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五乘教法,解脫的情況大致可以分為:
1、人天善法:能暫時解脫於貧窮、困頓、病苦等,暫時獲得人天安樂(資財富饒、眷屬美滿、健康長壽、五欲自恣、禪定喜悅等);但仍不能免於生老病死、輪回之苦,仍然不免“天人五衰”等苦。
用修福滿足欲望的方式,暫時解脫於苦。
2、二乘解脫道:可以究竟苦邊,免去輪回之苦,入無余涅盤,解脫於三界;但這樣的離苦,其實只是灰身泯智(三界自我消失,不再有三界我),只是無苦、卻沒有樂,也不能利樂眾生。
方便稱其為解脫。
3、佛菩薩乘:究竟成佛!修得的是解脫色,常樂我凈,能恒現於三界而利樂無量無數眾生。
究竟解脫!
佛法的修行目標和法門 ,主要分為五乘教法,概要如下:
1、人、天善法(主修 五戒十善),即道教、基督教、儒教等弘揚人天善法的宗教 ;
2、小乘(二乘)解脫道:目標是斷無明和煩惱(僅僅是斷見惑、思惑的現行;不涉及無始無明和塵沙惑),實證五蘊假我空相,不再認取意識心為真實自我(能取所取空),實證人無我,破我執等,主要為自己個人離苦、解脫三界。
(極果是:阿羅漢、辟支佛。
但這樣的修得的離苦,其實只是灰身泯智,只是無苦、卻沒有樂,也不能利樂眾生。
3、大乘佛菩薩道:目標是為了利樂眾生,而上求佛道,破除無明和斷煩惱(不僅僅是斷見惑、思惑的現行,也在後來的修道中次第斷除其隨眠的種子);實證五蘊假我空相、不再認取意識心為真實自我(能取所取空),破我執等,卻留惑潤生、不入無余涅盤;並進壹步實證實相心第8識心體、破除無始無明,並依此而次第進壹步斷除塵沙惑所知障上煩惱,轉舍第八識阿賴耶識名為異熟識、無垢識,實證大般涅盤、壹切種智,成就四智圓明、法報化三身,常樂我凈,並恒以實證的光明智慧來利樂眾生,乃至成佛後亦利樂眾生無有窮盡,所以燈燈輾轉相傳,而利樂無量無數眾生。
解脫者的心境 證得諸法實相的境地,本不可形容,如從方便說,可用三事來表達:
(壹)光明:明明白白的體驗,沒有壹絲的恍惚與暗昧。不但是自覺自證,心光煥發,而且有渾融於大光明的直覺;
(二)空靈:那是直覺得於壹切無所礙,沒有壹毫可粘滯的。如手摸虛空,如蓮華的不著塵垢;
(三)喜樂:通身放下煩惱的重擔,獲得從來未有的輕安、法樂。這不是壹般的喜樂,是離喜離樂,於平等舍中湧出的妙樂。
解脫者的心境與常人不同
壹、不憂不悔:聖者是沒有憂慮的“心安理得”。
二。不疑不惑:證解脫的,由於真性的真知灼見,從內心流露出絕對的自信,無疑無惑,不再為他人的舌頭所轉。
三、不忘不失:於所悟的不會忘失,如不會忘記自己壹樣。在任何情 況下,都能直捷而明確地現前。
戒定慧三學是佛教解脫的基本方法
解脫的原則是性空,解脫的目的是無我。佛教把實踐解脫道的方法稱為“修持”,進入不受生死束縛的解脫境界,所以稱為“三無漏學”。漏是煩惱生死,是解脫大船的漏水之洞。
(壹)修戒
戒的定義是不當作的不能作,應當作的不能不作。
1.身業類有三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2.口業類有四種:不兩舌挑撥、不惡言謾罵、不淫詞艷語、不散亂雜話;
3.意業類有三種: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
深信因果的人,才能把戒持得清凈,才能把心擺得平穩。
(二)修定
定,也就是禪定,如果說戒是為善去惡,定便是心的收攝,所以禪定的名稱叫作禪那。修定的人最好先由靜坐人手。靜坐時必須註意以下事項:
第壹,要有寂靜的環境;其次,要有平靜的心境;
第二,要有壹個平穩的坐姿。不論單腿盤坐、雙腿盤坐,或交叉盤坐都可以,目的只在平衡身體重心,保持不倒的坐姿。要是老人,腿腳不便,也可不盤而兩腿垂地。
第三,兩眼的視線,最好要集中在座前的二三尺處之壹點,不註意它,也不放棄它,否則,不入昏沈便會散心。眼睛如覺不適,也可暫時閉上後再微啟。
如果有些人不習慣靜坐,心太散、意太亂,靜不下來,那就另修禮拜、讀誦、懺悔、持名念佛等的法門,這是依賴佛菩薩的他力,提攜接引我們本具的自力。
(三)修慧
慧,是睿智的意思。修持佛法的目的,是在求得解脫,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智慧,還是不得解脫。戒的作用,像是治病的藥;定的作用,像是調補的藥;慧的作用,像是指導生活的知識。治了疾病,強了身體,還得要有超人的理智,才能做出偉大的事業。
通常把慧的來源分為四類:聞慧、思慧、修慧、證慧。從聽法(包括閱讀)而得到的智慧,稱為聞慧;加以自心的思惟而後,所得的心得,稱為思慧;再將自己的心得,從事於實際的踐履,從實踐中所得的心得,稱為修慧;若能親自體驗到了這種心得的本來面目,便是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