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開始後,玩家迅速熟悉劇情,在這個過程中,還能獲得滿足感、成就感等社交快感。
通過角色扮演引發“自我認同效應”,從而實現人格成長。
腳本殺人和所有我們熟悉的“殺人”遊戲壹樣,充滿了謊言和套路。如果妳想贏,妳必須能編壹套像樣的謊言。在多人互動的情況下,自己吹牛撒謊是沒用的。妳也應該能夠真實而成功地撒謊。那為什麽有了“謊言”的元素,殺人遊戲變得如此吸引人呢?這是因為“謊言”是人性的底層元素,具有進化意義。
圖蟲創意
早在人類生存資源極其有限的古代,自然環境和群體社會環境就極其殘酷。怎麽才能活下來?當然,妳得用撒謊這個技巧!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靈長類動物學家理查德·伯恩(Richard Byrne)曾經發現,有些猴子和猩猩完全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欺騙對方。比如,為了避免激怒最強大的領導,雄性猩猩會偷偷和雌性猩猩交配;有些猴子會假裝對食物不感興趣,以此來誤導其他猴子,從而出其不意地偷吃食物。
猴子和人壹樣互相欺騙。不僅大人,小孩也是好騙子。獲得“菠蘿科學獎”心理學獎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所對1200名2-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進行了研究,發現2%的兩歲兒童學會了撒謊,50%的三歲兒童不誠實,四歲兒童作弊的比例高達近90%。年齡越大,說謊的比例越高。到了12歲,幾乎每個孩子都會說謊,甚至得出“說謊早的孩子更聰明”的結論。
圖蟲創意
由此可見,劇本殺等互動遊戲之所以極受歡迎,是因為它們能充分釋放人類的“說謊”本能,觸及人性的底層動機,讓玩家在安全的環境中享受“說謊”的樂趣。
02
社交神器遭遇“有趣群體”
劇本殺也天然具有社交屬性。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劇本殺”可以讓陌生人很快熟悉起來。在社會學領域,有壹個概念叫做“興趣群”,顧名思義,是指因為相同的興趣愛好而聚集在壹起的人。劇本殺提供了壹個虛擬的人際場。壹旦進入這個遊戲,不管妳是什麽身份,都意味著妳要經歷壹個同時空的故事。即使是“拼車”的陌生人,也會很快被群體氛圍所取代,這對增進關系的深度很有幫助。
圖蟲創意
此外,劇本殺人遊戲可以制造兩種獨特的親密情感——快樂的尷尬和Vicariouspride。開心和尷尬是通過互相調侃和開玩笑來加強彼此之間的積極感情。其實說白了就是大家互相損或者善意黑別人。我們說,“愛之深,自然黑”。如果我們壹直對彼此彬彬有禮,會讓人覺得很不壹樣。只有我們有壹定的友誼才會發生。在劇本殺的復盤階段,大家難免會互相吐槽,但這些話不會影響大家的感情。
間接自豪是通過指導和幫助他人,使他人獲得成功,從而增強自己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在劇本殺中,資深玩家喜歡“傳幫帶”,往往會指導經驗比自己少的夥伴,幫助他們快速熟悉遊戲技巧,並從這個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圖蟲創意
03
在假戲中利用“擺姿勢效應”
劇本殺的魅力還體現在讓玩家扮演特定的角色,給他們新鮮的生活體驗。玩家參與遊戲後,通過獲得不同的角色,在劇本中扮演富翁、偵探、英雄等角色,而這些體驗在現實中很難獲得。劇本殺讓玩家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機會嘗試的生活體驗。
更有趣的是,劇本殺還可以依靠角色扮演來喚起“自我認同效應”,讓玩家在心理層面學習角色的優點,獲得人格成長。顧名思義,偽裝效應是指人們會逐漸獲得所扮演角色的人格特質,就像壹句英語諺語“行為如是,所以妳是”。表演戲劇的方法,可以通過不斷的心理練習,讓玩家不斷地進入壹個角色。久而久之,玩家會發現自己不會玩,所以會得到這個角色的壹些好的品質。
圖蟲創意
研究表明,“自我認同效應”可以有效地提高人們的自我效能感。有壹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就是讓兩組很有數學天賦的孩子讀20世紀偉大數學家哥德爾的傳記。壹組孩子讀壹本有變化的傳記。他們看到哥德爾的生日和他們自己的生日是同壹天,這群孩子最終取得了明顯更好的成績。因為他們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和哥德爾有秘密的聯系,甚至認為自己可能是壹個小哥德爾。這種強烈的心理暗示是自我標榜的效果在起作用。
可見,作為壹個被劇本殺死的玩家,在選擇角色的時候,不妨用壹個“小心機”。或許在身臨其境地扮演所選角色的過程中,妳的性格真的能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就像廣為流傳的金句所揭示的——“裝下去直到妳成功”,或許成功的起點就是壹次精心的偽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