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說文新附?米部》謂“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說文?夂》:“葼,斂足也。”義為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送韻》:“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註雲: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同 “鴨”),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壹日,又以菇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日所尚啖也。……裹黏米壹名‘糉’,壹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菇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
南朝梁的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壹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裏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
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於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壹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麽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壹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妳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菇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喜,贊不絕口,欣然賦詩壹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壹種,即為九只粽子連成壹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用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兒媳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 得兒子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