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牧區,以牛羊肉和牛奶為主,糧食和蔬菜為輔。奶類產品包括奶豆腐、奶疙瘩、奶粉、奶酪、奶油、酸奶等。早上吃炒飯喝奶茶,茶裏加酥油和少許青鹽,很好喝。我喜歡在中午和晚上吃牛肉和羊肉。
磚茶是牧民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所以煮好後少加鮮奶。牧民煮飯煮茶的主要燃料是牛糞,火苗正好。糧食是農村的主要食物,牛奶為輔。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飲食結構改善了很多。除了肉,冬天和夏天到處都可以吃到新鮮蔬菜。
蒙古節日:
重要的蒙古節日包括春節_動物節和那達慕。其中,那達慕是蒙古國最盛大、最具影響力的節日。
“那達慕”在蒙古語中的意思是“娛樂”或“遊戲”,在每年7月至8月的牲畜肥美季節舉行。大會召開時,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騎馬坐車,聚集在郁郁蔥蔥的綠色草原上。他們要麽參加比賽,要麽專門來這裏觀光和娛樂。
在傳統的那達慕大會上只舉行射箭、賽馬和摔跤;現代那達慕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
除了傳統的男子三項藝術-摔跤、賽馬和射箭外,還增加了其他體育比賽、文化表演、圖片展覽、電影放映、生產經驗交流和篝火晚會。同時,開展經貿活動,交流物資,表彰勞動模範。
那達慕大會上最引人入勝的摔跤比賽是全國摔跤比賽。臉黑_身材魁梧的摔跤運動員穿著帶銅釘的黑色摔跤服、白色摔跤褲,腰間系著彩色絲綢制成的圍裙,穿著蒙古靴或騎士靴,赤裸著胸部和背部,壹些摔跤運動員還在脖子上戴著五顏六色的裝飾品“江歌”。
當音樂響起時,摔跤手們以雄健的“鷹步”躍入競技場,另壹方的摔跤手按照該民族古老的傳統風格像展翅的雄鷹壹樣揮舞手臂,勇士們的鬥爭開始了。
蒙古人的文化活動;
1.蒙古人歷來被稱為“音樂民族”——“詩歌民族”。河套地區流傳著這樣壹句話:“河套的山歌好毛啊,唱了三年,唱了壹個牛耳朵。”反映了內蒙古民歌的數量。蒙古族民歌可分為長歌和短歌兩種體裁。蒙古族民歌充分體現了蒙古族人民淳樸、熱情、豪邁的性格,使人仿佛置身於蒙古草原。
2.馬頭琴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愛的民族樂器,它因在鋼琴頂部雕刻壹個精致的馬頭而得名。最早的馬頭琴被稱為“西秦”或“胡秦”,源於東胡(即庫莫西)的“Xi”,清末被稱為“潮兒”。表演形式多為獨唱或自唱。馬頭琴的聲音渾厚深沈,悠揚動聽,仿佛把人帶入了無邊無際的草原。
第三,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傳統舞蹈包括劍舞、筷子、黛安、馴馬師、小青馬等。從草原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馬舞,形態高大雄壯,步伐灑脫。揮壹揮手,抽壹抽,壹個飛躍,人們就感覺到馬在向前跳躍,蒙古人民英勇無畏,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