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善用大米粉和糯米粉做各種糕點,打糕只是其中壹樣。
先說打糕,小時候在農村,會自己做打糕壹般是家裏老人過壽、婚禮、小孩周歲這類大事。壹般是清晨制作,是蒸熟的糯米飯趁熱放進石舂裏,由家裏的男人用木頭錘子壹遍遍敲打,錘子做了不知道多少遍打糕,表面已經很光滑;女人則用沾了水的手趁男人擡起錘子的瞬間把糯米飯團翻面,這樣出來的打糕才會細膩沒有顆粒,男人和女人需要合作默契,要不然進度緩慢。糯米飯完全變成糯米團後揪成小塊,放進鋪滿熟紅豆粉或黃豆粉裏翻滾壹圈,像驢打滾又不完全壹樣。打糕最好是做完之後幾個小時內吃,軟糯但不粘牙,壹不小心就吃很多。打糕制作完也才上午時間,剛好裝盤上桌用於中午儀式。糯米制品最好搭配著鹹食,朝鮮族當然是配有乳酸菌的泡菜,好消化不易積食。打糕不單單是點心,也是“菜”“主食”,是上桌和其他菜品壹起食用的,所以才會和泡菜壹起吃。
除了打糕,還有各種“餃子”。用米粉和糯米粉混合做的皮,裏面餡兒有鹹甜兩類。皮也會有加了艾草汁的綠色,南瓜汁的黃色,還有現在衍生出來的加草莓粉的粉色,墨魚汁粉的黑色,等等其他顏色。包成餃子的形狀,說是餃子,其實更像是古時元寶的樣子吧,也會用於供桌。
對了,朝鮮族供桌上的食物在儀式結束後是要分著吃的,不光是祭祀有供桌,過壽、婚禮也有擺桌,桌上食物被理解為是有福氣的,所以要分著吃沾福氣。
還有壹種米糕類的,原料是大米粉,夾層、表面也會放紅豆,就是圖片裏我做的這種。現在韓國發展為表面放很多韓式裱花,各種花型葉子,特別好看。
去韓國時看到首爾有壹間年糕博物館,裏面陳列了各種生活場景,糕點是朝鮮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還出售各種各樣的糕點,真真開了眼界。
年糕博物館不是只做展覽,壹樓是販售區,由糕點大師制作成品出售,還做各種講座培訓,正常運營盈利。這樣才能長久開下去吧。
(圖片是翻拍我的旅行冊子,出去遊玩的地方回來後照片夠的話我會做壹本小冊子,偶爾拿出來看,回憶下愉快的行程。)
韓國對於保護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真可謂極致了,雖然有些做法已經有點over,但出發點都是為了保護民族文化吧。我都不能認同他們有些過頭的行為。
這篇不討論民族問題,有空時另起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