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錢橋鎮位於樅陽縣北部,距縣城約40公裏。東隔羅昌河與白湖鄉相望,南臨浮山、義津兩鎮,西與其林接壤,北與廬江縣的七橋、羅河兩鎮交界。境內地表水經羅昌河、錢橋河(古名麻溪河)流入白蕩湖。全鎮總面積約90平方公裏,錢橋鎮人民政府駐錢橋村。
區劃人口:錢橋鎮現轄11個行政村,分別為錢橋村、大塘村、馬塘村、鄒姚村、朝陽村、興旺村、新埠村、石馬村、高豐村、宣莊村、洪灣村。全鎮人口57600人,總戶數13000余戶,集鎮人口3000余人。人口最多的村為錢橋村,7000余人。(過去轄錢橋、洪莊、旺聖、新埠、老埠、朝陽、新化、同心、馬塘、洪灣、集和、桂花、井莊、柏楊、府君、宣莊、石馬、光明、唐灣、大塘、埠山、姚灣、尚書、十字、鄒崗25個村委會。)
行政沿革:1949年10月,設錢橋區,1958年改為紅旗公社,1963年恢復錢橋區(下設錢橋公社、石馬公社、官青公社)。1984年設錢橋鄉,1992年由錢橋、官青、石馬3鄉合並設立錢橋鎮。
經濟狀況:錢橋鎮地處樅陽、廬江兩縣交界,集鎮歷史悠久,商業發展較快,商業貿易區域集中在錢橋街。改革開放以後,鎮內不少農民紛紛外出賣“肥豬菜”和仿真金元寶、銀元等工藝品,後因質量問題而走向衰落。由於交通、歷史等因素的制約,鎮域經濟發展較慢。農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務工,全鎮目前約1/4人員外出務工,主要去向江蘇、浙江、上海、廣東、福建等沿海發達地區。
人文社會:錢橋麻溪人姚鼐,是桐城派代表人物中創作成就最大的作家,他綜合方、劉文學理論,提出"義理、考據、詞章"三者統壹的主張,強調"神、理、氣、味"與"格、律、聲、色"相統壹的觀點,倡導"陽剛"、"陰柔"之說,肯定了散文風格的多樣性。至此,桐城派古文創作理論已臻於完備,強有力的作家集團得以形成,聲勢浩大的古文運動向全國展開,文章風氣遍及神州,出現了"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面,贏得了"文章甲天下,冠蓋滿京華"的美譽。
教育狀況:錢橋鎮各類學校27所,其中高級中學壹所(錢橋中學),初中三所(石馬初中、官青初中、錢塘初中),小學23所。全鎮各類教師441人,其中高中教師91人,初中教師127人,小學教師251人。在校學生壹萬余人。錢橋中學創辦於1954年,走過五十年的風雨歷程,如今已初步形成了“勤研善教,啟智育人”的教風、“尊師守紀,勤奮求實”的學風和“文明誠實,奉獻創新”的校風。學校坐落於樅陽縣第三大集鎮——錢橋鎮正大街,人傑地靈、交通便利。校園內,綠樹成蔭,鮮花處處,芳草茵茵。學校是安慶市示範高中,是莘莘學子求學和成才的理想場所。學校占地面積130多畝,學生2600余人,現有33個高中教學班。
名勝古跡:錢橋鎮主要有兩處名勝古跡。壹是錢家橋: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明弘治年間,布政司都事錢如畿(本縣湯溝儀山人)建橋於王家渡,以利行人,後當地群眾及南來北往的商旅為紀念他的義舉,把該橋命名為“錢家橋”。後來漸漸成為集鎮.錢橋鎮的名稱由此而來。
二是雙塘新石器遺址:該遺址位於錢橋村,面積2000平方米,文化層3.5米,群眾稱為"吹火筒地"。1978年,錢橋文化站從表層發現大量陶足、陶片、陶紡輪和殘缺石器。1979年經縣文化管理所鑒定,認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聚落群址。
吳亞舟的姓名三才為“木土木”,“木土木”型的人天性淳樸,仁慈博愛,但兩“木”克“土”,命運被壓抑,自身軟弱,不易成事。
性格:淳樸老實,仁慈博愛,易相處。
事業:得到祖輩的幫助較少,他人的支持也少,宜從事穩定性的薪水收入工作。
財運:不佳,勞苦度日,縱有積蓄也有限。
家庭:生活不圓滿,與長輩不和,夫妻時常爭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