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橋的故事與傳說

橋的故事與傳說

千乘橋的傳說

如今,當人們途經屏南棠口村,遠遠便可望見壹座氣勢宏偉、古樸凝重的木橋宛如長虹臥波,威然雄跨於棠溪與白溪的匯水口.可誰能想到,此前這座厝橋卻三建三毀於洪水的肆虐,傳說厝橋建而毀,毀而建是因兩河伯爭長所致,其間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魚腹,多少人繞道懸崖艱難往返,望河興嘆.棠口地居屏南中心,此橋為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實不能壹日無橋.人們冥思苦想,有何法能使厝橋永固?清朝周大權,樂善好施,為建橋壹事寢食不安.壹天夜裏,周大權夢見壹只金雞下凡,站立於河面,那伸展的雙翅正好搭在兩岸,朦朧中又見壹菩薩站於雞背上,把水引向兩邊.壹覺醒來,已見晨曦,周大權思之夢境,頓有所悟,認為這是神仙指點,當即挺身為首募捐再造厝橋,聘請各方能工巧匠,憑夢中記憶,整座橋按公雞形象設計,把正中石墩砌成三角雞頭形,橋面左右為兩翼,象征著公雞振翅,昂首報嘵。建橋伊始人們踴躍投工獻料,可謂壹呼百應,八方支援,僅壹個秋冬就建成。橋長70米,寬6米,正橋用260根杉木構架,不用寸釘片鐵,只憑椽靠椽、桁嵌桁,相交相接,互依互靠。橋底拱而橋面平.橋面兩旁整齊勻稱,豎立著百根欄柱,橋頂瓦檐鱗蓋鬥角鉤心,造形酷似古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建築,確系匠心獨運,巧奪天工。傳說厝橋落成之日,周大權等首事為感念菩薩托夢昭示特備福禮,供謝天。.午夜時分,伺俸香火的周大權等隱隱聽到溪水喧嘩似雞翅拍水之聲,雞角石發出哄亮清晰的公雞啼叫聲,壹時全村公雞齊鳴,千百名男女老少“聞雞起舞”,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紛紛湧至橋邊.眾百姓跪拜橋頭,燒香念經,向天祝禱保佑厝橋千秋永固。事後,周大權根據夢見的菩薩形象,塑身於橋的正中,面向潮頭,即現時人們尊稱的王顯靈帝菩薩公,供奉香火,千秋紀念。周大權撰橋誌勒碑豎立橋頭,並載人縣誌。為圖吉利,人們便將厝橋改稱為千乘橋。

軋殺橋的傳說

盛澤鎮北約二裏路的地方,有座青石壘砌,寬不到三步的聚福橋。清鹹豐年間(1860年)四月十三日,忠王李秀成率太平軍攻克蘇州城。四月廿五日占領吳江縣

城。為了打開蘇州與秀州(今嘉興市)間的通道,太平軍先譴隊乘勝南進,勢如破

竹。壹日,盛澤鎮內傳聞太平軍已過平望,全鎮清兵與財主膽戰心驚,奪路潰逃。

到了聚福橋,人多橋窄,擁擠不堪,頓時把橋堵塞了。正在這時,恰有出殯的高喊

:“材來哉!材來哉!”意思是棺材擡過來了,請大家讓道。爭相逃跑的清兵與財

主慌亂中不加辨,聽身後“材來哉”的呼聲不絕,誤以為太平軍材來哉(都來了),過橋去。驚恐萬狀,拼命紮(擠的意思)。

頓時,亂作壹團,互相踐踏,或被踏死,或落水淹死,不知其數。從此,聚福橋改名軋殺橋。

趙州橋的傳說

古時候的趙州,就是現在河北的趙縣。趙州有兩座石橋,壹座在城南,壹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橋,看去象長虹架龍,在河上,壯麗雄偉。民間傳說,這座大石橋是魯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橋,看去象浮遊在水面上的壹條小白活靈活現,傳說這座小石橋是魯班的妹妹魯姜修的。這兩座橋修得可好啦!舞臺上演《小放牛》,還有這樣的唱詞:“趙州石橋魯班爺爺修,玉石的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壹道溝。”這裏就唱到了魯班修趙州橋的傳說。

相傳,魯班和他的妹妹周遊天下,走到趙州,壹條白茫茫的洨河攔住了去路。河邊上推車的,擔擔的,賣蔥的,賣蒜的,騎馬趕考的,拉驢趕會的,鬧鬧攘攘,爭著過河進城。河裏只有兩只小船擺來擺去,半天也過不了幾個人。魯班看了,就問:“妳們怎麽不在河上修座橋呢?”人們都說:“敢修呀,打著燈籠,也找不著這樣的能工巧匠!”魯班聽了心裏壹動,和妹這河又寬、水又深、浪又急,誰妹魯姜商量好,要為來往的行人修兩座橋。

魯班對妹妹說:“咱先修大石橋後修小石橋吧!”

魯姜說:“行!”

魯班說;“修橋是苦差事,妳可別怕吃苦啊!”

魯姜說:“不怕!”

魯班說:“不怕就好。妳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煩了。” 這壹句話把魯姜惹得不高興了。她不服氣地說:“妳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個兒,咱倆分開修,妳修大的,我修小的,和妳賽壹賽,看誰修得快,修得好。”

魯班說:“好,賽吧!啥時動工,啥時修完?”

魯姜說:“天黑出星星動工,雞叫天明收工。”壹言為定,兄妹分頭準備。

魯班不慌不忙溜溜達達往西向山裏走去了。魯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動手。她壹邊修壹邊想:甭忙,非把妳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沒過,就把小石橋修好了。隨後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麽樣子了。來到城南壹看,河上連個橋影兒也沒有。魯班也不在河邊。她心想哥哥這回輸定了。可扭頭壹看,西邊太行山上,壹個人趕著壹群綿羊,蹦蹦竄竄地往山下來了。等走近了壹看,原來趕羊的是她哥。哪是趕的羊群呀,分明趕來的是壹塊塊象雪花壹樣白、象玉石壹樣光潤的石頭,這些石頭來到河邊,壹眨眼的功夫就變成了加工好的各種石料。有正方形的橋基石,長方形的橋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還有漂亮的欄板。美麗的望柱,凡橋上用的,應有盡有。魯姜壹看心裏壹驚,這麽好的石頭造起橋來該有多結實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個不行,需要趕緊想法補救。重修來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蓋過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動起手來,在欄桿上刻了盤古開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織女、丹鳳朝陽。什麽珍禽異獸、奇花異草,都刻得象真的壹樣。刻得鳥兒展翅能飛,刻得花兒香味撲鼻。她自己瞅著這精美的雕刻滿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魯班。乍壹看呀,不驚叫了壹聲。天上的長虹,怎麽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細壹瞅,原來哥哥把橋造好了,只差安好橋頭上最後的壹根望柱。她伯哥哥打賭贏了,就跟哥哥開了個玩笑。她閃身蹲在柳棵子後面,捏住嗓子伸著脖,“咕咕哏——”趕忙把最後壹根學了壹聲雞叫。這她這壹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裏的雞也都叫了起來。魯班聽見雞叫,望柱往橋上壹安,橋也算修成了。

兩座橋,壹大壹小,都很精美。魯班的大石橋,氣勢雄偉,堅固耐用;魯姜修的小石橋,精巧玲瑰,秀麗喜人。趙州壹夜修起了兩座橋,第二天就轟動了附近的州衙府縣。人人看了,人人贊美。能工巧匠來這裏學手藝,巧手姑娘來這裏描花樣。每天來參觀的人,象流水壹樣。這件奇事很快就傳到了蓬菜仙島仙人張果老的耳朵裏。這張果老不信,他想魯班哪有這麽大的本領!使邀了柴王爺壹塊要去看個究竟。張果老騎著壹頭小黑毛驢,柴王爺推著壹個獨輪小推車,兩人來到趙州大石橋,恰巧遇見魯班正在橋頭上站著,望著過往的行人笑哩!張果老問魯班:的獨輪小推“這橋是妳修的嗎?”魯班說:“是呀,有什麽不好嗎?”張果老指了指小黑驢和柴王爺車說:妳們這小驢“我們過橋,它經得住嗎?”魯班膘了他倆壹眼,說:“大騾於大馬,金車銀輦都過得去,破車還過不去嗎?的褡褳裏,”張果老壹聽,覺得他口氣太大了,便施用法術聚來了太陽和月亮,放在驢背上左邊裝上太陽,右邊裝上月亮。柴王爺也施用法術,聚來五嶽名山,裝在了車上。兩人微微壹笑,推車趕驢上橋。剛壹上橋,眼瞅著大橋壹忽悠。魯班急忙跳到橋下,舉起右手托住了橋身,保住了大橋。

兩人過去了,張果老回頭瞅了瞅大橋對柴王爺說:柴王爺連連“不怪人稱贊,魯班修的這橋真是天下無雙。班瞅著他倆的背影,心裏”點頭稱是,並對著才回到橋頭上來的魯班,伸出了大拇指,魯說:人不簡單“這倆啦!”

現在,趙州石橋橋面上,還留著張果老騎驢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車軋的壹道溝。到趙州石橋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橋下面原來還留有魯班爺托橋的壹只大手印,現在看不清了。

當然,現在大家都知道趙州橋是李春修的,這只是個傳說而已啦。

風雨橋的傳說

進入侗鄉,常常可以看到壹座座很別致的風雨橋。說起風雨橋,可有壹段神話傳說。

古時候,還沒有開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壹個小山寨,只有十幾戶人家。有個小山寨裏有個後生,名叫布卡,娶了個妻子,名叫培冠。夫妻兩人十分恩愛,幾乎形影不離。兩人幹活回來,壹個挑柴,壹個擔草,壹個扛鋤,壹個牽牛,總是前後相隨。這培冠長得十分美麗,夫妻兩人過橋時,河裏的魚兒也羨慕地躍出水面來看他們。

有壹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漲。布卡夫婦急著去西山幹活,也顧不了許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橋走去。正當他們走到橋中心,忽然刮來壹陣大風,刮得布卡睜不開眼睛,培冠“哎呀”壹聲跌落河中。布卡睜眼壹看,妻子不見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壹頭跳進水裏,潛到河裏。可是,來回找了幾圈都沒有找到。鄉親們知道了,也紛紛趕來幫助他尋找,找了很長時間,還是找不到培冠。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原來河灣深處有壹個螃蟹精,把培冠卷進河底的巖洞裏去了。壹下子,螃蟹精變成壹個漂亮的後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還打了他壹巴掌。他馬上露出兇相威脅培冠。培冠大哭大罵,哭罵的聲音從河底傳到上遊的壹條花龍耳朵裏。

這時風雨交加,浪濤滾滾,只見浪頭裏壹條花龍,昂首東張西望。龍頭向左望,浪頭就向左打,左邊山崩,龍頭向右看,浪頭往右沖,右邊岸裂。小木橋早已被浪濤卷走了。眾人膽戰心驚。可是龍頭來到布卡的沙灘邊,龍頭連點幾下浪濤就平靜了。隨後,花龍在水面上打了壹個圈,向河底沖去。頓時,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響聲不斷傳來,大漩渦壹個接壹個飛轉不停。接著,從水裏冒出壹股黑煙,升到半空變成壹團烏雲,那花龍緊追沖向半空,翻騰著身子,把黑雲壓下來,終於壓得它現出原形。原來是那只鼓樓頂那麽大的黑螃蟹。黑螃蟹慌慌張張逃跑,爬到懸崖三丈高。花龍下到水裏翻跟頭,龍尾壹擺,又把螃蟹橫掃下水來。這樣幾個回合,把螃蟹弄得精疲力盡,搖搖擺擺爬向竹林,想借竹子擋住花龍。可是花龍壹躍而起,張口噴水,噴得竹林壹片片倒下去,螃蟹又跌落河中。花龍緊緊追到水底後,浪濤翻滾著便順河而下,這時再也看不見黑螃蟹露面了。後來,在離河灣不遠,露出壹塊螃蟹形的黑石頭,就是花龍把螃蟹精鎮住的地方。這塊石頭,後人稱它為螃蟹石。

等到河面平靜之後,聽見對面河灘上有個女人的聲音在叫喚。布卡壹看,那正是自己的妻子。布卡叫了幾個人馬上遊水過去。上岸以後,培冠對布卡說:“多虧花龍搭救啊!”大家這才知道是花龍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龍。這時,花龍往上遊飛回去了,還不時向人們頻頻點頭。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整個侗鄉。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橋改建成空中長廊似的大木橋,還在大橋的四條中柱刻上花龍的圖案,祝願花龍常在。空中長廊式的大木橋建成以後,舉行了隆重的慶賀典禮,非常熱鬧。這時,天空中彩雲飄來,形如長龍,霞光萬道,眾人細看時,正是花龍回來看望大家。因此後人稱這種橋為回龍橋。有的地方也叫花橋,又因橋上能避風躲雨,所以又叫風雨橋。

酒仙橋的傳說

打開北京地圖,在東北角上妳可以找到壹個叫酒仙橋的地方。酒仙橋原來是壹個很小很偏僻的鄉村,但如今已是高樓林立,道路寬敞。這地方為什麼叫“酒仙橋”呢?

據民間傳說,很早以前,人們在這裏開了壹條河。有了河就得有橋,不知什麼時候,橋也建好了,可是沒人敢從橋上走過去。大家都在猶豫的時候,壹位花白胡子老人推著掛著四簍酒的獨輪車,直奔大橋而來。人們紛紛議論:“這老人的力氣可不小啊!四簍酒少說也得有二百多斤哪!”說話間,小車已到了橋中心,人群中不知誰撈!”喊了壹聲:“好力氣!”話音沒落,小車向右壹歪,右邊的兩簍酒“咚,咚”掉進了河裏。“糟糕!趕快大家正想過去幫忙,可那老人就像沒發生什麽事壹樣,飛快地推著車走了,轉眼不見了蹤影。有個細心人說:“壹邊壹百多斤重的小車,空了壹邊還能那樣平穩地推著走,真是個神人!”這時,壹股酒香從河中飄出來,“好酒!”“好香!”,有人提議:“咱們這座橋就叫‘酒仙橋’好不好?”“好!”“好!”於是,“酒仙橋”的名字就被叫開了。

有了酒仙橋,附近的百姓可高興啦,想喝酒就舀點河水,嘿!真是酒味,就是淡點,也能解饞了。

壹天,來了壹位黑胡子的老人,挑來壹簍酒,在河邊搭起棚子,賣起酒來。這以後,河裏的酒味壹天比壹天淡,而黑胡子老人的生意卻越作越紅火。人們開始懷疑這老頭了:他總是天壹亮就賣酒,到天黑才收攤。壹簍酒怎麼賣這麼長時間呢?

這天,大家推選壹個小夥子吃過晚飯就潛伏在小棚子附近的高梁地裏,觀察老頭地動靜。到了半夜,老頭手提酒簍、勺子走到河邊,四處張望壹下,就壹勺壹勺地舀了多半簍河水,又回到了棚子。小夥子摸清了底細,便悄悄溜回家,打算明天告訴鄉親們,找老頭算帳。

第二天,天壹亮,小夥子帶著鄉親們來到小棚子,壹看,除了黑胡子老頭,又多了兩個人,壹個就是把酒簍掉進河中的那個花白胡子的老人,還有壹個長著二尺多長雪白胡子的老人,他們正拆棚子、收拾東西。大家都楞了。小夥子問那位花白胡子老人:“妳不是神仙嗎?怎麽會在這兒?”老人笑笑,沒說話。那個長著雪白胡子的老人哈哈大笑起來,指著花白胡子老人說:“這個往水裏兌酒的,是我兒子。”又壹指黑胡子老頭,“這個往酒裏兌水的,是我孫子。哪有什麽神仙!”說完帶著兒子、孫子走了。從此,酒仙橋的河水,再也沒有酒味了。從此,酒仙橋壹帶賣酒的,誰也不敢往酒裏兌水,更不敢往水裏兌酒了,據說是怕當雪白胡子老人的兒子、孫子。

小腳橋

傳說傳說孟姜女從華亭縣(今上海松江縣)出發,萬裏尋夫,日夜兼程。有壹日,走至盛澤鎮東面十裏外的小神州。剛踏上無名小石橋,隨行奴仆心生邪念,淫笑著說:“小姐,萬相公築長城已逾三年,音訊全無,生死難蔔。此去行程萬裏,妳那三寸金蓮怎熬得這千辛萬苦,不如我們結為夫妻圖個快活。”孟姜女聽後又氣又羞,心生壹計,強裝笑臉,柔聲道:“無媒不成親,妳看如何是好?”奴仆以為孟姜女已應允,大喜過望,說:“小姐說怎麽辦,就怎麽辦!”孟姜女手指橋下盛開的荷花說:“水中荷花鮮艷嬌美,妳支采上兩朵,我們就花為媒吧。”奴仆不通水性,求告免了吧。孟姜女不答應,解下裹腳布。壹頭結在奴仆腰裏,壹頭捏在自家手裏,說:“妳放心下水吧,我給妳拉著。”奴仆順裹腳布蕩下去,離橋越來越遠。這時,孟姜女怒從胸中起,跺腳罵道 :“惡奴,妳自尋絕路,怨不得弱女!”說畢布帶松脫手,奴仆掙紮著慢慢沈入水底,壹命嗚呼。孟姜女在橋西面跺腳的地方留下小腳印壹個,前尖後圓,長約三寸。從此,小石橋以“小腳橋”為名流傳至今。

白渡橋的傳說

白渡橋這個地方,以前可沒有橋。擺渡要給錢,不能白渡的。唐朝時,大詩人白居易來到此處,見河寬船小,來往人多,不造座橋很不方便。他便到村中找當地莊主商量,因為他衣冠楚楚,相貌堂堂,老百姓壹見都彎身打躬,口稱“白老爺”。莊主壹打聽,知道來者是大詩人白居易,又是個京官,哪敢怠慢,便把他迎進家裏,問他來意。白居易將造橋想法提出來,莊主壹聽,就連聲叫起苦來,說他為了造橋,已經辛辛苦苦募捐了壹些錢,但只夠造橋墩子用,無錢頂橋梁。白居易聽罷,當下修書壹封,叫莊主找他的好友,和州刺史劉禹錫,要他資助壹些錢造橋,後來,橋造好了,人們為了不忘白居易這番情意,將此橋取名為“白渡橋”。

蒲塘橋

出溧水城南行25華裏,有壹條蒲塘河,河上列著兩座橋。北邊的新橋連接著寧高公路幹線,橋上車流日夜奔馳不息,與橋下永遠悠悠然的河水,立交成壹幅時代感鮮明的獨特畫面。

與新橋平行而立的,是壹座連拱石橋,橋身的石縫間長著青草,橋墩的石面上爬滿了青苔,還有那連拱的九孔,與水中的倒影組成了九個初升的圓月,如詩如畫。而高高拱起的橋身,如同拱起的脊梁,讓人感到它似乎負載著厚重的歷史,它就是著名的蒲塘橋。

關於蒲塘橋的修建,有眾多美麗傳說。說是在明弘治年間,當地有個書生名叫趙琪,其寡母在六十大壽時,希望兒子能在門前的蒲塘河上造壹座堅固的石橋,以造福桑梓,利涉萬民。兒子非常孝順,壹口就答應了。於是,趙琪籌錢置物,準備造橋。誰知工程尚未開工,趙琪卻因積勞成疾不幸身亡,這時造橋的重任便落到了趙家兩代寡婦的肩上。她們請來能工巧匠,花了近五年的時間,先後造了兩座五拱和七拱石橋,但都被洪水沖垮了。

工匠們沒了主意,但趙家婆媳二人決心繼續造橋。其精神感動了兩位世外高人,他們指點工匠說:石臼湖裏有九條蛟龍,每逢洪水大作時,它們都要遊向上遊嬉戲,橋只要造成九孔,那麽九龍戲水,各有其道,橋就不會被沖垮。工匠照此施工,壹切都很順利。

在橋邊住的壹個村民,又說另壹個傳說:在橋的四孔才進行完畢,趙家就錢盡糧絕,於是神仙讓壹只母豬化身下凡,帶著四只小豬崽,壹同變成橋墩,蒲塘橋便壹夜成型。

事實上,古蒲塘橋全長91.3米,凈寬5.7米,用地產石料砌成。橋有8個帶分水尖的橋墩,9個橋孔,中心孔最大,兩側各孔逐漸收小,橋身十分美觀。趙琪是於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開始,花了5年時間造成了蒲塘橋。為此耗盡家裏所有資產3000多兩銀子,而且主持了整個造橋工程。

古蒲塘橋修成距今已有480余年,抗日戰爭初期,部隊撤退時,用炸藥破壞該橋,卻只在橋面上留下壹個大凹坑。近年來,交通量急劇增加,特別是重型車輛經常行駛,超過了古蒲塘橋的承載能力,致使橋的側墻局部脫落;拱圈橫拉條石多處斷裂;部分拱圈及橋墩向外側傾斜,傾斜30厘米左右;橋面漏水嚴重,威脅該橋的安全。後來,政府對橋面進行了修補及防護,又在西側另建新橋,結束了它作為公路橋的使命。

現在,古蒲塘橋已經成為歷史遺跡,專門供人觀瞻。

愛女橋

在蜿蜒曲折的順陽河上,至今還留著壹座石拱橋的裂痕,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愛女橋遺址。

據說明朝嘉靖年間,富平縣出了個大官叫孫丕揚。孫丕揚雖在京城任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等要職,但她始終不忘根本,對家鄉十分關心。孫丕揚有個如花似玉,愛如掌上明珠的女兒。孫家在順陽河北流曲鎮,女兒卻嫁在河南岸。孫丕揚每次到河南看女兒,沿途總要和老百姓促膝談心,鼓勵老百姓努力耕織,不誤農時。孫丕揚雖為朝廷大官,但和壹位長者壹樣慈祥溫和,老百姓都很喜歡他,有什麽心裏話也都願意對他說。孫丕揚從中了解到老百姓的疾苦,幫助皇上制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政策。在孫丕揚在關懷下,順陽河兩岸的老百姓勤奮耕耘,努力桑麻,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老百姓的日子壹天比壹天好起來。

不料富平縣令卻是個不顧百姓死活,壹心只想著向上爬的壞家夥。壹天,縣令飯飽到順陽河遊轉。看到這兒的老百姓家家雞鴨有余,糧食滿倉,日子過得挺自在的,白眼珠子壹轉,心裏壹陣高興;升官的機會又來了。便急急忙忙回衙,妙筆生花,向朝廷呈報自己的政績。匯報者有心,聽者也有意。奢侈淫逸,揮金如土的明王朝統治者,壹向寅吃卯糧財政拮據,正為此發愁。看了富平縣令的奏折,龍顏大悅,立刻下令增加順陽河壹帶的稅賦。剛過了幾天好日子的老百姓,聞訊無不叫苦連天,咒罵貪官。眼看著老百姓的好日子又要被毀了,孫丕揚寢食不安,十分焦急。但天子口裏無戲言,聖旨已下,誰敢違抗。孫丕揚也壹時沒了主意。孫丕揚反復思忖:民乃載國之水,絕不可傷。於是他下定決心,幫助老百姓躲過這場災難。但想來想去,辦法只有壹個,就是豁出去這頂烏紗帽,向皇上奏明情況,說順陽河壹帶是旱地,不能再增加賦稅。皇上看第臣情真詞切,聲淚俱下,只好準奏。富平縣令壹看孫丕揚戳了他的美夢,心中十分害怕。又慌忙上奏皇上,說孫丕揚以水充旱,欺君妄上。雙方各持已見,誰是誰非,皇上壹時難以決斷。富平縣令自以為反映的是實情,必會取勝,請求皇上派人壹看,便知分曉。皇上準奏,親派重臣巡查匯報。孫丕揚聞奏,知道大事不好,嚇得出了壹身冷汗,心想,這家夥真狠毒。事情壹但敗露,自己丟官治罪事小,連累老百姓遭殃事大。孫丕揚急得心如貓抓,在順陽河岸日夜徘徊。富平縣令自以為穩操勝券,洋洋得意,在縣衙連日飲酒作樂,靜候佳音。面對滾滾西去的順陽河,孫丕揚壹邊捋著胡須,壹邊自言自語地說:“這順陽河如果能暫停壹時三刻,該多好啊。”不料話剛落點,順陽河水果然小了許多。孫丕揚壹看覺得又奇怪又高興,心想:肯定有神保佑。於是,孫丕揚壹連向順陽河拜了三拜,說:“恭請河神停流三刻,救過百姓,再淌如何?”三拜完畢,滔滔的順陽河水當即斷流幹涸。

欽差大臣巡查完畢,說孫丕揚上奏是實。正在為孫丕揚幸災樂禍的富平縣令,突然聞報欽差大人到,慌忙出門迎接,說:“大人壹路辛苦,請到縣衙歇息。待下官為大人安排酒宴,接風洗塵。”只見欽差大人陰沈著臉,理也不理,只冷冷地說了壹句:“縣令大人也辛苦嘛,不用了。”言畢拂袖而去。富平縣令有口難辯,因慌報下情,險些掉了腦袋,多虧孫丕揚出面保奏,才得幸免。妳壹定會問,順陽河為什麽會突然斷流?原來是順陽河龍君,看到孫丕揚壹心為百姓,心感其誠,暗中相助。

孫丕揚從河北到河南看女兒,擺渡常常要等好長時間,很不方便。為感激孫丕揚的恩德,這壹帶老百姓便集資,用墨玉石為孫丕揚和女兒修了壹座石橋。大家給它取名叫“愛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