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不是真的。“八月十五殺韃子”是中秋節吃月餅的壹個傳說,但並不是它的真正來歷。舉個類似的例子,端午節吃粽子,我們大部分人都認為這個習俗和祭奠愛國詩人屈原有關,但是粽子原來是寒食節的美食,後來才變成了端午節的特色美食,就像粽子原來和屈原沒有太大關系,殺韃子和吃月餅原來也沒有啥關系。
壹、八月十五反韃子
殺韃子的故事我也聽過。講的是元朝末年,深受韃子們迫害的農民們通過大餅傳信,相約在八月十五這壹天,拿起農具把那些平日裏在自己上面作威作福的韃子們解決掉的故事。後來這大餅漸漸地變成了我們熟悉的月餅。相傳這個故事還和朱元璋和軍師劉伯溫有關。因為我是文成人,就來自劉基(劉伯溫)故裏,因此不可能不熟悉這個故事。小學的時候,我們還人手壹本劉伯溫故事集,當時我就真的把這當故事聽了。傳說故事沒有必要全信,雖然那本故事集中那個神機妙算的男人,脫離了傳說也很厲害,但現實和傳說肯定是有出入的。
這個故事原來是河南的壹個民間故事,是人們不畏強權,奮勇抗爭的故事。後來可能是因為反抗統治者的強權符合封建時期農民的心願,因此這個故事就越傳越廣,成了中秋吃月餅的起源。故事的背景是元末明初,但月餅的起源卻很有可以追溯到唐朝,由此可以推出這不是月餅的真正起源。
二、月餅的由來
月餅壹詞,在現存文獻,最早收錄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同的飲食習俗。月餅後與各地飲食習俗相互融合,逐漸發展出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種類,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通過這段資料,我們可以知道以下幾個信息。
月餅很有可能始於唐朝,比元末明初要找很多年。
在北宋時就在宮廷流行,就算起源於宋朝,那也比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要早。
月餅到了明朝成了全民美食,這也許是這個傳說流傳最廣的原因。不要忘了,這個故事的主角朱元璋是這個朝代的皇帝。
在古代的時候,我們民間就有祭拜月神的傳統。中秋節來自古代流傳下來的額“拜月節”,聽說少女拜月,可以祈求嫦娥能保佑自己,面如皓月、貌美如花。
三、個人感想
2022年是挺特別的壹年,中秋節和教師節撞壹起了。當然這不要緊,中秋快到了,在各種購物軟件上能看到各種月餅的身影。無論月餅的來歷是怎樣的,中秋與月餅已經在綁定了,中秋不吃月餅,就會覺得有些奇怪。499.99的月餅還上過新聞,不是因為貴,比這貴的月餅以前多的是,而是因為這個價格。據說對五百以上的月餅管控嚴了很多,所以高價月餅都改價499了,不過有的月餅雖然“只”售價499,還要再付六百多的運費。
月餅原本的意思和它的外形壹樣,由月餅的圓,會讓人聯想到團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在中秋這天月兒圓,人團圓。月餅還是要吃的,最後還是希望這傳統的東西不要變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