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吧啦女神

吧啦女神

三月中旬,我有幸了解到壹位女青年作家。她本名李菁,筆名吧啦,湘西靈氣女子。

壹次偶然的機會,我添加了她的微信。欣喜之余,我攜著顫栗的心,悄悄往對話框裏輸入了“ 感恩遇見”“喜歡欣賞 ”等類的關鍵詞。

自那天後,我便成了默觀她朋友圈風采的萬千壹人,成了她萬千讀者粉絲中的微小壹個。每多了解壹次她的人生故事,就加深了我對她的欣賞和艷羨之心。那種感覺,油然真切。

四月下旬,我發現自己真的愈發喜愛這位女作家了。她好似成了我的吧啦女神,給予我神奇的魔法能量,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融進她的世界裏,揭開那個令我神往的面紗。

於是,我讀了好多篇關於她的文章,嫌不夠,又買了她已出版的書籍看(除第壹本散文隨筆集《見素》所選地區無貨外)

也是讀完了這幾本書後,我才真正感知到吧啦女神文字的積澱和魅力。猛然想起懷左學長曾說過的壹句話“ 李菁姐挺拼的,我還差得遠,需繼續努力 。”

當時,我其實沒能明白這句話背後的意思。心只想,好羨慕和向往她這番詩意的生活啊,活成了大多數人想要的模樣。

殊不知,沒有誰的成功是壹蹴而就的。如冰心在《繁星·春水》中寫的那段熟知話:

此刻的我,除了對菁姐姐燃起壹份欣賞和仰慕之情外,又多了份敬重和心疼之意。

我相信,人生若只如初見。但更篤信,生命裏總有壹些人,會令妳恨晚不忘,並時常念想:“ 最美,其實不只是初相見 。”

? 01

那些刻骨銘心的求學經歷

菁姐姐從小生長在湘西浦市古鎮,那是壹個相對閉塞但卻富有青山綠水的凈地,自然之美賦予了她文畫書影創作的先天靈感和源動力。

然而,早在初中時期,她卻因糟糕的數理化成績落到了學業的最谷點,自卑迷惘,放任墮落,甚至想過退學。 青春,不由得被眼前迷霧遮住了它原本靚麗的色彩。

那時的她,恰如高中至如今的我。整日面對天生悟性差和充滿排斥的理工學科,簡直心灰到了極點。

每天經受著學習的煎熬,惶恐著被迫貼上“妳很差勁”的印象標簽,似壹道久散不去的陰影,籠罩著不甘墮落的自己。

好在菁姐姐有壹個書香之家,自小耳濡目染,培養了閱讀和習作的好習慣。

誠然,在最叛逆的階段,有鼓勵和認可她的任課老師;在成長的道路上,有尊重關懷她的開明父母;後來,在愛情婚姻裏,也有了支持疼愛她的靈魂伴侶。

但最重要的是,她明白自己內心抗拒什麽、真正熱愛什麽,然後拼命地去努力,去爭取。

想起很多年前看過的壹部電影《風雨哈佛路》,當經典臺詞重現時,心深以為然:

初中數理化差勁沒關系,至少她愛書如命,對文字極其敏感;高中理科困難不要緊,至少她迷戀繪畫,且重拾畫筆踏上美術特長生的求學之路。

為了考大學,她加倍努力,拼了命地習畫,不敢松懈壹分壹秒。每晚藏在畫室裏,與之相伴的是黑夜;拖著疲憊的身軀離開畫室,校門口處等候的,始終是熟悉的老單車和父親高大清瘦的背影。

讀大學時,她學藝術設計專業,除了認真完成專業課外,她把剩余的時間幾乎都均給了文學,甚至熬夜碼字到淩晨幾點。

她也想每天躺床玩手機、追劇逛街玩嗨,過得舒服愜意,但她舍不得浪費自己絲毫的時間,去做些沒有太大意義的事情。 那四年,伴隨她野蠻成長的,依然是白晝過後的蕭長深夜。寂靜的那夜,寧靜的人心。

考研應是如此。過程中的堅持,堅持背後的苦與累,辛酸和壓力,相信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真的無法切心體會。

菁姐姐時常告訴自己:

在外求學多年,黑夜給了她最深的陪伴,見證了她默默努力的時光,也目睹了她流下的每壹滴酸澀眼淚。 慶幸的是,流過淚後的她,看到了更加清晰的世界;努力過後的她,尋得了更加閃耀的人生。

於此,那個生性怯懦、自卑的女孩,心裏憋著壹股不服輸的韌勁,也漸次被生活磨礪得更加果敢,篤定和從容。

正如她在書中寫的:“只有吃了苦,以不服輸的決心朝著有光的方向拼了命向上攀爬,才會有改變生命狀態的可能。”

此刻,我也有捫心自問:“這麽多年,自己到底有沒有朝夢的方向拼命攀爬過?”

好像是沒有。即使有,會不會摻雜了自尊心扭曲或虛假努力的成分呢?

我百感交集,只明晰,沒有全心傾註的事,自己都不想再找任何理由來掩飾了。

這個世界能影響我們的會有種種因素,但真正使得命運改變的,唯有自己。 哪怕經歷了孤獨,磨難,甚至嘲諷,也不要懼怕。因為夢終端的美麗景致,會讓妳忘了沿途中的苦累痛。

02

勇敢地堅守內心的選擇

在西安讀完研後,菁姐姐便留在了那座城市繼續工作,從事的是高校體制內的教師職業。

她職守於專業,熱愛於教學,為人和善,溫柔靜雅,領導對她十分器重,同事與她相處融洽,學生對她敬愛有加。

可是,壹年後的她選擇了離職。並非高校任教不幸福,而是因為她想過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那種全身心灌入的自由、專註和豐盈的幸福生活。

她明白,體制內的工作,看上去確實光鮮安穩,但限制了她發揮自身優勢的潛質。而創作,最適合於她的性情、靈氣和稟賦,從而獲得更多精神自由,影響更多追夢人,也便成為更好的自己。

外表溫婉,內心堅毅的菁姐姐,壹個人在外摸爬滾打了那麽多年,卻不曾抱怨過生活之苦,壹路堅強地扛了過來。

她根本不怕吃苦受累,不怕生活的重壓,但唯壹讓她覺得苦,感到內心惶恐的是無法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

作家艾明雅在序中有寫道:

成為自由職業者後的她,變得愈發努力了,在自律中獲得更多自由和成就,在熱愛中獲得更多快樂和價值。

她追求精神的富足,沒有止境。家中幾萬冊的藏書仿佛是她的命根子,日夜抵書而眠的她,擁有著再踏實不過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她熱愛寫作,愛到了骨髓裏。寫作是她事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後來她“斜杠青年”身份的主樹幹。除了伏案寫作外,她還會去攝影設計,網絡教學或旅行體驗等。

總之,她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熱愛生活、尋找樂趣,用心感受這個充滿美好和善意的世界。

把壹件事做到極致,其他都會有的。

神妙的是,菁姐姐應是把"記錄美“這件事給做到極致了。她寫了壹篇又壹篇的文章,出了壹本又壹本的書,影響了成千上萬個心懷夢想的讀者和內心擁有文學夢的同行者;拍了無數張唯美意深的攝影作品,成為“攝影夢想課堂”的導師,帶領更多平凡人做不平凡的攝影夢。

有句話頗受爭議,但我很認同:“ 這世上還有壹種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壹生 。”

我想,吧啦女神便是最完美的詮釋者,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這句話的真諦。

人活著,不就是為了更好地體驗生活,經歷人生,快樂而值得?倘若不知道自己要什麽,做什麽,這尤為可悲;但如果明確了自己要走的路,那就不要遲疑,果敢地遵循內心的選擇,為真正重要的、寶貴的和熱愛的事而努力爭取。

明白自己要什麽和能夠要什麽,這何等重要,又何其關鍵。唯有如此,內心會寧靜通透,行動會堅定從容。

03

? 好的愛情源於彼此懂得

前段時間,看了菁姐姐發在“十點讀書”上的壹篇文章,題目為“找壹個頻率相同的人在壹起”。

後文裏有壹段話,我印象蠻深刻:

或許,這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大概就是另壹個詞匯“懂得”的引申義吧。

因為彼此懂得,我們心生愛意,從此不離不棄,成為靈魂的伴侶。這壹生,只為愛妳;這幸福,妳我知足。

幾年前,恩師雪小禪曾操心她的幸福:“妳的伴侶應比妳大幾歲,成熟穩重,格局大,有內涵,能在精神上懂得並支持妳的寫作夢想。”

幸運的是,菁姐姐後來遇到了那個懂她的人,與她靈魂相契合的愛人(環球旅行家:閆淩)。

初次與他相識,便定了緣分,信了鐘情。 那時,她在湘西小鎮,滿心期許地給遠在國外旅行的他寫了第壹首情詩,字裏行間,流溢的盡是愛意。

緣分,讓她遇到了他,讓她嫁給了愛情,也讓兩個人活成了壹人模樣。 誠如詩裏所寫,他們把生活過成了壹首詩,壹首藏著很多人美好初夢的情詩。

愛情是什麽?他壹臉幸福地對她說:“妳就是上帝給我最好的禮物,因為愛妳,我願意把我所擁有的壹切都交給妳。”

愛壹瞬間,他便用壹生的時間去詮釋。

為了她,他甘願離開故鄉北京,放棄繁華的城市生活,陪她在僻靜美麗的湘西浦市古鎮壹起打理“遇見美宿”,從此安家樂業。

好的愛情乃至婚姻,都源於彼此懂得。懂得愛侶的真正所愛、精神追求和內心堅定,以及懂得全心全意地支持她(他)的夢想。

但凡降減了“懂得”這兩個字的分量,或者缺失了那份誠心實意,就難免會多幾絲冷漠,使得兩人***築的愛巢出現裂痕,甚至愛也蕩然無存。

不曾想,在這個浮躁的時代,甚至有些薄涼的世界裏,竟真的有人過著世外桃源般的詩意生活。

他們(人稱菁淩夫婦)返璞歸真,恒守本心,自散光芒,活在世俗之外,活在自己創造的生命狀態裏,活成生命最本真的樣子。那般澄明,豐盈,自由,寧靜。

其實,房子,車子,票子,這些乃身外之物,只要通過努力奮鬥,將來都可以擁有。 但愛與陪伴,卻是最珍貴的心魂內核,它源於兩個人和兩顆心的彼此懂得,彼此在乎和彼此溫暖。

所謂璧人,摯愛,應是心性和靈魂的契合。需要雙方互相欣賞和尊重,***同成長和愛護,壹路同行,不離不棄。 這是愛的緣由,也是愛的價值和自由。

? 04

尋找生命中最暖的綠洞

之前,我在喜馬拉雅上聽過陳果老師的專欄課,有節音頻是關於《尋找生命的綠洞》,裏面提到了壹部王家衛的電影。

影片最後壹幕,有個人孤獨地站在只有壹棵樹的偏僻角落,然後在樹上挖了壹個洞,之後抱著這樹,嘴對著洞,說了很多心裏話。

隨後,有個舉動讓陳果老師忍不住潸然淚下——說完話後,他拿起壹塊泥巴又堵上了眼前這個樹洞。

聽到這時,我內心深受觸動,腦海裏瞬間浮現出了壹個既熟悉又久違的畫面。

很多時候,我喜歡壹個人待在靜僻的地方,哪怕只是發呆、冥想,我也不覺得浪費時間,反倒有種與內心獨白和靈魂被安放的感覺。 但我深知,這並不等同於“綠洞”的傾聽默伴。

依稀記得幾年前的壹個夜晚,正值備考的緊張階段,學生們都在安靜地上晚自習。而我卻偷偷地離開了那間令我壓抑焦灼的教室,到外面開闊的操場上,開始壹圈壹圈地跑。

跑累的時候,就停下來慢走,不時擡頭望下夜空,星星,瞥下路邊大樹和墻角花草;或尋覓周圍,看是否有如我壹般悵然若失的人。抑或腦袋裏什麽都不裝,就神走著,放空著,遊離著。

外面的夜風很涼爽,吹亂了我的頭發,吹走了我的心緒,也吹幹了我那順著眼角不禁滑下的眼淚。

不知為何,這樣的情境湧入腦海後,轉而又壓在心底,像是藏著壹個不能向外人傾訴的憂傷故事。

所幸,菁姐姐尋到了生命中懂她的人。

有尊重疼愛她的父母,有為她放棄全世界的愛人,有赤誠相對的發小、閨蜜和恩師摯友,以及散在天涯的有緣人。

恩師雪小禪曾對她說:

“ 等我老了,希望妳依然在身旁。 ”

菁姐姐堅定地回復到:

“ 我會壹直都在,不離不棄。 ”

這份允諾,結下的是壹輩子的恩情與緣分。但願妳我在年歲已老的時候,依然可以坐在禪院裏,重新品味歲月留下的痕跡。

是啊,我們這壹生,會遇到很多人,經歷很多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刻在自己的靈魂裏,成為妳傾訴心裏故事和秘密的知己好友。

因為絕大多數人終究會與妳擦肩而過,只成為生命中後會無期的過客。

同樣,人不是壹輩子都有知己好友的。

如果有緣遇到懂妳,讓妳全身心地吐露心事的人,希望妳能好好珍惜,努力經營好這份難得的情誼。 與此同時,讓這棵寄予愛和希望的樹洞,開出壹片不滅的生命綠花。

寫到最後 :

著名作家雪小禪在短篇故事集《當茉遇見莉》的推薦序中寫道:

深入了解菁姐姐,我竟像著了魔般地喜歡她,欣賞她,敬重她,而且又很心疼她。

前兩天,發現壹個很有趣的五四文藝青年測試,其中對林微因的描述是:“ 內外兼修,心懷夢想,從容淡雅,清醒自持,靈透沈靜,內心篤定”。

我覺得這個形容像極了菁姐姐。因為她就是愛,是暖,是希望,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人間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