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治,香港、澳門地區對三明治的叫法,即英文Sandwich的音譯。
這是壹種典型的西方快速食品,是把面包切成兩份後,夾些肉類,如火腿、香腸、培根(煙肉)……加上奶酪(不同的翻譯,這裏指cheese,即url起司、芝士……)和各種調料制作而成,吃法簡單,面包經常輕微地塗上黃油(牛油)或蓋在用以調味的烘烤,這能提高三文治的味道。
三文治有很多種,在美國,其他用面包作皮的食品也被當成三文治的壹種。譬如玉米粉圓餅 tortilla(墨西哥人的主食)、面包卷 bread roll和意大利地道面包敖卡薩包 focaccia。而漢堡包也是三文治的壹種。不過多數英語系國家並不這麽認定。
編輯本段 回目錄 三文治 - 發展三文治名字來源自古英語Sandwic,意思是「滿是沙子的地方」(sand place)。三文治的命名,傳說是因為18世紀英國貴族第四任三文治伯爵約翰·蒙塔古(John Montagu,4th Earl of Sandwich),這本是英國東南部壹個不大出名的小鎮,但蒙塔古伯爵是個酷愛玩紙牌的人,他整天沈溺於紙牌遊戲中,已經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沒有時間用餐,他的夫人便請仆人便將壹些菜肴、雞蛋和肉腸夾在兩片面包之間,讓他邊玩牌邊吃飯。
沒想到蒙塔古伯爵見了這種食品大喜,而且有點迷信的是用了這個餐,他是贏多輸少,加上他住的方,便隨口叫這種食物作“sandwich”,以後玩牌時就喊:“拿sandwich來!”其他賭徒也爭相仿效,玩牌時都吃起sandwich來。不久,sandwich就傳遍了英倫三島,並傳到了歐洲大陸,後來又傳到了美國。
如今的sandwich已不再像當初那樣品種單壹,它已經發展了許多新品種。現今壹些類型的三文治太笨重以至不能在壹只手裏拿著,這樣就違反三文治原始的目的,這種三文治必須用刀子和叉子或至少用兩只手來吃。在壹些國家它總被認為使用利器才能吃三文治。由於三文治食用方便,所以三文治被人們運載到工作地點或學校作午間膳食,或采取用來野餐、遠足、旅行等。在印度,三文治主要的使用者是素食主義者,他們用以制作素三文治。在英國,特別在英國北部,三文治為人所知,三文治不拘形式地制作。這種用三文治材料包括新鮮煮熟的煙肉和牛油。在美國三文治會配上薯條作配菜。在法國三文治被稱為un Belge:「比利時三文治」。其它不拘形式的英國名字是sarnie。在蘇格蘭,三文治叫做pieces。澳大利亞俗語三文治為sanger。在南非,三文治有時叫做sarmies。
最集大成的當然是Club Sandwich(夜總會三文治、也叫會所三文治,港澳地區多叫公司三文治),主要是有夾煎旦、火腿、菜、奶酪、蕃茄……各式食品,非常有特色。
至於其他如鹹牛肉、火腿、煙肉、火雞片等更不在話下……三文治已成為當今西方主要的快餐食品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