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欽江的沿岸城鎮

欽江的沿岸城鎮

平山鎮,位於靈山縣境的東北部,距縣城24公裏。地處靈山“大不過東山,高不過羅陽”這兩座大山之間,東南面與佛子鎮相連,東北面與石塘鎮交界,西面與豐塘鎮接壤,總面積144.253平方公裏。靈山至玉林公路穿過境內。鎮人民政府駐地平山圩。平山鎮地處較高丘陵山區,原農貿圩市在黃寧村的平山肚,由於此處不夠中心,附近農民的經濟、生活不富裕,購買力低下,上市的農副產品難以銷售,後來圩市搬遷到地勢較平的禾塘嶺,故圩名稱為平山圩,鎮名也稱之為平山鎮。平山鎮東南面有羅陽山,海拔869.6米,為靈山縣的最高峰;西北面是東山,海拔714.9米;南面是靈東水庫,中部地勢較低。主要河流有清水江和平山江,均為欽江上遊的支流。全鎮有耕地21645畝,礦產資源有鈦鐵、大理石、花崗巖等。水果主要有荔枝、龍眼、柑橙、酸梅、香蕉、三華李等。

佛子鎮,位於靈山縣縣境東部,距縣城11公裏,全鎮總面積161.500平方公裏,山地面積15萬畝,耕地面積29110畝,鎮人民政府駐地佛子圩。佛子鎮地處丘陵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除泗洲、象山外各行政村可通汽車,北海、欽州至玉林公路穿境而過,交通方便。生產以農業為主,盛產稻谷、水果、蔬菜、甘蔗、煙葉、木薯、茶葉、大蒜等。名、特、優產品四季皆有。傳統特產荔枝,在清朝,三月紅荔枝曾是貢品,古今飲譽全國;香荔、黑葉荔等名優產品,以色鮮、皮薄、肉脆、核小、味甜的獨特風味而令遠近客商青睞;所產大糯因其粒粗油潤,作飯柔軟香滑,隔數日仍軟爽如初而馳名,逢年過節更成為市場上爭購的稀有物品。近年來茶葉生產發展較快,全鎮有5個生產基地,產品制作技術精湛,索條圓細,翠綠香鮮,茶湯清香濃郁,味爽甘醇,產品遠銷內蒙古、山東、江蘇、浙江等地。還有蓮藕以質松酥脆、番茄以色鮮肉厚、煙葉以薄葉柔根而聞名。此外,還有鈦鐵、花崗巖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立木積蓄量居全縣各鎮首位的森林資源。

靈山縣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靈山開始建縣,稱南賓縣,縣治設在南賓寨(今舊州圩西南側)。唐貞觀十年(636)年,縣治從南賓寨遷峰子嶺南(今三海鎮棠梨村境內)。貞元十年(794年),南賓縣改名靈山縣。宋治平二年(1065年),縣治又從峰子嶺遷石六峰東面靈城鎮(今縣城)。從建縣至1994年,靈山縣已有壹千三百九十六年的歷史。位於縣境東北部,位居東經109°35′,北緯22°36′,地處環秀江、鳴珂江(欽江中遊段)、劏狗茫三水交匯之濱,方圓10多公裏內,地形開闊,田疇交錯,壹片碧綠,稍遠西南面丘陵起伏,東北面山地連綿。靈山縣城始建於明正統五年(1440年),海北道兵備副使甘澤駐節靈山,“苦於瑤民作亂”,因靈山無城,難於自守,邑人勞惠倡議築城,以保地方平安。甘澤采納了勞氏的倡議,於是在縣治所在地建城,隨即調動官軍以土築城。民國26年(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靈山縣城屢遭空襲,群眾只能從4個城門出入,甚為不便。民國27年秋,縣府奉命把城墻拆除。解放後,靈山縣人民政府重視縣城建設,在舊城的基礎上不斷擴建,面貌煥然壹新。從50年代起,先後修建了自來水廠、電廠、變電站、排水道等基礎設施。靈山縣城交通方便,國道209線、省道20124線和20221線均從縣城通過,東西南北均有班車直通全縣各鎮與毗鄰縣市,並有直達班車通廣州、順德、中山、東莞、深圳、湛江、北海、防城港、貴港、南寧、欽州、玉林等地。名勝古跡主要有:六峰山、三海巖、環秀橋、穿鏡巖、革命烈士紀念碑、馬鞍山“靈山人”遺址以及龍武石山下千姿百態的溶洞等。縣城是中***靈山縣委員會、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新圩鎮,位於縣境的南部,距縣城5公裏,與檀圩鎮、三海鎮、佛子鎮和浦北縣北通鎮相鄰。全鎮總面積171平方公裏,屬丘陵地區,有耕地48539畝。鎮人民政府駐地新圩。新圩名稱的由來,據傳說在清朝初期,今元屋嶺村刨嶺屯的幾戶劉姓人家在該屯設些小賣點,後來當地群眾經常拿竹筍到此地擺賣,形成圩場,故當時稱“筍圩”。清朝中期,這個小圩場除擺賣竹筍外,還上市其它農副產品,圩場逐漸擴大,群眾認為“筍圩”這個名稱已不適合當時狀況,就把它改名為“新圩”。該鎮以種養業聞名於全縣,水稻豐產穩產連年獲獎,市、縣兩級高產試驗田就設在新圩垌,每畝單產超500公斤。全鎮農民還有利用晚造收割後種植蔬菜的習慣,經濟效益可觀。鎮人民政府駐地石塘圩。

檀圩鎮,位於縣境中部,總面積147平方公裏。該鎮距縣城13公裏,交通十分方便,靈山至北海、靈山至欽州公路經過,每天過往班車100多班次,各行政村均通汽車。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壯、瑤、侗、京、布依、仫佬、毛南等民族。鎮人民政府駐地檀圩。該鎮東北是盆地,地勢平坦,西南部是六爐山脈,地勢較高。西北面有欽江流經境內。全鎮有耕地面積49683畝,盛產荔枝、龍眼、無籽西瓜、香蕉、頭菜、蒜頭、涼薯、蓮藕等水果蔬菜。該鎮煙花炮竹生產已有300多年歷史,鎮花炮廠出口炮竹品種76個,煙花50多種,銷往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香港、澳門等15個國家和地區。

那隆鎮,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城25公裏,全鎮總面積248.754平方公裏,鎮人民政府駐地那隆圩。該鎮境內屬丘陵地帶,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雨量充沛,盛產水稻、甘蔗、茶葉。四季花果飄香,素有荔枝、龍眼等水果之鄉的美稱。主要礦產有石膏、花崗巖(黑色)、錳、鐵、鈦等。境內有江3條,即欽江、西江、龍門江。小(壹)型水庫有3座,小(二)型水庫有7座。靈東水庫南北兩幹渠從境內經過,灌溉和人畜飲用水源十分豐富。鄉鎮企業發展較快,主要企業有煙花炮竹廠、紡織廠、紅磚廠、食品加工廠。靈山至欽州的二級公路穿境而過,各行政村都通汽車,交通便利。境內原有圩場2個,即那隆圩和大平圩。那隆圩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那隆鎮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早在1907年,同盟會領導的“三那”(那麗、那彭、那思)起義革命軍就選定鐘靈鄉(即現在那隆大平壹帶)為進攻靈山縣城的前哨,當時壹大批鐘靈民眾追隨革命軍進攻靈山縣城。1945年1月中旬,中***靈山縣組織負責人陳銘金在白鳩埠小學(即靈壹小學的前身)主持召開了全縣黨員骨幹會議,傳達中***廣東省南路特委關於抗日武裝起義的決定。2月8日,當地80多人參加了靈山抗日武裝起義。在他們的影響下,當時的大埇、風門塘、廟竹坪、獅子嶽、牛坪、覃屋等村莊的群眾也積極配合,開展鬥爭,踴躍參加起義,前赴後繼為革命的勝利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解放後,那隆人民始終發揚先輩的光榮傳統,辛勤耕耘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為家鄉的繁榮昌盛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三隆鎮,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城36公裏。傳說過去由3戶農民建房經商,後來生意興隆發展成圩,故稱“三隆圩”。全鎮總面積132.5平方公裏,欽靈二級公路與江北公路並排貫穿全鎮腹地,往南寧、欽州、北海十分便利。各行政村均通汽車。鎮人民政府駐地三隆圩。該鎮屬丘陵地帶,內有橫崗嶺、雞籠山和開峽山。該鎮盛產的石膏,品位高,儲量大,遠近聞名。荔枝、龍眼等水果甜脆可口,暢銷全國。龍山圩距離三隆圩約10公裏。成圩於解放前,現在每隔3天壹圩,是三隆圩日的第二天。龍山圩街道全長約250米,***有70多個鋪面,其中,有小賣店13個,飲食店4個。居民約有500多人,絕大多數是農村人口,多以種田為主。每逢圩期到來,趕圩的多是老年婦女,所以人稱為“婆子圩”。圩日熱鬧的時候是中午12時至下午3時。

陸屋鎮,位於縣境西南面,距縣城47公裏,距欽州市67公裏,地處東經108°56′、北緯22°16′。南面與欽南區的那思鄉、欽北區的平吉鎮相鄰,西南面和欽北區青塘鎮接壤,東面與三隆鎮、伯勞鎮連接,北面與舊州鎮相鄰。鎮人民政府駐地陸屋圩。全鎮總面積322.667平方公裏,陸屋圩位於欽靈、舊伯公路、欽陸壹級公路(建設中)的交匯點及舊州江入欽江的相匯點上。圩鎮三面臨江。規劃建設中的平陸運河將環城而過,規劃建設的黎欽鐵路亦將穿境而過。陸屋圩建於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由陸姓人在此建圩,故取名為陸屋圩。陸屋古屬靈山縣,清朝光緒十四年被強劃欽州。解放前屬欽縣十壹區管轄,到1958年11月15日復歸靈山縣管轄,1984年恢復陸屋鎮之稱。該鎮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甘蔗、花生,同時盛產茶葉、水果。工副業主要有鑄造、炮竹、食品加工、紡織、五金、選礦、建築、石膏制品等。陸屋的鑄管、機電殼、鐵鍋生產歷史悠久;荔枝、龍眼、薤頭罐頭等暢銷自治區內外;煙花龍蝦火箭等品種飄洋過海,遠銷美國、日本、挪威等國家和地區。毛巾、蚊帳布等紡織品質優價廉,供不應求。礦產資源豐富,有石膏礦、錳礦、鈦鐵礦、坭興土、陶瓷釉料土、花崗巖石、塗料等。欽江是靈山境內第壹大江,從發源地平山流至陸屋經過80多公裏的路程,迂回曲折,到陸屋江面80多米寬。陸屋鎮是靈山第二開發區,可享受靈山縣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政策。 青塘鎮,位於市境東北部,東北端與靈山縣接界。舊屬靈山縣青塘練地,清光緒十四(1888年)劃人欽州直隸州。民國時始設青塘鄉。解放後,1950年設青塘鄉,1951年春分為6個小鄉,1957年合並為青塘鄉,1958年秋並入平吉大公社,1959年秋分設青塘公社,1984年9月復改為鄉,鄉治所在青塘圩,距欽州鎮49公裏。境內北部是連綿起伏的高山,南部是平緩的丘陵,總面積123.8平方公裏。通行新立話、漢佬話和白話(粵語)。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甘蔗、花生、茶葉、水果。由於境內地勢復雜,壹年之內往往旱澇交替出現。解放後,先後修建高峰、老虎坪等水庫6座,有效灌溉面積2.2萬多畝。芭蕉、芝麻分居全市二、三名。淡水養殖面積2居全市第壹。礦產有石膏、鈦鐵、花崗巖等,其中石膏主要分布在青塘、新村、榃甫等6個村公所,儲藏量4.2億噸,年產量5000多噸,而且質地純凈,遠銷區內外和日本、東南亞各地。有欽州至靈山公路過境,下至欽州上至陸屋鎮的欽江河段可通航木船。

平吉鎮,位於市境東北部,東界靈山縣。明、清時初屬靈山縣秋風鄉,清光緒十四年劃入欽州直隸州。民國19年始設平吉鎮及平吉、廣平、牛江3鄉,30年調整為平吉、廣平2鄉。解放後,1950年設平吉、廣平2鄉,1951年春分為13個小鄉,1957年10月合並為平吉鄉,1958年秋並入平吉大公社,1959年6月分設平吉公社,1984年9月復為鄉,1989年9月改為鎮,鎮治所在平吉圩,距欽州鎮35公裏。境內東、西兩邊為丘陵地,中部有面積20平方公裏的市內第二大平原——九百垌。全鎮總面積260平方公裏,通行新立話、漢佬話和白話(粵語)。1990年有耕地7.55萬畝,山地18.98萬畝,有林4.17萬畝,為市內耕地最多的鄉鎮。農業以種植水稻、甘蔗為主。解放後修築京塘、古隆、五星、那拉等水庫,欽江沿岸修建近20座機電灌站,有效灌溉面積近5萬畝。礦產有石膏、鈦鐵等,為廣西石膏主產地。產品遠銷日本及東南亞各地。市辦平吉糖廠、紫膠場等均在境內。欽州至靈山公路斜貫境內中部,各村公所均可通行汽車。欽江部分河段可通航木帆船。境內有隋、唐古墓2處,古城角村有南北朝宋壽縣故城遺址。

久隆鎮,位於城區東北側,南北朝宋大明年間至宋開寶初,屬宋壽縣(後改名欽江)地;宋開寶五年(972年)至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屬靈山縣地。清光緒十四年十二月至清末,屬欽州直隸州秋風練。民國時期分為久隆、新圩2鄉。解放後,1950年分為久隆、新圩2鄉,1951年春分為6個小鄉,1958年秋屬平吉大公社,1961年6月,分設久隆、新圩2個小公社,1963年春並人平吉公社,1966年10月分設久隆公社,1984年9月改為鄉;鄉治所在久隆圩,距欽州鎮21公裏。境內地屬丘陵,總面積222.9平方公裏。通行靈山話和白話(粵語)。鄉民以農業為主,主種水稻、甘蔗。解放後,修建大小水庫21座、電機灌站12座,總有效灌溉面積達2.4萬多畝。種蔗居全市第壹。久隆良種豬,肉嫩、味鮮、瘦肉多,符合出口標準,仔豬暢銷附近各縣。境內有隋、唐古墓群和安州故城遺址,屬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公路通往欽州、那彭和陸屋、靈山等地。 沙埠鎮,位於欽州市區周圍。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至清末,屬欽州、欽州直隸州的城東廂與中和坊地。民國時分為附城等6鄉。解放後,1950年分為水東、北營鄉,1951年春分為沙埠等9鄉,1957年分屬附城、尖山2鄉,1958年秋並入欽州大公社,1959年6月改屬附城公社,1966年3月29日分設沙埠公社,1981年9月改為鄉,鄉治所在五裏橋村,距欽州鎮3公裏。境內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區屬低窪丘陵,西部還有小片沖積平原。總面積197.4平方公裏。通行白話(粵語)。解放後,於鄉北部修築6座中小型水庫,開挖欽江青年水閘東西兩幹渠和修築河堤、海堤***34公裏,加以大風江、茶山江、欽江等自北向南平行分布全鄉,因而形成境內河汊密布,渠道縱橫,有效灌溉面積達3.91萬畝,為市內水利最好之鄉。蔬菜產量居全市第壹。木菠蘿居全市第二。漁業以淡水養殖為主,海水捕撈為輔。南防鐵路有火車站設在境內的北營村,南寧至北海二級公路經過境內,欽州至久隆、欽州至犀牛腳公路均匯集經過鄉治五裏橋村。欽江、大風江部分河段可通航小輪船或帆船,水陸交通方便。境內有馮子材墓、劉永福墓、宮保第及欽州古八景之壹的“龍潭沛雨”(又名龍灣)等名勝古跡。

尖山鎮,位於市境中南部,南臨欽州灣。南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至明洪武七年(1374年),先後屬玉山縣(後改名華清)、寧海縣、安京縣(後改安遠)地;明洪武七年至清末,先後屬安遠縣、欽州、欽縣、欽州、欽州直隸州地。民國時置孟鋸鄉。解放後,1950年設孟鋸鄉,1951年春分為3個小鄉,1957年合並為尖山鄉,1958年—1966年先後並人欽州、附城、康熙嶺等公社,1989年11月從康熙嶺鄉析出復置尖山鄉,鄉治所在尖山三叉溝,距欽州鎮2公裏。鄉境屬欽江三角洲小平原,欽江自北向南分流於兩側,欽州灣深入境內,河網海汊密布,為市內水鄉之壹。總面積64.1平方公裏,其中陸地面積45.6平方公裏,淺海灘塗面積37平方公裏。漁業人口約占全鄉人口三分之壹,通行白話(粵語)。解放前,這裏土地貧脊,幹旱,鄉民生活十分艱苦,解放後,先後興建尖山渡槽橋和黎頭咀反虹吸,並開挖欽江青年水閘尖山幹渠13公裏,可引灌2.13萬畝耕地;同時,修築海河堤***58公裏和大小閘門110多座,改造大部分鹽酸田,生產有很大發展。漁業以淺海捕撈為主,占全市第三。沿海灘塗發展養蠔和養鴨。向為欽州海路運輸口岸的沙井港,位於鄉境南端沙井村。欽州至沙井公路貫穿境內南北,水陸交通都較方便。座落鄉境東北部的尖山,海拔43.7米,聳立於萬頃田疇之中,風景秀麗,稱“文峰卓筆”,屬欽州古八景之壹,為歷代登高遊覽勝地。自治區欽江農場和地區海水養殖場在其境內。鄉內黃坡★村,1986年被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定為全國365個農村固定觀察點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