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最出名的是香醋,香醋采用了壹百多年的工藝,原料為優質糯米,經過了三大過程,四十多道工序等壹系列加工制作而成,口感酸甜,深受廣大人群的喜愛。除了香醋之外,還有肴肉、湯面,值得品嘗。
鎮江有三怪鎮江地處蘇南,是壹座著名的江南魚米之鄉,擁有金山、茅山等5A級風景區和南山、西津渡等眾多名勝古跡。美景上,鎮江有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美食上,鎮江也素有“三怪”:“香醋擺不壞,肴肉不當菜,面條鍋裏煮鍋蓋”。作為在鎮江出生長大的人,我來為妳細數這三種鎮江味道吧。
第壹怪——香醋擺不壞三怪之首便是香醋。
恒順醬醋廠可能是老鎮江們揮之不去的記憶了,離它老遠時就能聞見空氣中氤氳的酸甜。每每春節將至,鎮江人延續了幾十年的“帶著瓶桶打醬醋”習慣依舊沒有改變,漸漸演變成了“醬醋文化節”。前幾年遷了廠址後,恒順更是建立了壹座香醋博物館。鎮江香醋創於1840年,多次獲得國內外的嘉獎,1909年開始少量出口。如今,在美國、日本等各個國家的超市貨架上,恒順醋作為物美價廉的進口貨,身影不斷,也受到當地民眾極高的呼聲。
香醋生產采用100多年來的傳統工藝,即在大缸內采用“固體分層發酵”。鎮江香醋主要原料為優質糯米,采用優良的醋酸菌種,經過制酒、制醅、淋醋三大過程,40多道工序,歷時60多天精制而成,再經至少180天儲存曬制期才出廠。
第二怪——肴肉不當菜“風光無限數金焦,更愛京口肉食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肴。”
這是300多年前,鎮江詩人贊美家鄉肴肉的美麗詩篇。鎮江的肴肉又稱水晶肴肉、水晶肴蹄。傳說,古時鎮江酒海街酒店的小二誤把硝當鹽腌豬蹄膀,燒煮後,肉紅皮白,光滑晶瑩,鹵凍透明,猶如水晶,香味濃郁,食味醇厚。後來,人們嫌“硝肉”壹名不雅,改為“水晶肴肉”,流傳至今,成為鎮江的傳統名產,而鎮江的“老土著”們仍習慣性讀之為“xiāo肉”。
肴肉的肥肉去脂,食而不膩,還帶有壹層膠凍,透明晶亮,柔韌不拗口。肴肉雖為腌肉,但並無煙熏的厚重,而是清爽酥嫩,入口即化。早茶時配上香醋和姜絲,茶香肉美,在久飫甘肥之後,以茶茹之,更讓舌感為之壹振,另歷壹番佳境。開國大典四味冷碟,周恩來總理親定鎮江肴肉,足見肴肉的美味和名聲。
第三怪——面條鍋裏煮鍋蓋相傳當初乾隆皇帝便衣下江南,到鎮江張嫂子夥面店時,張嫂子忙中出錯,誤將湯罐上的小鍋蓋當成大鍋蓋,撂到面鍋裏,煮出來的面卻受到了乾隆的連連稱贊:““味道不錯,味道不錯,不爛不硬,噴香爽口!”
在翻騰的大面鍋中放入壹個小木鍋蓋,絕不是壹個噱頭。煮面用的小鍋蓋壹般為杉木質地,在日日與湯面的親密接觸中,氤氳了數年的香氣;高溫蒸煮時,也為面湯增多了壹重清爽。
成品的鍋蓋面具有軟硬恰當、柔韌性好等特點,是壹道老少鹹宜的小吃。鍋蓋面用的面條是“跳面”。所謂“跳面”,就是把和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員坐在竹杠壹端,另壹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顛跳,又似舞蹈,似雜技,反復擠壓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面條。面條筋道彈牙爽口,湯底鮮亮,澆頭用料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