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燈籠
元宵節前,娘家人會把燈籠送到新婚的女兒家,或者普通的親戚朋友把燈籠送給新婚不孕的家裏,以增添好運,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幸運,婚後早點生個兒子;如果女兒懷孕了,除了大宮燈外,還應該送壹兩副小燈籠,祝她平安懷孕。
2.吃湯圓
相傳,湯圓起源於宋代。當時在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出現了壹種新穎的食品,即以黑芝麻和豬板油為餡,加少許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烹飪後,它嘗起來香甜柔軟,回味無窮。同時,湯圓象征著闔家團圓,吃湯圓也意味著新年闔家幸福、團圓美滿,因此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必備美食。
3.解開燈籠上的謎語
“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特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娛樂形式,是自古流傳至今的元宵節特色活動。農歷正月十五,家家戶戶掛彩燈、放煙花。後來,壹些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上,貼在五顏六色的彩燈上,讓人們猜。因為猜燈謎可以啟迪智慧,迎合節日氣氛,所以很多人都響應了,然後猜燈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或缺的節目。
4.“踩高蹺”
踩高蹺是壹種非常古老的民間表演,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元宵節時,這種踩高蹺的民俗活動在許多地方流行。高蹺通常由木頭制成。在刨好的木棍上做壹個支撐點來放腳,然後用繩子把腳綁在腿上。表演者不僅可以踩著高蹺自由行走,還可以做劈叉、跳板凳、跳秧歌、舞刀弄槍等各種高難度動作。
5、舞獅
舞獅的習俗起源於三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許多人在重要的日子和節日邀請人們舞獅。其中,廣東、廣西、江蘇和浙江省在南方尤其受歡迎,而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是北方的主要地方。獅子在中國被視為吉祥動物,象征著吉祥和好運。因此,在舞獅活動中,人們寄托著消災求吉納福的美好願望。
6、遠離所有疾病
走百病,又稱“走百病”“散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傳統民俗文化。其中壹些是在正月十五進行,但大多數是在正月十六進行。這壹天,身著節日盛裝的婦女們成群結隊地走出家門,過橋渡險,進城求子,直到午夜。莒縣農村的男女老少都要在這壹天到野外散步,稱為“走老臉”。據說每年散步壹次可以保持年輕,永遠不會變老。
正月是農歷的第壹個月,而古人把“夜”稱為“三更”。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叫“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自古以來,元宵節的習俗壹直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