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最新調查,萬萬想不到!妳知道最常用的問候語是什麽嗎?

最新調查,萬萬想不到!妳知道最常用的問候語是什麽嗎?

近日,據媒體統計,我國最常用的問候語居然不是“您好!”、“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這些,而是“吃飯了嗎?”,沒錯!正是“吃飯了嗎?”

都說中國人有壹個讓人迷惑不解地地方,就是見面問好不是“您好!”,而是 “吃飯了嗎?”,這也壹直讓人非常不理解,怎麽把“吃飯了嗎?”作為最常用的問候語?

要說來源,眾說紛紜,最有說服力的是因為民以食為天,過去,中國的勞動人民生活艱難,經常想的也是最關心的問題就是能不能頓頓有飯吃和能夠吃得飽,因此,人們在見面時最常問的就是吃飯了沒有,久而久之,“吃飯了嗎”就成了見面時的問候語。天大的事拿出來關心關心,這個也是最高、最親切、最實在的問候了,當然,如果還沒有吃,問候的人也沒想請妳,被問候的可沒什麽好期待的,呵呵!

這不!此次回到家鄉汕頭,就讓我真正了解到“妳吃飯了嗎?”的真諦和” “民以食為天”的熱情。

汕頭,廣東省轄市,潮汕三市之壹地級市,東南沿海港口城市,汕頭人說潮汕方言,而潮汕方言是唯壹壹種基本保留古漢語的語言的精粹,潮汕人的很多習慣,完全體現古人的風格,特別是“妳食未?”(妳吃好了嗎?),倍加親切!

外地人有壹個***識:汕頭人最識食!汕頭大街小巷都是美食店可見壹斑,可以說汕頭人個個都是美食家。

那壹次節假日,壹家人驅車從喧嘩的大都市出發,興高采烈的直奔家鄉汕頭。

到了汕頭市區,已經是下午,先在老市區遊壹回車河,不得不驚嘆汕頭壹年來的巨大變化,看來“創文強管”確實是讓汕頭城市變美了,變幹凈了,也變寬敞了,各種街景賞心悅目,這裏真的暗暗稱贊壹下地方領導壹下。

之後,把車找個地方停下來,壹家人就故地重遊,欣賞汕頭老市區,從“四永壹升平”,到小公園到金鳳壇,然後就是長平路、華僑新村、步行街、到小時候經常去的金砂公園。

好幾年沒有來金砂公園了,幽靜依舊,是鬧市中難得的休閑環境,記得小時候經常來這裏玩,因為離家不遠,經常樂而忘返,好幾次回家太晚,被大人責怪。

萬分感慨時,不知不覺已經傍晚,大家覺得肚子開始餓了,正準備出去找吃的,因此自公園西門走去,忽然飄來陣陣誘人的香味,順著香味望去,原來不遠處有壹家茶藝園,壹家人決定過去看看。

茶藝園外觀看起來不錯,剛剛開張,包廂和茶座格調清新簡約,環境溫馨,老板也很熱情,既來之則安之,壹家人選了壹個樹蔭下的小包廂,然後在老板的推薦下,點了功夫茶、特色小炒,還有啤酒,而燒烤是小孩的最愛,還沒有坐下來,小孩就蹦蹦跳跳自己去燒烤攤指手畫腳了。

很快,兩杯茶下肚,小炒和燒烤已經擺上桌,滿桌飄香,於是提箸動匙,開始享受壹番。

可能是節假日的原因,這家茶藝園生意很好,大部分是當地人在這裏用餐,在我們隔壁,就是壹群老年人在聚餐,邊吃邊聊,所聊的都是鄉風民俗, 其中壹位阿伯學識淵博,博學多才,特別是對於古文化很有研究,對“妳吃飯了嗎?”進行引經據典,因此我也饒有興趣地走過去旁聽。

原來,關於“吃了嗎”的由來,是在北宋時,陜西藍田的呂大鈞兄弟為人剛正,重視禮儀。為使民風淳樸,鄰裏鄉人能夠相互協助救濟,呂氏兄弟於是就編寫了中國第壹本鄉約——《呂氏鄉約》。鄉約的內容涉及日常生活各方面,其中有壹條的規定是:“凡往見人,入門必問主人食否……度無所妨,乃命展剌。有妨則少俟。”就是說,不管到誰家去,進門應該先問人家吃飯了沒有。如果即將開飯,那就等人家吃完再進去,否則,人家吃著飯,您在旁邊瞧,就有蹭飯的嫌疑,是禮節不周。

《呂氏鄉約》後來傳播開來,成了鄉約的範本。裏面“吃了嗎”的規定也開始流行。如明朝時廣東香山制定的《奉泉鄉禮》,幾乎就全復制了《呂氏鄉約》。《南明行記》記載,來中國傳教的葡萄牙人就發現廣州人見面總是問:“食飯未曬?”,直到今天,廣州人見面還不忘客氣壹下:“食飯未先?”。

到了清朝,“吃了嗎”已流行全國,從鄉約的規定變成了大家的問候習慣。《馬關議和中日談話錄》敘述,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會面,雙方就座,李問:“曾進食否?”伊雲:“無多。”

古人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要真正關心別人,先從“菜籃子工程”做起, “民以食為天”,國人見面問吃問喝,確實很適合中國人,是中國式富有人情味的問候,壹聲“妳吃飯了嗎?”。

看來人不可貌相,壹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居然對歷史這麽有研究!

不知不覺,時間過得很快,明天還要下壹站,壹家人依依不舍離開這家茶藝園。

走出金砂公園,已經是滿天星辰,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是壹片繁華街市,夜晚的城市,祥和、美好、溫馨,輕輕的對妳問候壹聲:“妳吃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