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妳是高官顯貴,平民百姓,只要妳來自興化,無論是城市或農村,幾乎都會記得肉圓。肉圓象征幸福美滿,團圓喜慶,紅紅火火,寓意深刻,大凡家裏有啥事,少了肉圓就不成宴。
肉圓,我們農村鄉下過去都稱之為“六大碗”之壹,可見其分量在人們心中之重。物質匱乏的年代,肉圓可是個稀罕的食物,壹般情況下是見不到,除非莊上有人家婚喪嫁娶等大事,請了廚師在家忙菜,才能聞到那裹著菜油香,香味飄半莊,吸壹口炸肉圓的油香味,都覺得心曠神怡。小時候有時都禁不住聞香尋味,徘徊不肯離去,留戀那味道,要是有熟人,拿壹兩個剛出鍋帶著油溫油香的肉圓妳嘗嘗,那絕對會讓妳感恩不盡,千恩萬謝。然後小口小口地咀嚼,在嘴裏慢慢地回味,最後依依不舍地咽下去,再尖起小嘴,細咬壹口,再看著溫而細嫩的肉圓,看看焦皮的油香,凹凸質感,小月牙下線條流暢簡潔的肉疙瘩,有幾個人不迷醉。
肉圓的主要材料是豬肉,我們記得的時候都是村裏人家自己養殖的豬,那時基本家家養豬,平常就賣到鄉食品站。逢年過節,能殺請莊上專門殺豬的殺掉,有事的就留著家用,沒事的就放殺豬的肉店肉攤上賣。壹般莊上人家有事都放在春節前後,所以農村春節前後的都比平常熱鬧。我們農村七八十年代就是平常生活條件好壹點的人家,也不炸肉圓,怕人家說露富,肉圓壹炸,幾條巷子都知道,所以吃肉沒得人曉得,肉圓壹炸,香味就告訴別人呢,幾個孩子過來圍著竈頭,想不給都沒門,都鄉裏鄉親,誰都會給孩子嘗嘗。小孩子壹吃都歡呼雀躍,直叫伯伯叔叔阿姨嬸嬸好,誰都心裏樂開花壹樣,淳樸善良的民風,好讓人回味。
八十年代中期以後,農村的生活水平條件越來越好,平常也能聞到肉圓香味了,但還是春節時期尤為特出,寒冬臘月,天氣寒冷,也便於存放。那個時候,家家戶戶磨刀謔謔,案板叮咚作響,三斤二斤,十斤八斤肉,壹會就在案板叮咚叮咚中變成肉沫,倒在搪瓷盆裏。喜歡吃瘦壹點的,肥肉三份,瘦肉七份,喜歡吃肥壹點的,就肥肉七份,瘦肉三份,壹般都是對半份,有人家加少量面粉,白蘿蔔,雞蛋,砣粉,增加肉圓的韌性,伴入蔥、姜,少許鹽,攪拌均勻待用。此時竈臺上柴火生起,火苗在鍋底盡情地跳躍著,漆黑的鐵鍋中翻滾著油煙,壹個個肉圓在虎口冒出,借著瓷湯匙,壹個個魚貫入鍋,被香艷的菜油氣泡包裹著,不壹會浮出油面,手中的鋼絲網兜不停地翻滾著肉圓,顏色逐漸鮮艷金黃,這時肉圓就可以出鍋了。遲了就會變黑,吃起來口感就差多了,炸肉圓的和燒火的要配合好,才能做出美味香絕的肉圓。所以家裏有事的人家,都說找個會燒火,掌握火候的人,不然客人多,幾籮筐肉圓炸黑了那可臉丟大了。
肉圓的吃法比較多和簡單。家裏大事和正事,壹般方桌八個人,平均每人兩個肉圓,肉圓基本都是清湯,清湯滾鍋,湯汁濃郁,下入肉圓,湯沸肉圓起,大碗盛裝帶湯,灑點細大蒜花,滴兩滴麻油,托盤裝起,吆喝壹聲,“得罪油到啦!”過去酒席上只要聽到這話基本都知道肉圓來了,現在壹般酒席上也用來說上菜了,提醒待菜的人小心準備接菜上桌,只有在家辦酒席才有這傳統氣息。當然,現在的飯店已經沒有那種氣息。
肉圓寒冬臘月可以儲存很久不會壞,用壹個透氣的菜籃子,底下墊兩層百頁(豆腐皮),肉圓的油汁都會在百頁上停留,有人四周也用百頁攔著,上面也蓋百頁,這樣的肉圓就像包裹在油中,再用毛巾或布蓋住菜籃子口,吊在屋梁的鉤子上。想吃就拿幾個,有時青菜鍋裏放幾個,有時燒個雜燴湯丟幾個,有時有尊貴的客人來臨,弄個早茶,肉圓下粉絲,再弄幾個草雞蛋,就算是比較隆重了。條件好的人家弄點老母雞湯,雞肉摘絲,加肉圓,雞蛋,粉絲,煮熟再丟點青蒜花,熱氣騰騰,香氣四溢,想想都美味。
小時候我們總期待春節期間有肉圓吃,有早茶吃。那時本村剛結婚的晚輩都時興給長輩送兩大碗早茶,肉圓、粉絲,雞蛋,生怕熱氣走了變涼弄個大碗在上面罩著,興沖沖地用籃子拎到門口,壹大早叫門,長輩壹碗放壹個紅包算回禮。現在好像都改革成送紅方便袋裝幾個雞蛋,是人懶了,還是怕麻煩,還是條件好了,都不想吃?答案不得而知,反正就是覺得少了那種味道。
時代在變,可肉圓在我們眼裏心裏壹點沒變,依然是鄉裏情緣的最美牽掛,每每回鄉,莊裏鄰裏炸肉圓,那誘人的香味依然如過去那樣沁人心脾,讓妳欲罷不能,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