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些笑得渾身發抖的女老師。而且這種狀態基本持續了整篇報道。也許妳會說他很帥,但他不是。不信,看!
那麽是什麽吸引了大家呢?這是他的全景數學。什麽是全景數學?我也不知道。我知道,但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出來的。但它有神奇的力量。張老師的課堂上長出更多章魚壹樣的觸角和吸盤,產生更多更強的吸力,讓孩子愛上數學,愛上學習,然後愛上這個世界。
他告訴學生,學習有三大法寶,就是猜、猜、猜。數學是壹個不斷猜測、驗證、尋找規律的過程。
他手把手地教小學二年級學生莫比烏斯圈和拓撲學,這是大學和研究生在數學方面才學會的。別怕,他頭腦清楚,還帶著學生壹起做,壹起猜,壹起驗證,真的做簡單了。再加上張老師的激情和童心(可謂會走路的表情包),讓學生覺得是在玩。
他讓學生先貼上,然後讓他們自己給這個圈起名字。最後大家都叫它“正圈”,他提議大家都戴上,把它當成“數學的皇冠”。然後剪壹個小口,透過縫看學生。讓學生猜猜他們會剪多少個圓。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猜測。然後讓孩子跟著自己的手來檢驗猜測。結果是兩個獨立的圓。這時他問:“妳現在就可以貼。妳還能怎麽堅持?”孩子們楞住了。張老師建議:“既然現在可以貼,當然可以倒著貼。”所以引導孩子向後貼。這個圈也叫“反圈”。張老師又剪了壹個洞,讓大家猜壹猜:“這次會剪幾個圈?”學生們猜兩個和三個。最後張老師建議老師猜。結果老師壹開始不敢猜,後來猜了兩三個。最後張老師帶著大家把它剖開,變成了壹個大圈。同學們切完後,都驚訝地嘆了口氣。張老師告訴學生,這種圓叫莫比烏斯圈。壹個孩子說:“為什麽這個名字這麽奇怪,這麽別扭?我覺得有點頭暈。”在解釋完莫比烏斯是數學家後,學生們都驚呆了。張老師笑著說:“學習就是壹個從暈倒到不暈倒的過程。”
這個班還誕生了“歐子然圈”,因為他在貼反的時候反了兩次,剪出來兩個被遮住的圈。通過這個圓,發現了莫比烏斯圈定律。張老師說:“敢於猜測,敢於嘗試,敢於與眾不同的思考。妳可能是下壹個數學家。”看看他經常對學生說的三句話,妳會覺得他不僅僅是壹個數學老師,更是壹個教育家。
他說,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他利用美食的誘惑,設計了《舌尖上的分數》這門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味覺和思維,講分數的意義、表達、大小和個數,甚至課後也講。比如張老師通過開超市解決了壹年級的數字識別、加減法、人民幣換算等知識,用抽獎的方式鼓勵孩子課堂行為規範和作業完成,為以後理解概率統計做了鋪墊。特別是5和10的組合,是讓孩子用生活中的例子去理解。比如張老師跳孔雀舞幫助記憶5的點數和組合。想想那張迷人的照片壹定很有趣。
知識是次要的,張老師更註重邏輯思維的培養。在教錐筒體積的時候,他把學生領到操場上,讓他們用大小不同、高度不同的錐筒堆起沙堆,然後思考這些沙堆為什麽能立起來。最後畫出51度的神奇角度。
數學,以我過去的經驗,就是不停的計算,枯燥的去學幾何,函數之類的。我覺得學數學除了買東西沒什麽用。但張老師的報告顛覆了我幾十年來對數學的理解,讓我看到了數學的另壹面。讓我明白了數學真正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妳的魅力深深打動了我,但我知道這就是知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