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鹹食,估計很多南方朋友很陌生,不知道是神馬東東,北方朋友有的可能就偷著樂,心想,我還能不知道鹹食嗎。
不過好幾次和外地朋友朋友說起鹹食,都壹臉懵。
下面且聽我慢慢到來,鹹食究竟為何物吧。
鹹食其實是壹種面食,說它是軟軟的煎餅倒也不為過,只是我更願意叫它鹹食,因為小小方寸的鹹食,承載了兒時滿滿的回憶與鄉情。
第壹次吃到鹹食,是在農村的奶奶家,那時候,我們姐弟仨平時跟母親住在公社裏,父親在部隊,三四多年前,交通不方便,公社離奶奶家有好幾十裏路,難得回去壹趟,所以只要回去,奶奶總是想盡辦法“款待”我們幾個小孩子,但是那時候,農村並不富裕,而且奶奶家,聽父親說是幾輩“貧農”,家底薄,再加上父親兄弟姐妹六個,父親還是老大,父母每月還得從不多的工資裏接濟奶奶家,可想而知,奶奶家是啥狀況了。
但是即使這樣,奶奶對我們的愛全都盛在每天的飯裏。
奶奶家是三間土坯房,有個小小的天井,木制的大門斑駁痕痕,看樣子有些年頭,天井裏有棵歪棗樹,南墻有個雞窩(只可惜有年被我們放二踢腳給炸飛了,以前的文章裏具體講過),奶奶養了幾只雞,平時雞們下了蛋,都會飛到歪棗樹上歇息。
奶奶把雞蛋壹個個小心翼翼的攢著,等著我們回家吃,真是奇怪,感覺那時候,雞蛋即使放很長時間也不壞,而現在的雞蛋,放在冰箱裏照樣壞。
在天井靠西墻,有爺爺開墾出來的幾個小菜畦,冬天會種大白菜,夏天種的東西多些,有茄子,辣椒,西紅柿,黃瓜,南瓜,冬瓜啥的,而南瓜與冬瓜秋天收獲後,能長時間儲存到冬天。
那長長的南瓜就是做鹹食的“主力軍”,用南瓜做出的鹹食,蓬松柔軟,口感極佳。
奶奶先把南瓜切細絲,放點鹽,“殺”出水,再打兩個雞蛋,攪拌均勻,然後再放面粉,加點清水,繼續攪拌均勻,和成不稠不稀的面糊。
那時候沒有電,就是柴火燒大禍,奶奶會找些很軟和的草稭稈,說這樣燒出的火不硬,等把大鐵鍋燒熱後,把油倒進鍋裏,等油五分熱後,倒入適量面糊,迅速攤薄,再翻面,攤至兩面金黃,出鍋,壹個鹹食就大功告成。
攤鹹食時,火候很重要,所以最好有專門燒火的,就是邊拉風箱,邊往竈坑裏加柴火,隨時註意火的大小,這個活,小孩子們最願意幹,往往是好幾個孩子圍著竈臺,聽著奶奶的指揮,隨時添加柴火,根本不在乎已經蹭的和花貓似的滿臉煙灰。
那時候,感覺奶奶攤的鹹食,簡直是吃到的最好美味,現在,比鹹食好吃的東西多太多,可總感覺吃不出當年的味道,不知道是歲月改變了我,還是我丟失了歲月。
爺爺是在我上大學時去世的,奶奶是在我上班幾年後去世的,老家還有父親的幾個兄弟,也就是我的叔叔們,但是我回老家的次數越來越少,爺爺奶奶都不在的老家,漸漸成了壹個符號,再沒了回老家那份踏實與親近。
再以後,老家有紅白事,才難得回老家壹趟,最近的壹次回老家也是好幾年前的事,二叔家的弟弟結婚,我回了老家,趁著吃酒席的空擋,我來到奶奶當年住的老房子的地方,可奇怪的是,我貌似找不到那老房子,問了叔叔,才知道,我彼時站的那個廢墟,就是奶奶當年住的老房子,房子早就坍塌,加上多年的風吹雨淋,已然看不出早先的模樣,老房子永遠留在回憶裏。
我用手機不停的拍那些廢墟,當時的我也不知道想留存什麽,雖然,拍下來,也不能讓廢墟“起死回生”。
我正要離開時,壹旁鄰居走出來,是個年紀很大的老婆婆,看到我拍照,說,給我也照個吧,我給老婆婆拍好,讓她看,她笑的很開心,我卻笑不出,我默默轉身,我知道,鹹食不再依舊,從此故鄉也不再。
我是上的 遇到薇萊 。懂點法律。喜歡美食。愛好讀書。有時碼碼字。人生海海。謝謝妳能來。
如果喜歡,妳的關註,妳的贊與留言,是最珍貴的禮物。
感謝閱讀。
齊帆齊28天寫作成長營第四周自由寫作業(25)篇138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