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叫“葷”?其實葷這個字的本義是指味道很濃的蔬菜。佛家稱為“五葷”的蔬菜,有幾種說法,大致指蔥、蒜、韭、薤、蕪荽等,亦稱“五辛”。有的還把姜也列入葷菜之列,但現實中佛教寺院並不忌姜,而且也不忌花椒、辣椒與香菜等,倒是對八角茴香之類的香料比較忌諱。
葷還是葷食類的總稱,常與“腥”合用,稱為“葷腥”什麽是腥呢?壹般指有腥羶味道的動物的肉體,如雞鴨魚肉等。用這種肉體或相關的血等制作的食品稱為葷腥食物。
那麽中國的佛家或道家,以及壹些修行者為何忌葷腥呢?壹是因為葷的蔬菜味道濃重,比較剌激,不能使人清靜,而且容易產生對美食的貪戀,形成食癮,而這與修行者追求的身心清凈是相抵觸的,所以禁葷菜。二是認為吃動物的肉體是直接或間接殺生,犯了“五戒”中的殺戒。動物與人壹樣,是地球的生靈,是構成地球生物鏈的不可或缺的環節,這個生物鏈中的哪個環節遭到破壞,就會引起與其關聯的幾個環節的泛濫成災,前幾年發生的壹些流行性疾病,就是因為人類大量貪食某些動物,而形成的全球性災難,這個報應不算不重!講到報應,不得不說明壹點,就是修行者只所以忌葷腥,也是與講報應有關的。因為佛道都是講前世今生的,佛教又講六道輪回,認為那些蕓蕓眾生,有可能就是我們前世的親人轉世的。所以吃動物就等於在吃親人,吃自己。其實講這些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喚起和培養人們的慈悲心,維護整個大自然的平衡與和諧。
近些年全球也興起了壹只隊伍,這就是綠色和平組織,他們從樸素的人道主義的本性出發,奔走在世界各地,去反對殺生,保護動物,去倡導吃素,維護平衡,在全球形成了很有意義的影響,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尤其在西方國家,很多有知識的人和青年人都成了素食主義者,並且為此深感榮耀。 有次有個濟南的朋友告訴我,她最近很為壹件事犯愁,原來是她的幾個德國女朋友來濟南工作了,但是苦於找不到正宗的素食店,而影響了生活與工作。後來好不容易幫她們在濟南市找到壹家素食連鎖老店,這才解決了這個問題。據德國朋友介紹,在德國青年人中,有很大壹部分人是素食主義者,而且德國的素食店也占了飯館的很大比例。在國外,特別是歐洲,素食已經蔚然成風,成為壹種流行時尚。近年來,在中國的壹些大城市和大學生中,素食之風也悄然興起,令人欣喜有加。
至於從營養上來看吃葷與吃素的壞處與好處,專家們已經說的相當清楚:吃葷不利身體健康,吃素有利身體健康!這也是人所***知的,不需要再進壹步闡述。其實很多道理人們都明白,只不過有時候抵抗不了葷食的誘惑,戰勝不了食欲而已。
那麽筆者明明知道吃素與吃葷的利弊,為何還寫那篇酥鍋的文章呢?這不是在明知故犯嗎?是的,是在明知故犯,但也是在“恒順眾生”。我歷來不欣賞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的做法。不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且“己所欲者,也不強人”。其實吃素與吃葷,說白了也是個緣分,覺悟不開,機緣不到,妳再強迫也沒用,覺悟開了,機緣到了,冥冥之中就自然吃素了,並不是故意害怕什麽而去戒什麽,壹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當然提前明白了道理更好)。筆者就是這樣的經歷,那是在99年吧,先在終南山壹個道觀裏吃了幾個月的素食,出來以後聞到葷腥就難受,甚至吐食,從此後再也不能吃葷了!以後又去了雞足山,在壹個尼姑庵裏修了幾個月,幾年後又重回此庵“帶發修行”,更從理論上明白了吃葷與吃素的道理。博客上那篇《白塔青庵》其實並不是虛構的小說,而是筆者在尼姑庵的真實經歷,是真情實景,人物故事都是真實的。
其實吃什麽不吃什麽,也不要去為難自己,壹切最好是自覺自願的。如果是為......>>
道家對飲食禁忌嗎?
不 道家是可以吃葷的 但是真真的道家是吃清淡的 不會吃太油膩的哦
作文 登茅山非常道
由於突發其想,臨時決定了這次茅山之行,說是突然,其實也並不突然,相信壹切盡在冥冥之中的安排。 早早的起來,可惜還是遲了,7點50買的票,卻只能買的8點35的車,壹個小時車程,到了句容也已經9點半了。原地不動,買了句容到茅山的區間車票,坐在窗戶邊,任憑車廂內人聲嘈雜,我心去很靜,很定,看著窗外的風景,天很藍,鯉魚斑似的白雲,天氣真的很不錯。 由於路況比較好,雖然路途上有新街口到馬群的距離,可是跑起來,並沒有那麽費勁,車開的也快,大概也就40分鐘吧,就到了茅山腳下。70壹張的門票,覺得還是有點貴了,但是還算可以承受。 景區內的小巴,把我們壹直帶到了山頂,其實所謂是山,其實應該算是丘陵吧,海拔好象370多米,站在山頂,往下眺望,句容的城市風貌盡收眼底,無什麽高大的樓,也沒有車水馬龍的街道,顯得很樸實,也許這個就是緊臨南京的“第壹福地,第八洞天”吧。
茅山據說有2/3是在句容境內,仍有1/3是在常州的金壇界內,眼前看到的壹條索道,就是金壇部分修的,據說由於都想把這福地擁為己有,多年來壹直無法合作,最後落得各自發展各自的部分。也許是因為這塊福地仍有2/3是在句容境內,所以,給句容帶來更多的福氣,周遍地區相信茅山,朝拜茅山的風氣壹直有增無減。
路邊這塊石碑,引得很多年長者關註,是啊,在家都不孝敬父母雙親,還指望到寶地來能求的師尊的庇佑嗎?
站在山上遠遠眺望,真的覺得這裏應該是壹個很適合居住的城市,也許是適合我居住的城市,不忙碌,很安逸,給人四平八穩的感覺。
在頂宮,吃了簡單的齋飯,雖然無好菜。。。。。那蝦仁其實就是食用膠.......讓我感覺自己似乎在吃輪胎,啃手套,所以也就吃了點辣椒,呵呵。其實道家並不忌葷腥,不過只是讓自己也難得感受壹下齋戒的滋味。
在路邊采食的小野果----覆盆子,酸酸甜甜,雖然並不是什麽稀奇的品種,可是就這麽壹點點小小的點綴,找到了兒時的感覺,在山上閑庭信步的走著,吹著山風,有樹陰庇護,太陽大,卻有班駁的雲彩擋著,路邊拾壹小果,丟在嘴裏,愜意的喲。
滿山盛開著野薔薇,壹簇壹簇在山間到處都是,仿佛是偏偏起舞的小蝴蝶。 壹路從山頂步行而下,邊走邊看,邊拍拍風景,壹點累的感覺都沒有,華陽洞,還有喜客泉,印宮。很奇怪,玩的很輕松,就像在逛家附近的小公園壹樣的輕松。
這個是午間加餐,其實遊覽的人不在少,許多上海,南京,常州的小車,不過中午吃飯時間,大家都吃飯去了,我也在華陽洞旁,小補給了壹下,應節的綠豆糕。
還是低糖型的喲,哈哈,綠豆粉裏是去了皮的綠豆磨的,裏面是細細的豆沙,並不像傳統綠豆糕那麽油那麽甜,吃起來很清爽。
新四軍紀念館,呵呵,我沒進去,據說放炮可以聽到軍號聲,我對這個玩意確實不是很感興趣,拍個照片留戀壹下就行啦,呵呵,總之,今天心情很好,玩的不錯,GOOD!!!! 另外求了壹只好簽,教了我做人的道理,不管簽文中說的是否靈驗,起碼,對我只是有益無害就行! 題外話,也是曲中音:人生兜兜轉轉,幾經感悟、領悟,最後得到了什麽又失去了什麽?人生很多事情是需要去努力,而很多事卻又是爭取不來的。壹步死棋,也許滿盤皆活;也許壹招險棋,落得滿盤皆敗。成長是痛苦的,看清楚壹個人是需要漫長時間的,不否定每個人的優點,不否定經歷的每個鮮活的人,不關他們給我帶來過什麽,總是有利有弊的,也許陪我壹起走過生活的人,壹直在身邊,只是他沒發現我,而我也沒發現他,如果有緣分,終會在某個人生的路口,擡頭便見......>>
誰知道‘葷腥’是什麽意思。
葷腥是雞鴨魚肉及氣味濃烈的菜蔬之類的食物。
道教有沒有不婚的,吃葷還是素
戒律
道教戒律是壹些約束道士思想言行的準則。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著不同的內容。壹般說來,全真派的戒律嚴於符箓派。戒律的內容主要有不得殺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盜,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須遵守的,而且必須有壹個受戒儀式壹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據規則的嚴緊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據節律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除戒律外,還有道教清規,就是道士犯戒以後的處罰手段。具體條例派別不同則規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壹些內容和儒家三綱五常等要求的基礎上,形成了壹套自己特有的內容。道教的清規戒律也是隨時事的變化而變化的,當與政權的法律相沖突時,會進行適當的調整。
道教,是壹種發源於中國古代的傳統宗教。它在中國古代的影響僅次於佛教。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被認為是和儒教和佛教壹起的各種理論學說和實踐方法。
道教的稱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中許多人都曾經以“道”來稱呼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甚至佛教都曾經由於各種原因自稱或被認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壹詞,將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論稱為“道教”。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把“菩提”翻譯成“道”,因此也被稱為“道教”。而到了東漢末年出現了五鬥米道,自稱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為了以示區別,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稱,而成為五鬥米道的專稱。
現在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等壹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壹種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法術儀式,功德成神,常見的後天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
教理和教義
道教從創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其中“道”和“德”作為基本的信仰。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而“德”則是“道”的體現。三清尊神則是“道”最初的人格化顯現,也代表了宇宙創生的三個重要過程(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諸神,這些稱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與道體合壹,而道法無遠弗屆充斥無邊宇宙,故道教徒祝頌語常曰“無量天尊”,人類通過某些方式可以達到與道合壹的境界,這些人稱為後天神仙,最高修為者也可以達到天尊。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激天神在歷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經中還有其他說法,壹是以玉清元始天尊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為最高天神,最後,演變成三位壹體的壹炁化三清的神學理論。
道教重生惡死,追求長生不老,認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聽命於天。認為人只要善於修道養生,就可以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產生了許多修煉方法:煉丹、服食、吐納、胎息、 *** 、導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誦經。
道教神學可以說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後的宗教學說,未必完全切合,其間異同,頗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稱老、莊,尊崇《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等眾多道家經典,畢竟吸收繼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內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陰陽家、儒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響。
歷史
淵源
道教雖奉老子為祖師,但其主張與老子、莊子的思想並不完全壹致,而更多得益於漢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
佛教中的葷腥具體指哪些動植物
下在佛家和道家統稱為“五辛”:“蔥,蒜,韭菜,薤,興渠”,以及其他壹切辣臭品。道家和佛家戒律中,壹般將“五辛”和葷腥連在壹起,即凡出家和皈依弟子(居士)戒除壹切葷腥和五辛,不食壹切動物身體。戒葷是戒殺的延伸。在道教,甚至把辛辣看得比葷腥更嚴重,認為“五辛”傷臟體,稱為“大葷”。所以,妳在齋飯裏是看不到蔥蒜韭菜等物的。
五辛
[出梵網經]
首楞嚴經雲:是五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大力魔王,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贊淫怒癡。命終為魔眷屬,永墮無間地獄。是故求菩提者,當斷世間五種辛菜也。(梵語首楞嚴,華言健相分別。梵語菩提,華言道。)
〔壹、大蒜〕,大蒜者,至葷至辛之物也。
〔二、茖蔥〕,茖蔥者,薤也。其形似韭類,山蔥也。
〔三、慈蔥〕,慈蔥者,乃蔥之正名也。
〔四、蘭蔥〕,蘭蔥者,即小蒜也。雜阿含經雲:非小蒜,木蔥。是也。木蔥即韭也。
〔五、興渠〕,興渠者,葉如蔓菁,根如蘿蔔,生熟皆臭如蒜。出於闐國,華夏不產,故不翻也。
(《三藏法數》明·壹如等 撰)
附註:何謂五辛?
辛(梵語parivyaya), *** 語spod(藥味之義),指五種有辛味之蔬菜。又作五葷。與酒、肉同為佛弟子所禁食之物,據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所載,此五種之辛,熟食者發淫,生啖者增恙,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然諸餓鬼等則舐其唇吻,常與鬼住而福德日消;大力魔王現作佛身為其說法,毀犯禁戒,贊淫怒癡,令人命終為魔眷屬,永墮無間地獄,故求菩提者當斷世間之五種辛菜。
關於五辛有諸多異說,然可約略歸為如下二說:壹、指大蒜、革蔥、慈蔥、蘭蔥、興渠等五種,此為梵網經所舉。二指蒜、蔥、興渠、韭、蔑等五種,為菩薩戒義疏卷下所舉。(如本法師著《佛學問答》)
問:韭蒜蔥皆是植物,世俗說它是葷不是素,其說如何?(吳妙榮)
答:植物有惡臭者,名之曰葷,若是動物,則名曰腥,請看葷字屬於草部,腥字屬於肉部,當能會其字義矣。(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類編》)
問:五葷菜之菖壹種,本省有嗎?稱何名?(何永丁)
答:本省有,俗名獨頭蒜,科名薤。(出處同上)
問:有人說持戒時不可吃蒜蔥韭菜,是實否?為何戒食?(施萬進)
答:蔥韭薤蒜興蕖,為葷性植物,氣味惡臭。食之昏人神智,且有生淫增恚之害,故持戒者遠之。(出處同上)
道家出家什麽意思
其實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之分。道教兩大派全真派是壹定要出家的,正壹派可以不出家在家修行。出家就是指離開親人、家庭、事業這樣的世俗世界,到宮觀裏去修行。要求持戒不食葷腥不得但是道教出家還是要講孝道的,定期看望父母。
只知道佛教是素食,道教也忌口嗎?
全真是什麽葷都不沾 但就算正壹火居也壹定不吃 牛 烏魚 膽雁 狗 壹般不吃蛇和龜 相傳是真武大帝 在科儀前的 3 5 7天也不吃葷 這看科儀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