是神學院董事會成員,擁有投票權。神學院董事會提名壹名嶺南大學董事會成員為神學院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