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新加坡人年夜飯桌上有壹道必備的前菜 —— 撈魚生。 “撈”就是粵語中“拌”的意思,“撈起,撈起”實際是要大家把七彩繽紛的菜絲果絲和配料,與生魚片拌在壹起。“撈”得越高,夾得越高,就預示著步步高升,又有“風生水起”,越來越旺的美好寓意。 每逢過農歷新年的時候,合家歡聚壹堂,大人們中意撈魚生的吉祥寓意,小孩子則喜愛全家撈魚生的熱鬧氛圍。因此在新加坡,撈魚生可是年夜飯裏不可或缺的重頭戲。
據傳撈魚生這道菜,最早的起源是在中國南方,那裏河網密布,溝渠縱橫,自古就是魚米之鄉。也許是第壹個生吃新鮮魚肉的人,發現了魚生的美味,這種吃法逐漸推廣並延續下來,當地人佐以蔥姜,酸蕎頭、芫荽等菜料,加少許醬料和魚生壹起吃下,就成了壹道頗具地方特色的美味。顯然,最初的撈魚生,幾乎不需要烹飪技巧,方便易學,美味實惠。 因此這道美食的做法,就跟隨著南洋華人的祖先們,壹路漂洋過海,背井離鄉,來到了現在的新馬地區。
撈魚生的核心材料,自然是生魚片。最初所使用的魚類,是淡水魚的鯇魚,或者貴壹些的西刀魚。這道菜壹度在中國的廣東、香港都十分的流行。但歷經了半個多世紀的變遷,香港和廣東過年時已經不再有撈魚生的傳統。這道菜卻意外地在新馬地區紅紅火火地發展起來,端上了每壹個華人家庭的年夜飯餐桌。
按照新加坡的說法,現在出現在年夜飯桌上的撈魚生,已經是在1960年代經過4位新加坡名廚改良、研發出來的賀年食品。這4位名廚在當時新加坡的廚師界稱為“四大天王”,是廚藝最高水平的代表。改良後的魚生多用海魚如三文魚作主料;盤底鋪設紅白蘿蔔絲,西芹絲,生菜絲及各色果絲,再灑上花生碎、幹果、脆片、酸甜醬等,五彩斑斕,秀色可餐,令人不禁食指大動。等大家壹起熱熱鬧鬧地“撈”好了魚生,夾壹片入口, 魚片的鮮,幹果的脆,菜絲的回甘,果絲的清甜,再加上秘制醬料的酸爽,好壹盤色味俱佳的珍饈美味!
更重要的是,撈魚生講究食材新鮮,不能過度烹飪,低油鹽,低脂肪以及低卡路裏的理念,正好順應了當今健康飲食,健康過年的趨勢。在讓人“每逢佳節胖三斤”的年菜大系裏,撈魚生簡直就是壹股令人耳目壹新,口齒皆爽的清流。
除夕夜在飯店吃撈魚生,服務員在上菜時,往往會當場將配料撒好,並放置生魚片,每撒壹樣,就會喊出壹句討喜的吉祥話來:年年有“魚”,大吉大利,遍地黃金,甜甜蜜蜜,鴻運當頭……客人們隨後把撒好配料的生魚片***同“撈”起,邊撈邊喊著"撈啊!huat ah(發啊)!"即使是華文水平已經退步的年輕人和小孩子,也都跟著家人壹起“huat ah!huat ah!”這樣熱鬧的場景,歡快的氛圍,比中國的年夜飯也不遑多讓。
我們很難想象壹群金發碧眼的西洋人會圍著幾塊魚片或者壹盆沙拉,嘴裏齊呼“Fortune!Fortune!” 可是在華人的世界裏,不分地域,無論國籍,在新年裏都壹改平時的中庸含蓄,將心中的祝福與希望說出來!撈起來!
新加坡面積只有719平方公裏,僅相當於上海的十分之壹。這裏沒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春運;也沒有全球覆蓋最廣的電視節目——春晚;這裏甚至基本沒有南北的分野和四季的差別。最早下南洋的行商與勞工,來到與故國遠隔重洋的山陬海澨之地,竟將中國的年味與菜肴壹代代地保留下來,傳承下去。 當年在珠江江畔捕魚吃肉的垂髫小兒,現在或許已在星洲繁衍出四五代人的大家族。而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新加坡華人,由父輩在除夕夜晚執著自己的手撈魚生的記憶,又將成為生命中不段重溫的幸福畫面,代代延續。
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當年餐桌上奢侈的西刀魚,現在早已升級為三文魚,還有更高級的北崎貝、波士頓龍蝦和斯裏蘭卡螃蟹……鬥轉星移,世殊事異,連撈魚生也在變,但華人的文化底色和情感記憶卻將永存。
入口星洲肴,鉤沈上百年。華人存四海,萬裏***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