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在3600米高原上做飯,是壹種怎樣的體驗?

在3600米高原上做飯,是壹種怎樣的體驗?

01

想在高原上做出壹頓像模像樣的飯菜來,必不可少的家夥就是:高壓鍋。

高壓鍋,是從小就認識的,算是我家的老古董了——在我家十幾年了,統***也就用過十幾次。那便是壹年壹度的端午節,母親總是莊重地端出它來,洗了又洗,刷了又刷,只為煮壹鍋燒肉粽。

雖然熟悉,可我總是敬而遠之。那“嗤嗤”冒著氣的聲音總令我無端害怕,仿佛這個小小的鍋裏蘊含著無限的能量,壹不小心就會造成巨大的傷害。突然就想到了“家毀人亡”這樣恐怖的詞來。

可是,在高原,我卻不得不走近它,了解它,進而使用它。當然投機取巧過,能不用就不用嘛。然而,下場是——面條半生不熟,餃子把皮煮爛了陷還沒熟。最後,即使只是煮壹小碗面,也不得不堂而皇之地用起它來。

02

能不用高壓鍋的,便是早上。

清晨,可以泡杯蜂蜜水吃點面包。蜂蜜,是從尼泊爾背回來的。當時在奇特旺國家森林,看見河畔有兩個黝黑的當地人擺著小攤子在賣,我毫不猶豫就買了兩瓶帶回來。

我深信,這才是野生的蜜。每天清晨,壹杯蜂蜜水,仿若聞見了尼泊爾森林的氣息。

或者煮杯MASALA TEA 。有點類似西藏的甜茶,卻又比甜茶來得醇厚。壹只尼泊爾的敞口鋁鍋,放上鮮奶、紅茶、姜條、丁香和肉桂等香料壹起熬煮。不到半個小時,醇香的味道飄逸而來。是有點小資了。

當然最省事的就是吃糌粑。糌粑是藏族人的主食,他們通常在糌粑裏加上酥油,然後用手捏成團,就著牦牛肉壹起吃。我吃糌粑,卻不是這樣。我像吃芝麻糊壹樣,糌粑粉裏加上幾勺紅糖,用開水沖開攪拌。壹攪拌,糌粑粉那股子濃郁的香味便源源不斷地飄散開來。真是難得的美食呀。

有時,高壓鍋還是要派上用場的。比如,熬粥。早上壹碗玉米粥或是小米南瓜粥抑或是地瓜白米粥,都足以暖胃暖心。

清閑壹點,就熬上壹碗養生黑米粥——核桃、紅棗、銀耳、枸杞子、花生米加上黑米,小火慢熬,慢慢就熬出壹碗營養的粥來了。

開始不識高壓鍋的秉性,要麽把粥熬得稀巴爛,要麽熬得半生不熟。而現在,每次壹開鍋,粥都是熬得剛剛好。這便是,我和高壓鍋長久以來培養出來的默契。

03

現在我在高原上最拿手的還是下面條。大多數時候都是壹個人在家裏吃飯,做個米飯炒兩個菜煮個湯總是吃不完,所以最省事的便是下面條了。

開始圖省事總是煮個西紅柿雞蛋面,發覺沒吃幾頓就膩了。換口味,便做了香菇清湯面。湯面不愛吃了,就折騰著做油潑面。像是無師自通壹樣,口味竟然做得比面館還好吃,壹連吃了壹個禮拜。

最喜歡的,當屬漿水面。這是甘肅人的故鄉記憶,由於朋友是天水的,她的好友便給她寄了壹箱子漿水到西藏。每次想念家鄉味了,就煮個漿水,下個土豆面,炒個韭菜雞蛋。

真是絕配呀,每次我都吃得不亦樂乎,至今依舊上癮著。好在我已學會精髓,即使朋友已出國旅行,我也還能偶爾飽飽漿水面的口福。

要是有閑情逸致了,就用面粉自己發面,然後做個揪面片。自己發的面,自己揪的面片,那嚼勁可不是壹般的好。這手藝也忘了是在北方還是西藏學的,總之還未學到家,暫且不提罷。

04

最讓我頭疼的,便是這不可控的油溫。

油下了鍋,是毫無動靜的。在內地,油鍋熱了可見輕煙。在這裏,無論火大火小,時間長或短,油鍋總是壹副靜水深流波瀾不驚的模樣——似乎太任性,想熱就熱,不想熱就不熱。

這樣的時候,只能靠運氣了。當然,運氣往往很差——排骨剛壹下油鍋,便成黑暗料理了;薯條在鍋裏炸著,壹晃眼又焦又糊;藕合明明炸得金燦燦的,壹轉身的功夫就焦黃了。簡直哭笑不得呀。

這油鍋,還容易著火。每次煮漿水面,我最怕的就是倒漿水。壹倒,火苗上竄,我趕緊躲到十萬八千裏之外。真有點酒店大廚師掌勺的趕腳,可惜我壹點廚房風骨都沒有。

中國人做飯,講究火候。在高原,我卻把握不住這火候。越挫敗,便想去琢磨。如今,我和這壹鍋油似乎有了心靈感應,炸薯條炸地瓜炸丸子炸酥肉炸米團子,那可都是外焦裏嫩呢。真的,當妳對壹樣東西感興趣的時候,妳會發現,妳能感知到很多奇妙的感應。

05

高原吶,地大物博。何況這獨特的地理環境,多多少少總會有些奇珍異寶的。比如,冬蟲夏草啊。比如,野生松茸啊。比如,手掌參啊。

這些都是燉湯的滋補品,因此時不時要買點牛肉羊肉豬肉來燉。不為吃肉,只為喝那滋補湯。朋友出國前,專門煮了十全滋補老鴨湯補身體。離開藏地哪還有這補湯喝呀,她說。

西藏的飲食,除了典型的藏餐,便是川菜的天下了。又麻又辣又香的西南菜,真是走遍天下無敵手,壹吃就上癮。我也不例外。

壹個人不能下館子吃火鍋串串,我就在家自己鼓搗,還整得像模像樣。連水煮肉片這麽有難度的菜品,我也得心應手了。對,最自豪的當屬我做的蘸水,可比街口那家蹄花王的蘸水美味多了。

曾經,明明是引以為傲的廚藝,卻在高原認了輸——只能訕訕安慰自己是發揮失常。

如今,我已深諳高原做飯之道,壹飯壹粥壹菜壹羹,自然都不在話下了。

原文作者:MAX戶外體驗師——楂阿De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