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塔寺在動物園北門高梁河北岸。高梁河現在叫南長河。說到高梁河,我們會有點興奮。在那裏發生了壹場戰鬥,那是公元979年北宋和遼之間的壹場戰爭。
五代末年,為了奪回被石敬瑭割給契丹的十六州,宋太宗和趙光義在平定北漢後,未經休整和準備,轉而進攻遼國,企圖出其不意地奪取幽州。因此,就在北京西直門外,清澈美麗的高梁河上發生了壹場戰爭。遼耶律休哥、耶律斜軫、耶律學三面受敵,大敗。壹萬多人死亡,鮮血染紅了高梁河...遼軍追趕宋軍30多裏,宋太宗“偷偷溜進驢車”救了他壹命。此後,中原王朝壹直無法收復幽燕地區,北京長期處於遼、金、元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管轄之下。直到1368年徐達攻占元朝,漢政權才再次統治北京。
回首往事,已經過去壹千年了。如今,這裏有許多高樓和繁忙的交通。金戈鐵馬,刀光劍影,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正月初八早上,我轉了幾圈,來到了五塔寺附近。我已經看到了寺廟的紅墻,寺廟裏的五塔和石碑的頂部也可以看到。我加快了步伐。沒想到的是,通往五塔寺的道路被封閉了,因為寺廟旁邊是首都滑冰館。保安告訴我,昨晚這裏進行了激烈的短道速滑比賽。看來要等到冬奧會結束後,五塔寺才會開放。
冬奧會結束後的第五天,我又去了壹次,直到3月1,大門依然緊閉。
3月10日,我第三次拜訪,終於如願以償。
五塔寺始建於明成化九年(1473),古稱真覺寺。乾隆二十六年(1761)大修,為避諱更名為大正覺寺。
進入庭院,映入眼簾的是金剛寶座上美麗莊嚴的五座塔。這座塔的形狀屬於印度風格。金剛寶座和五座塔由預先雕刻的石頭組裝而成。在寶座的南北中間,有壹個券門。塔內有石階盤旋而上,通向寶座的上層平臺。平臺下面覆蓋著壹個圓形玻璃罩。塔座和塔身雕刻有佛像、梵文和宗教裝飾。金剛寶座塔給人壹種堅實而不可動搖的印象。
金剛寶座前有兩棵銀杏樹,樹下有壹塊牌子,上面寫著這兩棵銀杏樹已有600年的歷史,並附有清代詩人洪為五塔寺所作的壹首詩:
五塔寺邊上有兩棵奇樹,馬兒迂回行進。高高的樹枝似乎從雲中升起,落葉仍然可以飛半天。
清心幾度催夕照,疏香十裏來點衣。宅東旁,泉如海,蔭比院薄。
在庭院中環顧四周,到處都是灰色的石碑和雕像。源頭不如聚集地——北京所有的石刻都集中在這裏,難怪被稱為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這裏不僅有北京現存最早的石刻、漢代幽州書法家秦軍的神道,還有獨特的納蘭性德陸夫人墓誌銘,可謂北京石刻薈萃之地。置身其中,就像置身於壹個充滿光彩奪目、閃閃發光的珍寶的寶庫中。我不知道先看什麽,於是下意識地向東邊的碑林走去,我要去尋找我仰慕已久的法國傳教士張成的墓碑。
碑林分為三個部分,有巨大的石碑,如帝國廣寧門外的石路碑,類似的石碑比比皆是。這些石碑大多是由皇室授予或批準的,碑和側面大多是蟠龍圖案。
我粗略地看了壹下這些石碑,然後我來到了“耶穌會紀念碑區”。這裏有34座傳教士的墓碑。乍壹看,這些墓碑與普通墓碑沒有什麽不同。甚至刻在墓碑上的名字都是地道的中國人的名字,如米歇爾·貝諾伊斯特、王大宏和趙雪巖。但稍加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出這塊墓碑與普通中國人不同,而且紀念碑的冠頂上還刻著壹個十字架。
我終於找到了張成的墓碑,東排第壹個,南排第壹個,白晉的墓碑就在對面。他們是好朋友,壹起來到中國,壹起留在外國。
張誠的墓碑上寫著:“耶穌會士張先生,敦厚老實,本名石齋。太溪刷瑯琊人,欲精耕,棄家。”康熙二十六年,丁卯來華傳教,康熙四十六年,丁亥於二月二十二日在順天府去世,享年五十三歲。在會議的第三十七年,他被安葬在阜成門外。雍正十三年三月初五日,他搬到了付正寺。"
太西吹瑯琊國,意思是太西,極西。它是明朝時期中國對中歐和南歐的稱呼。主要包括:南斯拉夫、意大利、波蘭、德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這些國家都是歐洲天文學和數學相對發達的國家,它們就是法國。
我對這些不遠萬裏來到中國傳教的耶穌會士充滿敬意。妳知道,在那個年代,當妳從歐洲來到中國時,妳必須乘船通過好望角,漂洋過海。這是壹段艱苦的旅程,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未蔔。這完全是基於信仰!
1685年,張成和壹批耶穌會士來華傳教,受法國路易十四派遣。為了傳教,他歷盡千辛萬苦。他於1687抵達浙江寧波,並於第二年抵達北京。父親徐日升是葡萄牙人,將他介紹給康熙皇帝,與白晉壹起在宮廷任職,並同時學習漢語和滿語。1689年,張成和徐日升被任命為尼布楚河中俄邊界談判的翻譯。1690年,他被康熙任命為宮廷教師,進宮向康熙皇帝傳授歐幾裏得原理、實用幾何學和哲學。在中國期間,他和傳教士白晉壹起撰寫了《實用幾何學》,並將其匯編成四卷本的滿文詞典。他還為康熙編寫了漢文和滿文的各種幾何、三角學、天文學和哲學教科書,為西學東漸作出了壹定貢獻。1707年病逝於北京。
張成在中國已經20年了。他為中國奉獻了壹生,他的貢獻讓人們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