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以花為食”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獨樹壹幟。
在古代,當我們的祖先與大自然接觸時,他們會用味蕾來探索哪些食物既美味又可食用。與此同時,味道芬芳的花朵在不經意間觸發了他們的味蕾,從而以花為食逐漸進入了我們祖先的視野,成為他們飲食中不可或缺的選擇。
以花為食,就是以四季的花為食材,烹飪後做成菜肴或點心。早在商朝,壹位精通烹飪的大臣伊尹就擅長用鮮花制作美味的食物。吃花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記錄。
《詩經·遊風·七月》中的“春來遲,花繁葉茂”講的是人們在春暖花開的季節采摘白色的野菊花;在《詩經·風雅》中,“周元開得正盛,紫羅蘭開得正盛”指的是《詩經》中人們采摘芙蓉花作為食物的情況。在《詩經·瀟雅·采薇》中,“采薇、采薇、停薇”指的是人們吃野豌豆花的場景。
詩人屈原的《九歌》中有“飲桂花酒攪椒槳”,還有《離騷》中的“朝飲木蘭晚飲露,朝飲秋菊”。由此也可以得知,在屈原生活的戰國時期,桂花酒、花椒酒、辛夷、秋菊這些主打元素在人們的餐桌上非常常見。
在屈原生活的戰國時期,菊花從食物進入文學領域,後來逐漸形成了愛菊、賞菊、吃菊並行的高雅傳統。晉代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唐代孟浩然的“等山過節,我在菊時再來”是古人理想的田園生活。從他們的詩歌中不難看出,菊花壹直是詩歌中的美好意象,而菊花也被認為是浪漫情懷的化身。
除了菊花“以花為食”的文化內涵外,桂花也是既能食用又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花卉之壹。
唐代著名的點心“百花糕”是壹種以花為食的美味食品,由武則天首創。有壹年,在花朝節期間,武則天被盛開的鮮花所感染。她讓女仆們采摘各種鮮花,用大米搗碎後蒸成蛋糕,取名為“百花蛋糕”。這種花糕有花瓣和谷物的香味,味道極佳。從此,在花朝節期間,武則天會制作壹個百花蛋糕,送給大臣們品嘗。
後來,桂花糕也受到武則天以花為食的創舉的啟發,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除了制作桂花糕,桂花還可以制作更多的食物,如桂花元宵、桂花糕、藕粉桂花糕等。此外,桂花還可以制作鹹桂花、桂花酒、桂花魚骨、桂花裏脊、桂花粥等食品。
到了宋代,花卉專著應運而生。宋代,林鴻的著作《山甲清宮》被廣泛收集和收集,其中包括以山野生產的蔬菜和水果為主要原料的食品,描述了名稱、材料和烹飪方法。有軼事、詩歌等。其中關於吃花的記載多達15種。
明代戴的《守月》壹書,以時間為序,配以蠶、魚、竹、牡丹、芍藥、蘭、菊等各種書籍。本書共記載了16種花食。此外,明代陸鶴在《食本草》中說“玫瑰食品的香氣甘甜爽口”;在清代,顧中還寫了壹本花卉食譜《繁芳譜》,其中明確描述了花卉的食用部位和調理方法。
從屈原的“飲木蘭之露,食秋菊之美”,到武則天采花作餅,贈群臣;從林鴻的《山家清祭》、明代郜璉的《食本草》到清代顧忠的《番芳譜》,時間的腳步從未停止,人們的食花情結與日俱增,食花也成為浪漫情懷的體現。
如今,以花為食已經成為壹種飲食藝術。將鮮花引入烹飪不僅可以使菜肴豐富多彩,而且可以利用鮮花的香氣和外觀增加食物的味道,滿足人們的味覺和視覺享受。
我國很多地方至今還保留著吃花的傳統。黃花菜又叫黃花菜,新鮮的黃花可以食用,曬幹後也是壹些食物中不可缺少的好伴侶。南瓜花面粉油炸糕點,芳香的黃亮,獨特的美味和嫩槐花,因其微甜的香味,已成為人們和兒童的最佳生食。
梅花可以做成梅子粥或梅子湯餅。月季花可以用來制作月季花醬、月季花蛋糕、月季花果醬、月季花糖豆瓣等等。茉莉花是熏茶的絕佳原料。用新鮮茉莉花熏制的茉莉花茶具有濃郁清爽的茶味和宜人的花香。白蘭花香味濃郁,是香料工業和熏茶的良好原料。同時,白蘭花也可以放在粥裏食用。其他如荷花、櫻花、曇花、康乃馨、洛神花等都可以食用。
在中國,以花為食已經升華為壹種集保健和營養為壹體的飲食文化。在我們常見的花卉中,芳香怡人的玫瑰可以清熱解渴,益人容顏;月季花能活血消腫,治療癰痛;菊花素有“延壽客”之稱,能明目、養肝、延年益壽;蘭花可以清肺熱,桂花有暖胃散寒的功效,茉莉花可以生發強肌,桃花美容養顏等等。
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花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營養物質。以花為食,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還具有促進新陳代謝、提高人體免疫力、治療疾病、延年益壽的醫療保健作用。
以花為食是中國飲食文化中壹種簡潔的生活情趣和養生哲學,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飲食文化中浪漫情懷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