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為什麽總是心動、卻沒有行動?

為什麽總是心動、卻沒有行動?

威爾·史密斯(Will?Smith)是我最喜歡的男演員之壹,他在熒幕上塑造了無數經典鏡頭,其中有壹幕是這樣的:

在著名勵誌影片《當幸福來敲門》(the?Pursuit of Happyness)中,壹個破舊的籃球場邊,窮困潦倒、屢受打擊的業務員克裏斯(史密斯飾),對著自己年僅五歲的兒子克裏斯托弗,說出了下面這句經久不衰的臺詞——

平靜、簡短、堅定,克裏斯告誡兒子的時候,用的是這樣的語氣。

區區八個單詞。

然而,稍有生活經驗的人,都不難發現,在現實中,這句話是多麽地難以做到:

妳瞅見了喜歡的衣服、手機、美食,可總也猶豫不決;

妳盯上了理想的公司、職位、獎勵,但始終按兵不動;

妳相中了心儀的對象、愛人、伴侶,卻遲遲默默等候。

……

總是心動、卻沒有行動。

明明想有所改變、結果還是維持現狀;於是逃避現實、不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看在眼裏、悶在心裏、寸步難行、急在心上”,真是讓人不痛快啊!

——為什麽會陷入這樣的困境呢?

兩個原因。

先說第壹個,也是最常見、最普遍、最重要的壹個: 自尊過低 。

潛意識總是在告訴自己:我不配擁有。

自尊過低的人習慣於把事情往壞處想,並且不太能夠付出努力:

“我很想要壹件新衣服/壹部XX手機,可是會不會太貴了啊?

好想去XX公司啊,但那可是家大公司啊,會不會初試都過不了?

上次聚會遇見的男生好有型啊,可他會不會已經有女朋友了?/新來的妹子真漂亮,好想找她要電話,但估計人家看不上我這樣的普通人吧?”

——想要的東西通常都比較難以獲得,當目標充滿挑戰、追求變得費力時,事情往往就沒有下文、不了了之了。

壹次又壹次地錯過心儀之物,自尊過低的人開始貶低自己,為失敗和挫折開脫:

“我是不是很沒用啊?

反正我就知道,自己辦不到的。

唉,那本來也不是屬於我的吧”

失敗主義的情緒開始蔓延,漸漸地,自尊過低的人變得不敢“輕舉妄動”,不願冒險追求新的東西、進入新的環境、發展新的人際關系,順其自然、無所作為就是最好的。

自尊過低是怎樣形成的呢?

壹個很關鍵的因素是家庭。尤其是在少年兒童時期的生活環境,格外重要。如果家庭關系緊張,經常發生沖突、爭吵、甚至打架,孩子發現自己和其他的孩子不壹樣,把問題歸咎於自身,“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才會……”。部分父母由於經濟困頓、身體不佳、事業不順、生活不如意等原因,對待子女冷漠、專橫霸道、濫用暴力等,也會妨礙孩子正常的自尊發育過程,產生“我矮人壹等、不如別人”的心理。

另壹個關鍵因素是教育。有些孩子學習成績不佳,這可能是由於身心發育較晚、用功方法不當、學習環境喧鬧嘈雜、作息時間不規律等多種原因導致的,但父母或老師缺乏耐心和信心,學業輔導和心理指引不到位,再加上粗暴指責、簡單對比、責罵體罰,孩子的自尊心嚴重受挫。這個過程歷來為社會所詬病,也誕生了不少經典名句,例如:

“我從沒見過像妳這樣的學生!

妳看看人家!

妳這個樣子,長大了肯定沒出息!”

再就是工作和社交。有的企業推崇強硬的管理方式,上級對下級習慣了命令式的溝通方式、缺少對話;下級在工作中稍有不慎,便會引起上級變臉、生氣、暴怒,輕則破口大罵,重則羞辱恐嚇、甚至懲罰;通常這樣的行為方式會成為企業慣例,壹級壓壹級,下級、尤其是處於最底層的基層員工,在這樣的環境中待久了,也會導致自尊過低。

第二個原因, 創傷性記憶 。

誰都不希望受到傷害、或是遭遇不幸。然而,生活總是充滿了酸甜苦辣,有時候難免會遇到比較嚴重的傷害事件,這會引起我們心理、情緒甚至生理的不正常狀態。這就是創傷性記憶,也稱為精神創傷、或心理創傷。

通常說來,比較輕微的不正常狀態,經過壹段時間的自我調整就可以不治而愈。但是也有壹些精神創傷的影響會延續較長的時間,甚至伴隨終身。這在心理學和精神科的分類中被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如果創傷程度較高,有關傷害事件的記憶或畫面會不斷地出現在人們的夢境中,或在清醒狀態中也不斷地在腦海中重現。很多時候,為了回避再次觸發對創傷的回憶,人們會極力避免與創傷性經歷有關事物的接觸。

影視作品當中,有不少反映創傷性記憶的橋段,例如日劇《壹升的眼淚》中的男主角麻生遙鬥(錦戶亮飾):

麻生對於人的生死,態度是相當地淡定

女主角池內亞也(澤尻エリカ飾)很難接受麻生的說法,非常不淡定

麻生卻不以為然

壹天晚上,麻生回到實驗室,並說明這麽晚還來的原因是因為擔心金魚

亞也表示無法理解

麻生小時候(綠衣)和哥哥在壹起,哥哥的隨身聽有了故障

舍不得扔掉換新的,因為哥哥是暖男

長大後的麻生和哥哥(左)去河邊釣魚,哥哥總是把釣上來的魚兒放生

可怕的意外不幸發生了……

父親和母親悲慟欲絕

麻生內心深受打擊

大量的細節很清楚地交待了麻生遙鬥為何對人顯得漠不關心:

最崇拜、最喜歡、最親密的哥哥活生生地從自己身邊離去,痛失親人和偶像,給他的精神造成了重大的傷害;為了避免觸發這種創傷性回憶,麻生不得不刻意與人保持距離,以求自保。

從此以後,雖然內心也無比渴望和他人的交際、往來,卻無法走出昔日陰影,不能發展新的人際關系、結交新的親密夥伴。

——心動、卻沒有行動。

直到池內亞也的出現。

類似的情形還有:

阿森納前著名前鋒、有“冰王子”美譽的荷蘭球星博格坎普不敢坐飛機的真人真事。

荷蘭隊參加1994年美國世界杯時,有壹次乘坐的飛機在飛行途中發動機突然熄火,壹位記者趁機跟博格坎普開玩笑說自己的包裏裝了個炸彈。從此以後,博格坎普再也不敢乘坐飛機了,哪怕是再重要的比賽,只要是需要飛行的,壹概不去。這位球星也尋求過心理幫助,他曾經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

上邊提到的例子距離普通人的生活較遠,下邊的情況更加具有普遍性:

心愛之物被剝奪 。

這壹類的創傷性記憶中,最典型的壹例來自於童年。自己非常珍惜、愛護的玩具,被父母拱手送人,還被教育說要大方、不能小氣。無法守護自己的心愛之物,屢次抗爭均無功而返,之後就會“學乖”,不再做“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這種徒勞無益之事。

反正早晚都保不住,何必再去強求呢?又如戀愛中遭受重大挫折的男女,很容易陷入“想愛又怕受傷害”的兩難境地,索性把感情深深埋藏在心底。

以上,就是“總是心動、卻沒有行動”現象的壹點淺析。

最後附上史密斯父子的暖心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