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鄉愁隨筆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對隨筆應該都不陌生吧?隨筆是壹種散文體裁,篇幅短小,表現形式靈活自由。那麽,怎樣才能寫好隨筆?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舌尖上的鄉愁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舌尖上的鄉愁隨筆1
(壹)神仙豆腐
我喜歡“窮遊”,說白了就是不花錢的旅遊!在離住家不遠三四十公裏的蒼莽和蔥郁的五嶺山間的溝溝岔岔之中“幹”轉悠。有時忘路程之遠近,忘時間之短長,日落夜臨,只好輕叩柴扉,投宿山裏人家。厚道的山裏人家拿出壹大碗由若幹小片片摞起來狀似涼粉的菜肴招待我們,這道菜在昏暗的燈下看起來有些黑乎乎的,近瞧原來不是黑色的而是深綠色的,聞之是由辣椒、糖醋、蒜泥涼拌而成。主人叫我們嘗嘗,於是我用筷子夾菜,可是怎麽也夾不起來,不是夾斷了就是夾到半道上掉到桌子上。主人說,夾這種菜有個技巧:涼粉好吃難得夾,不夾邊邊夾正中,夾得緊又放得松,夾得快還閃起風。照此法涼粉片片兒果然晃悠悠地夾帶著“風”進入口中,入口爽滑,軟而不膩,微苦過後是樹葉的清香——這涼粉好吃!
主人說,這不是涼粉是豆腐,我們叫做“神仙豆腐”,在莫得飯吃的年月,把山裏的神仙樹葉子采摘回來充饑,為了好吃才加工成如今模樣。
是啊,如今許多好吃的東西之中,有些不都是在那個缺乏糧食的年代裏,饑民們發明的麽?白河的“懶豆腐”、“甜漿水”、“模糊兒”、“蕨根粉”等等。
這“神仙豆腐”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豆腐,因它不是我們熟悉的黃豆做成的,而是用深山老林裏生長著的壹種被當地人敬奉為神仙的“神仙樹”的植物的葉子制作而成的——這神仙樹學名叫“六道木”——加工出來的成品外形和質地像豆腐,故曰:神仙豆腐。
經“百度”,雙翅六道木,是忍冬科六道木屬的灌木,因雙花生於短枝頂端,有總花梗,枝幹有六條溝槽而得名。多生長在海拔20xx米以下的山坡、路邊、溝邊雜林中或灌木林中。喜弱堿性到中性土壤,耐貧饑、幹旱、低溫,易繁殖。
熱情的主人與我聊起了神仙豆腐是怎樣做出來的——
到山裏去找神仙樹——神仙樹長在哪裏,我們心中是有數的——把它的葉子采摘下來,回家後多清洗幾遍,放在簞簸兒裏晾幹水汽。把晾幹了的葉子放進木盆裏,再用滾開水去沖兌,趕緊用筷子攪拌葉子,直至攪拌成糊狀。然後把已成糊狀的神仙樹葉子放進紗布袋子裏扭,把汁水扭到另壹個盆裏,使勁扭,扭到“榨”不出汁水為止。接下來把紗布袋子裏的“渣”倒出來,再用滾開水去沖兌,接著扭,如是者三次,神仙樹葉子的葉肉被完全“扭”出來了,集中裝在另壹個盆裏。
這時盆裏的“汁水”還不成豆腐,要將它變成豆腐須添加壹種“催化劑”,即草木灰。草木灰在鍋竈洞裏多的是,然而竈膛裏的草木灰不純凈,顏色也不白,最好是現場制作壹點兒草木灰。取晾幹了瓜藤來燒制,萬不可用苞米稈燒灰,因苞米稈灰是黑色的。將剛剛燒制的草木灰過壹下羅篩,再把細細的草木灰用水調制成糊狀,放進小紗布包裏扭,把扭出來草木灰水均勻地灑在盆裏神仙樹葉子汁水當中,與用鹵水點豆腐的操作酷似——個把小時後就成神仙豆腐啦!
主人還唱起了制作神仙豆腐“花鼓子”:
五至九月采葉回,洗凈泥沙放入盆。
每斤鮮葉水五斤,八十度開水好燙浸。
木棍攪至糊糊狀,挑起不滴正適宜。
然後用篩作過濾,漿汁裏面加鹵水。
鹵水無時加灰水,三兩灰水葉壹斤。
攪拌壹定要均勻,冷卻凝固如瓊玉。
用水漂洗要在意,出水芙蓉是涼粉。
涼粉倘若再壓慮,神仙豆腐人間奇。
為什麽稱之為“神仙豆腐”呢?熱情的主人講了壹個“古經”:古時有壹個叫王生的人,在災荒之年,經神仙點化,帶領鄉親們上山采集這種樹的葉子,教大家做這種葉子豆腐。因為這豆腐是神仙點化的,鄉親們都稱之為“神仙豆腐”,把這種做“神仙豆腐”的樹葉,叫做“神仙葉子”。大家就靠“神仙豆腐”度過了荒春。
現在吃“神仙豆腐”只是當作“涼粉”吃。當我們品嘗著它那涼而苦的滋味時,不要忘記已經離去但並不遙遠的饑荒歲月,時刻謹記在實現溫飽之後依然存在著的“隱性饑餓”。
(二)苦媽菜
春天突然來到了鄉下,各種野菜終於耐不住土下的寂寞,紛紛鉆出來了,露出鬧嚷嚷的臉龐,呼吸著新鮮鮮的空氣。
俗話說,家花沒有野花香,吃蔬菜也是,家菜也不如野菜好吃。吃膩了菜園子裏的白菜蘿蔔,也吃膩了超市裏很有些賣相的菜,妳還別說,野菜他娘的就是香!
既然野菜很香,那麽我們為什麽不在菜園子裏種上野菜呢?這是因為,野菜重在“野”上,野外生長,不擇地勢,無須施肥,自生自滅。野菜野性十足,東壹株,西壹棵,亭亭玉立,不卑不亢,妳認得我,妳就來采擷,妳不認識我,對我這顆野菜也沒有什麽壞處。假如人工種野菜,“野”性就漸漸消失了,好壹口野味的人的那種刺激也就隨之消失了——在吃喝方面,人的因素越少越受好“野”之人的青睞。
閑話少說,現在我向白河的吃貨們正式推介壹種野菜:苦媽菜!
苦媽菜其實叫“苦麻菜”,因為生的苦媽菜的汁水又苦又麻。我管叫它“苦媽菜”是因為它曾經苦了我的媽:記得小時候糧食不多,把美好的春天稱作青黃不接的“慌春”,缸中無糧人心慌。母親的辦法就是上山找野菜調飯,這樣能節省很多糧。母親認得很多很多的野菜,蒿子、薺菜、貓耳朵……我認為口味較好壹點的'還算是“苦媽菜”了——屬於野菜這個圈子裏的野菜有個公開的秘密:采摘的時候氣味越濃煮熟越好吃,生的神仙樹葉氣味刺鼻,生雞屎藤葉臭如雞屎,采苦媽菜時冒出的白漿真個是又苦又麻,但用開水只那麽輕輕地壹焯水,味道立馬變得清香可口。當然,采野菜的前提是妳要認得它,並且了解它,否則,它可能有毒或後天帶毒,誤食後後果不堪設想。“後天帶毒”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說,這株野菜本身無毒,只是長在別人家的油菜地裏或是路旁,別人給油菜打了農藥或為除去路邊雜草打了除草劑而汙染了這裏的野菜——好野味的人要註意哦!
苦媽菜是好吃的野菜之壹,“百度百科”上說,它是壹種藥用食用兼備的無毒野生植物,壹年生草本,藥名叫“敗醬草”,民間俗稱苦麻菜,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等功效。
那麽,怎樣才能認得它呢?它的形態特點是:未開花鮮嫩之時,植株呈蓮花座模樣,根莖上的葉片呈條狀向四周輻射,葉片寬窄相間,葉片邊緣有小齒或不規則的像羽毛邊緣壹樣的裂口;開花起莖後高達30至40厘米,開黃色或白色的花。
如何把它加工成壹道菜呢?將采摘回來的苦媽菜去根去莖,摘下純凈的葉片,裝在盆裏用清水沖洗,直到沖洗幹凈,瀝水為清時為止。將苦媽菜瀝幹水後放入開水中輕輕焯壹下,然後撈起再瀝幹水汽。焯水瀝幹後的苦媽菜不用刀切,壹塊塊葉片扭曲成顏色深綠的條狀,陣陣清香撲面而來,趁溫熱加入姜末蒜泥食鹽,再滴入適量的糖醋和香油攪拌,即可裝盤食用。
焯水瀝幹後的苦媽菜也可用刀切細,涼拌好後作餡兒包餃子。
壹盤苦媽菜上桌,能從人們的心理上掃除油膩膩的陰影,增加了食欲,豐富的粗纖維簡直就是腸道的清潔工,讓妳的腸胃代謝快如高速,暢如高鐵!
舌尖上的鄉愁隨筆2中華民族是安土重遷、故土難離的民族。古詩詞當中常常被濃墨重彩描繪的就是壹種悲愴蒼茫的思鄉之情。“濁酒壹杯家萬裏”是詞人對於家國的熱愛和對於壯誌未酬的遺憾,“聽雨客舟中”是遊子在旅途的小舟上感懷飄搖不定的半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孤獨的遠行者對家鄉無限的懷念。
在那個車馬慢的年代,回家的路途總是漫長,人們的鄉愁就成了壹杯酒,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顯得更加濃郁。
現在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不同的地方也變得越來越同質化。交通變得非常發達,“千裏江陵壹日還”已經不再值得欣喜與誇贊。而且網絡也非常普及,我們無論是在什麽地方,都能和親朋好友們談天說地。
於是,我們這壹代人的鄉愁之情也就變得日漸淡薄,仿佛壹道清清淡淡的茶,沖泡了幾次以後就像清水壹樣平平無奇。
不過,在我的內心深處始終有壹種縈繞不去的鄉愁,那就是對家鄉美食的日思夜想。那份眷戀讓我總想回到家鄉,在路邊的小店裏吃壹碗牛筋面,在巷子的小攤上來壹份烤冷面和煎餅果子。當我獨自在異鄉,就特別懷念家鄉的那些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