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端午節的特殊食品與健康原則

端午節的特殊食品與健康原則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中秋節、龍舟節、正陽節、天中節,起源於古代對天象的崇拜,由端午節演變而來。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端午節的特殊食物和健康原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端午節的特色食物

1,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子有許多形狀和品種,包括正三角形、正四邊形、尖三角形、正方形和長形。由於中國不同地區的口味不同,主要有兩種:甜味和鹹味。

2.雄黃酒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在長江流域非常流行。用磨成粉末的雄黃釀造的白葡萄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作解毒劑和殺蟲劑。所以古人認為雄黃可以抑制蛇、蠍子等害蟲。“善能殺諸毒,除諸惡,治諸毒。人仰馬翻,虎狼蹲伏山中,百毒入川水避之不及。”

3.黃武

江浙壹帶有端午節吃“黃武”的習俗。黃武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和雄黃酒(雄黃酒有毒,壹般用普通黃酒代替雄黃酒)。還有其他說法是鹹鴨蛋可以用黃豆代替。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之為五月黃月。

4.茶葉蛋

江西南昌有端午節煮茶葉蛋、鹹蛋的習俗。當地人還把雞蛋、鴨蛋和鵝蛋染成紅色,裝在五顏六色的網兜裏掛在脖子上,希望孩子們平安快樂。

5.做蛋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的盛大節日。這壹天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是香餅。打糕就是把艾蒿和糯米放在壹根木頭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頭敲打。這種食物具有民族特色,可以增添節日氣氛。

6.大蒜雞蛋

河南、浙江等地的農村應在端午節吃大蒜雞蛋。大蒜和雞蛋壹起吃,做早餐。有些地方在煮大蒜雞蛋時會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煎包據說可以避免“五毒”。

7.油炸堆

在福建晉江,每家每戶都會在端午節吃“炸樁”,這是由面粉、米粉或紅薯粉和其他配料制成的稠糊。相傳,在古代,端午節前是閩南的雨季,雨水連綿不斷。人們說上帝穿了壹個洞,想“補天”。端午節吃了“炸堆”後雨停了。人們說天空已經修補好了。這種飲食習俗由此而來。

8.油渣餅

端午節吃油餅是陜西省藍田縣的傳統習俗。油餅是用燙好的油面,塞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玫瑰花和豬油,然後放在油鍋裏炸制而成。炸好的油餅金黃,外酥裏甜,讓人咬壹口就流口水。

9.黃鱔

端午節前後,是壹年中鰻魚肉最鮮嫩、營養最豐富的時候,不僅味道好,而且滋補效果最好。因此,民間有壹種說法是鰻魚在端午節與人參比賽。

10,艾沫沫

端午節吃艾葉可以殺菌驅蟲,對多種細菌和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因此,在許多地方,米粉或面粉發酵後與艾蒿壹起蒸著吃,味道香甜柔軟。

11,面部風扇

端午節吃粉絲在甘肅和寧夏很受歡迎。當地人把發面做成扇形,有多層,每層都撒上胡椒,表面揉成各種形狀的圖案,然後染上顏色,極其美麗。

12煎餅

在福建南部和溫州的部分地區,也有端午節吃煎餅的習俗。煎餅用面粉制成糊狀,在壹個大的平底鐵鍋上攤成半透明的餅,看起來像滿月,薄如美麗的月亮,並卷上炒豆芽、瘦肉絲、蘑菇和其他餡料,制成管狀食用,類似於春卷。

13綠豆糕

武漢、南京、蕪湖、Xi等地在端午節壹定會吃綠豆糕。“高”與“高”同音,寓意飛黃騰達,與端午節粽子壹起吃也寓意“高中”,是備考學生的美好願望。

14,五紅

據說端午節吃五紅可以驅除五毒,辟邪消暑壹整個夏天。然而,“五紅”的內容因地而異。這些食物的共同特點是煮熟後呈紅色。五紅壹般是紅莧菜、龍蝦、紅油鴨蛋、烤鴨和鰻魚。

15,五個白人

蘇州是江南水鄉的代表。端午節的特點是吃五白,壹般只有煮白、煮雞、白豆腐、煮肉和白蒜。

16,鹹鴨蛋

雖然很多人通常吃它,但在端午節吃鹹鴨蛋是有意義的。在古代,五月被重置為有毒的月份,人們吃鹹鴨蛋以避免五毒,五毒指的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蠍子。

17、扭轉

又酥又脆的麻花也是端午節的必備美食。因為端午節歷來有五毒之說,所以端午節制作麻花的習俗壹直在民間流傳。因為麻花又叫芝麻糖,所以在這壹天讓孩子們吃芝麻糖來粘嘴是不吉利的,以保護他們的健康,並祝願我們的生活甜蜜而美好。

柏根18

蜈蚣是只能在端午節前後食用的各種草根和樹皮的總稱,包括茴香根、雞刺根、小紅蒜、七葉壹枝花、何首烏、李飛粉、滿山香、牛膝、當歸、牛蒡根、天冬等。這些形狀各異、療效各異的“藥根”組成了雲南端午節特有的“蜈蚣”。端午節期間,雲南普洱和思茅地區的大街小巷開始擺滿了數百種不同的粽子。

采摘的百根用土雞燉煮,風味獨特,非常鮮香,而不是藥材中常見的苦味。端午節吃百片雞湯,應該和古代西南地區的癤子環境有關,也是因為端午節是壹年中中毒最嚴重的時候,這和其他地方的驅五毒是壹樣的。

19蒸餾大米

它在壹些講晉語的地區很流行,蒸餾大米是用黃米(小米)蒸成的大米。蒸飯是山西太原、晉中、呂梁等地區流行的壹種著名食品。三晉子弟因其工藝精湛、營養豐富、文化深厚,千百年來壹直是趕集、廟會、婚喪嫁娶、端午節、臘八的核心食品。

20.吃桃子、茄子和蕓豆。

在四川,據說在端午節吃桃子、茄子和蕓豆有保健和長壽的嫌疑。俗話說吃茄子會抖,吃豆子會老。苗栗地區的客家人也在端午節吃茄子、長豆角、桃李等。但這些食物的象征意義與南方人不同。吃李子代表後代的繁衍,有人認為猜忌可以抵抗中暑。吃長豆可以避免被蛇咬(因為長豆的形狀像蛇)。吃茄子可以抵禦蚊蟲叮咬(茄子在客家話中被稱為“掛菜”,而咬人“當地音是ㄉㄠ”,這是諧音)。

端午節健康原則

中草藥避免有毒和致病因素。

端午節期間不得不說說艾草。它是壹種藥用植物,味苦、性溫、無毒,具有溫補氣血、驅寒除濕、芳香避穢的作用。據說民間有“掛艾人、穿艾虎、喝艾酒、吃艾膏、抽艾葉”的習俗。有的人還把艾草掛在大廳、床頭等地方。端午節期間空氣濕潤,艾葉清香清新,能去除有毒氣體,清除汙穢,凈化空氣,保持居室清潔衛生,起到消毒防病的作用。民間有句俗語:艾草能治百病,招萬福。掛在門上可以驅除各種毒物,使人健康。所以古人說“艾”可以“辟邪”。至今流傳著“家有Ai三年,醫生不用來”的說法。

此外,端午節常用的中藥材還有菖蒲、青蒿、香茅、柚葉等。水煎服後,可泡茶或泡酒,均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可預防疾病。

飲食強身健體,預防疾病

古代還有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雄黃的藥性在《本草經》中早有記載。雄黃味辛、性溫,具有殺蟲毒、祛濕殺蟲的功效。因為端午節後進入炎熱季節,各種病菌隨著氣溫的升高而滋生。這個時候用雄黃殺蟲解毒防病是最及時的。

每年到了端午節,人們都有吃粽子的習俗。相傳起源於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於五月初五在汨羅江殉國,以表達對這位愛國詩人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人在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習俗。北方的江米棗粽以甜素和寒涼為主。在南方可分為兩類:蘇式餃子包括糯米、紅豆、豆沙等素餡餃子,以及鮮肉、火腿等肉餡餃子;廣式粽子多為肉食粽子,如叉燒蛋黃、豬油豆沙、鮮肉蛋黃粽子等。

雖然中國南北方粽子的風味、特點和做法各不相同,但主要材料是糯米和粽葉。祖國醫學認為糯米是壹種很好的食物,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據《本草經》藥性分析,糯米味甘、性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粽子的成分還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如大棗、紅豆、綠豆等。有補血安神、利尿解毒的功效,而火腿、鴨蛋黃、鮮肉都是營養豐富的食物。

更值得壹提的是,用來包粽子的葉子更講究。蘆葦葉多用於北方,竹葉或荷葉多用於南方。這些葉子有很好的藥用功能。例如,蘆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能清熱除煩、利尿解毒;荷葉可以清熱、利尿、和胃。

端午節剛過漫長的夏季,吃粽子可以平衡清淡,平衡清除,這真是及時食補和食療的妙方。當然,吃的時候要有節制,糖尿病患者、老人和兒童不宜多吃。

運動調節氣血。

端午節是壹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天氣相當沈悶。如果工作壓力大,人體生理氣血運行不暢,容易煩躁抑郁、心悸胸悶。情緒的變化會影響臟腑功能,也會導致精神疾病,如喜悲、怒傷肝、悲傷脾等。夏季養生應使脾、胃、心、肺通暢。因此,除了藥物、飲食和心態平和外,我們還應同時加強鍛煉。全身的氣血運行順暢,可以增強心肺功能,調節脾胃的新陳代謝,調節氣血循環,憂郁的情緒也會隨之消融。

端午節掛艾草的由來

端午節掛艾草源於古代黃巢軍隊對老姓的屠殺。人們認為在門上掛艾草可以避免這種風險,因此這種習俗流傳了下來。據記載,艾草可以芳香,清醒頭腦,提高警惕和警覺,增強記憶力,預防感冒,活絡筋脈。同時,妳也可以燃燒艾條來治療疾病,這就是所謂的艾灸,這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

艾草代表百福,是壹種可以治病的草藥。把它插在門口可以讓妳健康。在中國古代,它壹直是壹種藥用植物。針灸中的艾灸方法是以艾草為主要成分,將其燒在穴位上以治療疾病。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流傳已久,主要是因為它具有藥物的功能。如宗古《荊楚紀年》記載:“雞不鳴時,采艾草者,狀如人,取之,以灸收之,效甚。”在這壹天,愛彩會變成人形,掛在門上釋放毒氣。“大多數人還有在房前屋後種植艾草以求好運的習俗。

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有掛艾草的習俗。人們把艾草做成人形,稱之為“艾仁”。他們把艾葉掛在空中,切成老虎形狀。女人們競相佩戴它們來辟邪。因此,在古代,壹些人也將端午節稱為中國古代的健康節日。正如《荊楚歲時年譜》所雲:“五月五日,愛彩思人,門上掛青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