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葡萄酒的產生和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程
01.葡萄酒的產生
根據史料和考古遺跡的發掘,大部分歷史學家的觀點都是同為古代文明發源地之壹的波斯古國為最早采集和釀造葡萄酒的國家之壹。隨著古代的戰爭和商業活動,各個地區的文化和經濟有所深入和交融,葡萄酒釀造的方法就隨著傳遍了壹些阿拉伯國家,隨著商貿和文化的傳播,漸漸地傳到了西域國家。
西漢建元三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經大宛看到有人以葡萄釀酒,富人藏酒萬余石,後漢朝使節取其果實種子,自此,葡萄酒開始在中國有所傳播。在各個朝代又有各自的特點及發展。
02.葡萄酒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據《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西漢建元三年 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經大宛的時候,看到了他們在釀造葡萄酒的過程,根據書中記載“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隨後,“漢使取其實來”,有了種子和果實之後,我國的古代勞動人民就開始培育葡萄並且用來釀酒。
魏文帝曾經提及:“且說葡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倦,脆而不辭,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於曲糜,善醉而易醒”。通過這段文字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漢朝時候的人們已經足夠了解葡萄和葡萄酒的作用和功效了。
在南北朝的時候,高昌就已經向我們進貢葡萄,後侯君集平定高昌後,就把當地的馬乳葡萄和釀酒技術壹並帶到了大唐,唐太宗李世民把釀酒的方法進行了改良,然後和群臣壹起分享,隨著時間的發展,唐王朝逐漸成為當時世界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在長安和其他的城市,都有來自西域的客商賣葡萄酒。
當時異域風情的胡姬和葡萄酒,牽動了不少豪商的心。元朝時期,葡萄酒的發展達到了鼎盛,在山西有大量優質的葡萄園和先進的釀造技術,當地的商人們將葡萄酒銷往全國各地,並以此為傲,明朝時期,葡萄酒發展進入了瓶頸期,采集和釀造方法都沒有什麽進步,但由於我國資本主義的萌芽起源於明朝時期,這為葡萄酒的加速轉型提供了先提條件。
清朝前期,由於康熙乾隆等皇帝的壹系列舉動和政策,西部地區逐漸安定由此,葡萄得到大面積的種植,由於西部得天獨厚的光照條件和晝長夜短的原因,葡萄異常甜美,由此釀造出的葡萄酒,品質也會有所提高,當葡萄酒產量提高,商人們對葡萄酒的推廣更加密切頻繁,這樣大面積推廣下,清末民初的時候,葡萄酒“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再是只有高高在上的王公貴族們才能飲用,各個餐館我們也能看到葡萄酒的身影了。
晚清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我國大門被打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國資本湧入給我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苦難,但是客觀上也加速了我國資本主義的產生。1892年愛國的華僑張弼士在山東煙臺創辦了後來家喻戶曉的張裕葡萄酒公司。1912年,領導了辛亥革命的民國之父孫中山先生曾經來到過酒廠參觀和考察,品嘗了之後親筆題寫了“品重醴泉”四字以示鼓勵。
而現代經濟全球化的特點使得各個國家的文化加速傳播,歐美喜歡將葡萄酒當作佐餐酒的習慣也被國人逐漸了解,我國人民對葡萄酒的接納度進壹步提高,我國也誕生了更多優秀的葡萄酒品牌。它們相互競爭,互相促進發展。
二、葡萄酒文化對我國的影響
01.葡萄酒的養生文化
古代葡萄酒最開始大都為富人和貴族飲用,所以我們可以從壹些歷史記載中,來尋找壹些關於葡萄酒的描述,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認為飲酒能夠養生,古代的釀酒技術多為用糧食提純和發酵,所以人們認為酒是五谷之精。
曾經有壹句流傳甚廣的俗語“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人們壹直以來就對酒有養生的功效深信不疑,根據傳統的中醫理論,飲酒適合年老體弱的人們,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我國唐代的藥學家蘇敬曾經在《唐本草》(又名《新修本草》)中提到了葡萄酒的功效,他認為葡萄酒有“暖腰腎,駐顏色,耐寒”的功效。
明朝的醫學大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提到了葡萄和葡萄酒,他認為葡萄酒能夠幫助人們養顏,有壹定美容功效,現代科學研究發現飲用葡萄酒能夠提升人體內的褪黑素的含量,這對失眠人群能夠有所幫助,有壹定效果的助眠作用,但是睡前飲酒會對肝臟和腎臟都有壹定的影響,所以雖然葡萄酒有壹定的養生功效,我們飲用也要註意時間和適量,以免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這樣反而得不償失了。
02.葡萄酒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與酒密不可分,文人墨客得意時飲酒助興,遷客騷人失意時喝酒排解憂愁,“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使我們看到了魏武帝橫槊賦詩誌得意滿出征赤壁的場景,“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使我們看到了繡口壹吐就是大半個盛唐的青蓮居士,“誤入藕花深處,沈醉不知歸路”使我們看到了易安居士醉酒後的可愛壹面。
我國古代描寫葡萄酒的詩句也有不少,陸機在《飲酒樂》中寫道:“葡萄四時芳醇,琉璃千鐘舊賓。夜飲舞遲銷燭,朝醒弦促催人。”在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西晉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的生活,王公貴族壹年四季都喝著葡萄美酒,每天飲酒作樂醉生夢死。
西晉王朝自從司馬炎開始就貪圖享樂,最開始司馬炎還知道以身作則,提倡勤儉樸素,後來發現沒有成效後,自己也奢侈浪費起來,王愷石崇鬥富被他知道後,他不但沒有責備兩人,還暗中資助自己的舅父王愷。在司馬炎的帶領下,士族大夫們也放縱起來,駙馬王濟喜歡養馬,自己建了個馬場,還用銅錢鋪滿了四周的壕溝,在西晉石崇的酒宴上,他會讓美人勸酒,如果客人不喝,就殺掉勸酒的美人,直到客人屈服為止,西晉王朝的奢侈荒誕可見壹斑,有了這些“榜樣”,王公貴族們每天飲酒享樂,才加速的西晉滅亡,這對我們後人也有壹定的警醒作用。
“葡萄酒熟澆駝髓,蘿蔔羹甜煮鹿胎。”“菡萏花迎金板舫,葡萄酒瀉玉壺漿。”“環佩聲清散早朝,葡萄酒綠沾春宴。”唐宋時期,經濟十分發達,來唐朝往來的客商絡繹不絕,長安的酒肆鱗次櫛比,這幾句詩仿佛讓我們看到了文人墨客們在宴會上觥籌交錯,享用美食的盛狀。
唐宋時期,酒肆中的胡姬和葡萄酒充滿了西域風情,吸引了大批的客商和文人,他們用筆記下了當時的繁榮和富足,當時人們滿滿的自豪感也體現在其中。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從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了在艱苦的邊塞,邊關將士在漫漫黃沙的戰場上開懷痛飲,壹醉方休。從中感受到了邊關將士們視死如歸,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勢和詩人的滿腔熱血和家國情懷,在壹杯又壹杯的葡萄酒中,我們似乎也沈醉在了其中,也正是因為葡萄美酒的渲染和後面古來征戰幾人回的對比,使我們了解了將士們的決心和意誌以及戰爭的殘酷。自古以來,美酒帶給詩人們無數靈感和才情,也使我們在詩篇中,領略了詩人們的風采與豪放。
總結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酒文化,葡萄酒在我國歷史源遠流長,我國為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之壹,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我國就已經引入的葡萄及葡萄酒的釀造技術。清朝之前,由於葡萄酒的釀造技術和其他原因,只有少數富人和王公貴族才能享用。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葡萄種植技術以及釀酒技術的提升,葡萄酒也慢慢地被廣大人民所接觸,我們也誕生了許多關於葡萄酒的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葡萄酒成了我們養生和怡情不可或缺的消費品,隨著全球化使外國文化與我國文化融會貫通,我國的葡萄酒文化也形成了獨特文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