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州地坑院,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張汴鄉北營村,距三門峽市區11公裏,規劃面積23平方公裏。作為壹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地坑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是全國乃至世界唯壹的地下古民居建築,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壹。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 :陜州地坑院 外文名稱 :SHANZHOU SILO-CAVE 地理位置 :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張汴鄉北營村 氣候類型 :北溫帶大陸性季風區 占地面積 :23平方公裏 開放時間 :夏季(5月—9月):8:30—20:00冬季(10月—5月):9:00—18:00 門票價格 :60元/人 著名景點 :民俗文化園、穿山竈、中華百家姓、百藝苑、馬嵬驛·百味巷小吃街 別 名 :北營地坑院、天井窯院 建議遊玩時長 :1-2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全年 人文歷史,建築特點,營造技藝,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氣候特點,主要景點,民俗與非遺,陜州剪紙,捶草印花,陜州澄泥硯,陜州鑼鼓書,旅遊信息,門票,交通信息,所獲榮譽, 人文歷史 德國飛行員卡斯特在1936年航拍的地坑院照片 據資料考證,四千多年前的軒轅黃帝時期,陜塬先民們已經掘地為穴而居,《詩經》稱為“陶復陶穴”,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廟底溝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了地坑院的雛形。著名建築學家魯道夫斯基就是根據這幅照片,在《沒有建築師的建築》壹書中最早向世界介紹了地坑院,書中刊載了4幅航拍的陜州地坑院村落照片。 建築特點 地坑院具有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擋風隔音、防震抗震的特點,冬季窯內溫度在攝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攝氏20度左右,人們稱它是“天然空調,恒溫住宅”。進入村內,只聞人言笑語,雞鳴犬吠,卻不見村舍房屋,“進村不見人,見樹不見村”就是它的真實寫照。 營造技藝 地坑院的建造過程***分為四個步驟,可以簡單通俗地概括為“向下挖坑、四壁鑿洞、穿靴戴帽、美化裝飾”。營造技藝既與傳統的陰陽八卦方位密切結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關,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如今,像這樣的村莊現存200多個,有地坑院12000余座,保存最完整現存時間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這種神秘、奇特的民居,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獨壹無二的。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陜州地坑院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張汴鄉的陜塬,陜州東據崤山關連中原腹地,西接潼關、秦川扼東西交通之要道,南承兩湖,北對晉地鎖南北通商之咽喉,是古來兵家的戰略要地。崤山、函谷、雁嶺分守三門峽的東、西、南三面,北面,壹條天然屏障—黃河蜿蜒東行,晉、陜、豫三地依陜州為界居河而治。 地質地貌 陜州區地勢南高北低,東峻西坦,呈東南向西北傾斜狀。陜塬為原川區,本區黃土層厚約20米至70米,地面由南向北呈階梯降落。海拔最低308米,最高為1466米,相對高差為1158米。 氣候特點 陜塬地處中緯度內陸區,冬季多受蒙古冷高壓控制,氣候幹冷,雨雪稀少;春季氣溫回升,雨水增多;夏季炎熱、雨澇;秋季氣候涼爽,雨水減少。 主要景點 民俗文化園 民俗文化園主要由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的地坑院組成,內設不同主題,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歷史演變及陜州地區人們的生活風貌與民俗技藝。與此同時,景區還保留了許多未經開發的地坑院供遊客參觀,沿著陜塬的黃土尋找失落的地下古村落,使地坑院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地傳承下去。 坑院內展示的民俗表演與非遺展示如捶草印花、陜州剪紙、鑼鼓書、澄泥硯、木偶戲、皮影戲、糖畫、紅歌表演、陜州特色婚俗表演等,體驗互動性強,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自開業以來深受廣大遊客的喜愛。 周召分陜 西周時期(3100多年前),周武王姬發去世後,其子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召公奭輔政。當時天下很不穩定,周、召二人決定分陜而治,“陜”即陜塬,也就是陜州地坑院景區所在的張汴塬。周公治理陜之東,召公治理陜之西(陜西之名,即淵源於此)。周公和召公在各自的轄區勤政愛民,為周王朝走向安定繁榮奠定了重要基礎。周召分陜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太平盛世“成康之治”,“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畫地為牢”等典故均由此而來。 穿山竈 穿山竈,是地坑院特有爐竈,竈呈斜坡狀依次向上,竈心相通,根據熱氣往上走的原理,依次開九個竈孔,可以同時放置九個鍋,往上爐溫逐減,可根據火候烹飪地坑院的特色美食“十碗席”。穿山竈的第壹個火最旺,適合蒸煮,隨著火力的逐步減弱,依次為燉、悶、保溫的功能。 穿山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熱能,非常節能,幾個鍋同時操作,非常高效。穿山竈雖然外觀粗樸,但結構巧妙,功能強大,充滿了地坑院人的生活智慧。 中華百家姓 中華百家姓展示了中文姓氏的圖騰,上古時期,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圖騰,後來不少圖騰演變為姓氏。在原始人眼裏,圖騰實際是壹個被人格化的崇拜對象。圖騰崇拜的意義,也就在於確認氏族成員在血脈上的統壹性。 百藝苑 百藝苑仿古建築雕梁畫棟,氣勢宏偉,古韻悠悠,主要為旅遊商品銷售區。街道上家家戶戶門上黃底紅字的長幡迎風飄揚,屋內擺放著工藝品、古董字畫、金銀玉器,壹件件藝術品巧奪天工,意趣盎然。 馬嵬驛·百味巷小吃街 百味巷小吃街引進陜西馬嵬驛小吃街,集秦、晉、豫三省名優小吃壹百余種,供遊客盡享美味,小吃街旁五行院還設有陜州當地特色的“陜州十碗席”,它就地取材,經濟實惠、葷素搭配、湯菜兼有、獨具風味,讓遊客在遊玩之余還能享受壹把舌尖上的狂歡。 民俗與非遺 陜州剪紙 陜州剪紙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夏、周朝,剪紙作品取材廣泛、構圖飽滿、造型生動、鄉土氣息濃郁,其中的黑色剪紙風格獨特,是黃河文化的壹個縮影。剪紙技藝傳男不傳女,自成壹派,獨具魅力。陜州剪紙被譽為“民俗奇葩,中原壹絕”,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捶草印花 捶草印花是全國獨壹無二的印染技藝,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人把壹種野生植物“芊棒棒草”采摘回來,夾在白棉布裏擺放成花型圖案,然後鋪展在石頭上,用木棒槌捶打出草的汁液滲印在白布,形成白底綠花的圖案。有了這種技藝,樸素的生活也變得多姿多彩。 陜州澄泥硯 陜州澄泥硯是我國歷史上四大名硯之壹,被皇宮列為貢品,曾於1914年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澄泥硯使用經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制,質地細膩,猶如嬰兒皮膚壹般,而且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光澤滋潤的特點,為硯中壹絕。 制澄泥硯 陜州鑼鼓書 鑼鼓書是壹種古老的傳統戲曲藝術,主要流行於河南三門峽陜州,所以人們把這壹區域的曲種稱為陜州鑼鼓書。陜州鑼鼓書為坐唱形式,開場前都要先奏壹陣開場鑼鼓,藉以制造氣氛,當地的老藝術家們用豫西地方土語吹拉彈唱,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堪稱中國的“架子鼓”、“爵士樂”,藝術價值非常突出。 旅遊信息 門票 全價票: 60元/人次 適用人群: ①成人; ②身高1.5米以上(不含1.5米)兒童; ③60周歲以下(不含60周歲)長者; 優惠票: 30元/人次 適用人群: ①高1.2米(不含1.2米)-1.5米(含1.5米)的兒童; ②60(含60周歲)-69(含69周歲)周歲的長者(憑本人有效證件); ③學生(憑本人學生證);生日當天持本人身份證; 免票: ①1.2米以下(含1.2米)兒童免費; ②70周歲(含70周歲)以上長者免費(憑本人有效證件); ③記者免費(憑新聞記者證); ④導遊免費(憑國家初級以上導遊證); ⑤殘疾人(憑本人殘疾證和我司客服出具的驗證單); ⑥現役軍人(憑本人相關證件); 營業時間 夏季(4月—9月):9:00—20:00,周末開園時間為8:30 冬季(10月—3月):9:00—18:00,周末開園時間為8:30 交通信息 自駕車路線 A.連霍高速三門峽西下高速 (1)出高速閘道後左轉進入G310向東行駛。 (2)沿G310行駛約8公裏,右轉進入高陽路。 (3)沿高陽路直行1.6公裏至陜州大道左轉進入陜州大道。 (4)沿陜州大道直行約1公裏過陜州區第壹人民醫院後右轉沿陜塬路直行約5公裏即到。 B.連霍高速三門峽東下高速 (1)出高速路口後直行進入G310快速通道。 (2)沿G310行駛17.5公裏,左轉進入高陽路。 (3)沿高陽路直行1.6公裏至陜州大道左轉進入陜州大道。 (4)沿陜州大道直行約1公裏過陜州區第壹人民醫院後右轉沿陜塬路直行約5公裏即到。 公車路線 三門峽西火車站 (1)乘坐陜州區7路車至終點站(即三門峽市第三人民醫院下車)。 (2)轉乘通往地坑院的旅遊專線車直接抵達景區。 三門峽南高鐵站 (1)乘坐5路公車(西站方向)至交通局下車。 (2)往東步行50米,路南站臺乘坐地坑院旅遊專線車。 三門峽東火車站 (1)乘2路車至市中心醫院下車。 (2)轉乘108路車至高陽山溫泉度假酒店下車。 (3)轉乘地坑院旅遊專線車直接抵達景區。 所獲榮譽 2016年6月16日,在北京舉辦的2016中國“網際網路+”峰會上,陜州地坑院景區作為旅遊業的成功案例,榮獲中國“網際網路+旅遊”最具成長力景區獎,也成為全國唯壹壹個獲得這項殊榮的景區。 2016年12月21日,在騰訊公司主辦的“城市力量”2016騰訊區域影響力峰會上,陜州地坑院獲“政務創新獎”。 2018年12月7日,人選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財經頻道和盈科旅遊主辦的2018《魅力中國城》文化旅遊魅力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