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
當妳在路邊草地或自家庭院裏發現壹兩只從未見過的甲蟲時,妳肯定不會感到驚訝。但在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們看來,這或許不是件尋常小事。專家們把這種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為“生物入侵者”——它們不僅會破壞某個地區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且還可能給人類社會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
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並沒有受到太大的破壞。在自然條件下,壹顆蒲公英的種子可能隨風飄蕩幾千米後才會落地,如果各種條件適合,它會在那裏生根、發芽、成長;山間溪水中的魚蝦可能隨著水流遊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戶……凡此種種,都是在沒有人為幹預的條件下緩慢進行的,時間和空間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
如果壹種物種在新的生存環境中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以及天敵傷害等諸多因素制約,它很可能會無節制地繁殖。1988年,幾只原本生活在歐洲大陸的斑貝(壹種類似河蚌軟體動物)被壹艘貨物帶到北美大陸。當時,這些混雜在倉底貨物中的“偷渡者”並沒有引起當地人的註意,它們被隨便丟棄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這裏竟成了斑貝的“天堂”。由於沒有天敵的制約,斑貝的數量便急劇增加,五大湖內的疏水管道幾乎全被它們“占領”了。到目前為止,人們為了清理和更換管道已耗資數十億美元。來自亞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紅螞蟻是另外兩種困擾美國人的“入侵者”,前者瘋狂破壞芝加哥和紐約的樹木,後者則專門叮咬人畜,傳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的同時,也對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種以及物種多樣性構成極大威脅。二戰期間,棕樹蛇隨壹艘軍用貨船落戶關島,這種棲息在樹上的爬行動物專門捕食鳥類,偷襲鳥巢,吞食鳥蛋。從二戰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中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壹些生物學家在乘坐由關島飛往夏威夷島的飛機上曾先後6次看到棕樹蛇的身影。他們警告說,夏威夷島上沒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樹蛇繁殖的天敵,壹旦棕樹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戶,該島的鳥類將在劫難逃。許多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將“生物入侵者”的增多歸罪於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事實上許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達到“偷渡”的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鮮水果和蔬菜貿易為例,許多昆蟲和昆蟲的卵附著在這些貨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極大的害蟲,如地中海果蠅等。盡管各國海關動植物檢疫中心對這些害蟲嚴加防範,但由於進出口貨物數量極大,很難保證沒有漏網之“蟲”。此外,跨國寵物貿易也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近年來,由於引進五彩斑斕的觀賞魚而給某些地區帶來霍亂病源的消息時常見諸報端。壹些產自他鄉的寵物,如蛇、蜥蜴、山貓等,往往會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遺棄而逃出,為害壹方。
壹些生物學家指出,壹旦某種“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環境中站穩腳跟並大規模繁殖,其數量將很難控制。即使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面對那些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極強的動植物,人們仍將束手無策。
生物學和生態學界的壹些學者主張人類不應該過多地幹預生物物種的遷移過程,因為失衡是暫時的,壹個物種在新的環境中必然遵循物競天擇的法則。“生物入侵者”並不是都能夠生存下來,能夠生存下來的就是強者,即使生態系統中的強者也同樣受到該系統中各種因素的制約,不可能為所欲為,因此,自然界的平衡最終會得以實現。然而更多的學者則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自然調節的過程是非常漫長的,如果聽任“生物入侵者”自由發展,許多本土物種將難逃絕種厄運,自然界的物種多樣性將受到嚴重破壞。另外,“生物入侵者”給人類社會造成的經濟損失是驚人的。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面對這樣的天文數字,人們豈能無動於衷?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已開始認識到這壹問題的嚴重性,並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例如,美國眾議院已於1996年通過了壹項議案,要求各有關機構加強對有可能夾帶外來物種的交通工具的監控,為此,美國政府正在醞釀壹個跨部門的監控計劃。
十九世紀中期,壹位歐洲探險家來到了墨西哥叢林,第壹次見到了這種名叫“麥科尼亞”的植物。它屬於野牡丹科,通常有十幾米高,沒有花朵,但有寬大而厚實的葉片——向陽的壹面是綠色的,而背陰的壹面則呈鮮艷的紫紅色,非常特別和美麗。 探險家被“麥科尼亞”所吸引,采下了它的葉片和果實,把“麥科尼亞”和其它搜羅到的珍奇異物壹起,帶回了歐洲大陸。
1961年, 壹位歐洲人把壹包“麥科尼亞”的種子作為禮物,送給了夏威夷的壹家植物園。“麥科尼亞”的生長力十分旺盛,繁殖速度很快,沒過多久, “麥科尼亞”又被賣到苗圃,成為夏威夷島上很受歡迎的壹種觀賞植物。
但是當時沒有人發現,“麥科尼亞”是壹種破壞力很強的植物,它的到來將給這片土地帶來很大的改變。
專家指出,雖然植物的生長看起來平靜而與世無爭,但事實上,植物的世界裏和動物王國壹樣,充滿了妳爭我奪,弱肉強食的鬥爭。生存能力強的植物,往往會掠奪和破壞其它植物的生存資源。
麥科尼亞就是其中之壹。而另外壹種外來生物——來自日本的暗綠繡眼鳥,則無意中成為了麥科尼亞的“幫兇”。暗綠繡眼鳥非常喜歡吃麥科尼亞的果實,雖然這種植物的果實很小,每壹顆果實中有幾百粒種子。暗綠繡眼鳥吃了果實後就成了義務的播種員,它們在叢林裏自由飛翔,同時把未消化的種子播散到四面八方。
由於在夏威夷“麥科尼亞”沒有天敵,卻有適宜它生長的溫度、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陽光和水分,因而每棵植株都能恣意向四周充分伸展,吸收水分養料,占有空間。 在短短40多年的時間裏,夏威夷的大島上 “麥科尼亞”的覆蓋面積已經達到了壹萬英畝,約合四千公頃。 高大而挺拔的“麥科尼亞”株就象壹把把綠色的大傘,在它的陰影下,夏威夷當地較為矮小的土生植物因為得不到充足的陽光、水分和養料,從而漸漸枯萎、死亡。而當地原來正是依靠這些土生植物涵養了夏威夷島上珍貴的淡水,養活了以它們為食物的多種動物。 更可怕的是,矮小植物的生存的衰減,還導致森林的土壤日益松動,隨時面臨泥石流等隱患。面對麥科尼亞如此的頑強的生命力和難以抵抗的破壞力,生物學家把它比喻為“綠色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