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菜譜的菜系分類

菜譜的菜系分類

八大菜系指的是川菜、魯菜、浙菜、粵菜、徽菜、閩菜、蘇菜、湘菜,八大菜系中的四大菜系:山東菜、四川菜、江蘇菜、廣東菜。

中國是壹個餐飲文化大國,長期以來在某壹地區由於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文化傳統以及民族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形成有壹定親緣承襲關系、菜點風味相近,知名度較高,並為部分群眾喜愛的地方風味著名流派稱作菜系。其中,魯菜、川菜、蘇菜和粵菜、享稱為“八大菜系”,加上京菜和鄂菜,即為“十大菜系”。本網刊就著重介紹“中國八大菜系”作為壹種飲食文化如何發展和演變以及其特點,高超技法和著名代表菜。同時也略帶介紹壹下京菜和鄂菜。 八大菜系之首當推魯菜,亦為四大菜系之首

魯菜的形成和發展與由山東地區的文化歷史、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習俗尚好有關。山東是我國古文化發祥地之壹。地處黃河下遊,氣候溫和,膠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和黃海之間。境內山川縱橫,河湖交錯,沃野千裏,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發達。其糧食產量居全國第三位;蔬菜種類繁多,品質優良,是號稱“世界三大菜園”之壹。如膠州大白菜、章丘大蔥、金鄉大蒜、萊蕪生姜都蜚聲海內外。

水果產量居全國之首,僅蘋果就占全國總產量40%以上,特別是棲霞蘋果。豬、羊、禽、蛋等產量也是極為可觀。水產品產量也是全國第三,其中名貴海產品有魚翅、海參、大對蝦、加吉魚、比目魚、鮑魚、天鵝蛋、西施舌、扇貝、紅螺、紫菜等馳名中外。釀造業歷史悠久,品種多,質量優,諸如洛口食醋、濟南醬油、即墨老酒等,都是久負盛名的佳品。如此豐富的物產,為魯菜系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料資源。

魯菜歷史極其久遠。《尚書·禹貢》中載有“青州貢鹽”,說明至少在夏代,山東已經用鹽調味;遠在周朝的《詩經》中已有食用黃河的魴魚和鯉魚的記載,而今糖醋黃河鯉魚仍然是魯菜中的佼佼者,可見其源遠流長。魯菜系的雛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兩國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尤其傍山靠海的齊國,憑借魚鹽鐵之利,使齊桓公首成霸業。 選料認真——自古以來,廚師烹飪菜肴,對原料選擇非常講究,川菜亦然。它要求對原料進行嚴格選擇,做到量材使用,物盡其能,既要保證質量,又要註意節約。原料力求包括調料的選用。許多川菜對辣椒的選擇是很註重的,如麻辣、家常味型菜肴,必須用四川的郫縣豆瓣;制作魚香味型菜肴,必須用川味泡辣椒等。

刀工精細——刀工是川菜制作的壹個很重要的環節。它要求制作者認真細致,講究規格,根據菜肴烹調的需要,將原料切配成形,使之大小壹致、長短相等、粗細壹樣、厚薄均勻。這不僅能夠使菜肴便於調味,整齊美觀,而且能夠避成菜生熟不齊、老嫩不壹。如水煮牛肉和幹煸牛肉絲,它們的特點分別是細嫩和酥香化渣,如果所切肉絲肉片長短、粗細、厚薄不壹致,烹制時就會火候難辨、生熟難分。這樣,妳再有高超地技藝,也是做不出質高味美的好菜的。

合理搭配——川菜烹飪,要求對原料進行合理搭配,以突出其風味特色。川菜原料分獨用、配用,講究濃淡、葷素適當搭配。味濃者宜獨用,不搭配;淡者配淡、濃者配濃,或濃淡結合,但均不使奪味;葷素搭配得當,不能混淆。這就要求,除選好主要原料外,還要搞好輔料的搭配,做到菜肴滋味調和豐富多彩,原料配合主次分明,質地組全相輔相成,色調協調美觀鮮明,使菜肴不僅色香味俱佳,具有食用價值,而且富於營養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

精心烹調——川菜的烹調方法很多,火候運用極為講究。眾多的川味菜式,是用多種烹調方法烹制出來的。川菜烹調方法多達幾十種,常見的如炒、溜、炸、爆、蒸、燒、煨、煮、燜、煸、燉、淖、卷、煎、熗、燴、腌、鹵、熏、拌、糝、蒙、貼、釀等。每個菜肴采用何種方法進行烹制,必須依原料的性質和對不同菜式的工藝要求決定。在川菜烹飪帶***性的操作要求方面,必須把握好投料先後,火候輕重,用量多少,時間長短,動作快慢;要註意觀察和控制菜肴的色澤深淺,芡汁輕重,質量高低,數量多寡;掌握好成菜的口味濃淡,菜肴生熟、老嫩、幹濕、軟硬和酥脆程度,采取必要措施,確保烹飪質量上乘。

川菜烹制,在“炒”的方面有其獨到之處。它的很多菜式都采用“小炒”的方法,特點是時間短,火候急,汁水少,口味鮮嫩,合乎營養衛生要求。具體方法是,炒菜不過油,不換鍋,芡汁現炒現對,急火短炒,壹鍋成菜。菜肴烹飪看似簡單,實際上包含著高度的科學性、技術性和藝術性,顯示出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創造能力。總之,川菜是歷史悠久、地方風味極為濃厚的菜系。它品種豐富、味道多變、適應性強,享有“壹菜壹格,百菜百味”之美譽,以味多味美及其獨特的風格,贏得國內外人們的青睞,許多人發出“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贊嘆。我們要進壹步繼承和發揚我國飲食文化的優良傳統,讓川菜烹飪技藝這顆燦爛的明珠,放射出更加絢麗奪目的光彩! 豫菜作為中原烹飪文明的代表,曾長期位居中國烹飪文化的主流,仰韶的彩陶、殷商的大鼎、洛陽周代宮廷的食制、北宋汴京飲食市場的繁華與經典書寫了中原烹飪的文明,也是中國烹飪文化形成與發展的主要歷史過程。鄭州、安陽、洛陽、開封這些古都與歷史文化名城都是中國烹飪發展史中重要的裏程碑。

雖然在南宋以後成為中國烹飪的地方幫派,但因地處九州之中,也就壹直秉承著中國烹飪的基本傳統:中與和。“中”是指豫菜不東、不西、不南、不北,而居東西南北之中;不偏甜、不偏鹹、不偏辣、不偏酸,而於甜鹹酸辣之間求其中、求其平、求其淡。“和”是指溶東西南北為壹體,為壹統,溶甜鹹酸辣為壹鼎而求壹味,而求壹和。中與和為中原烹飪文化之本,為中華文明之本。從中國烹飪之聖商相伊尹(開封人)3600年前創五味調和之說至今,豫菜借中州之地利,得四季之天時,調和鼎鼐,包溶五味,以數十種技法炮制數千種菜肴,其品種技術南下北上影響遍及神州,美味膾炙人口。隨著河南經濟的發展到壹定階段,餐飲業越來越興旺,為豫菜重新復興提供了新的契機. 滬菜亦作本邦菜,以紅燒、生煸見長,口味較重,善濃油赤醬,頗有家常風味。長期被認為是江蘇菜系蘇南風味的壹種。

吸取了無錫、蘇州、寧波等地方菜的特點,兼及西菜、西點之法,使花色品種有了很大的發展。菜肴風味的基本特點:湯鹵醇厚,濃油赤醬,糖重色艷,鹹淡適口。選料註重活、生、寸、鮮;調味擅長鹹、甜、糟、酸。代表有紅燒蛔魚、糟缽頭、生煸草頭。

上海小吃是中國四大小吃之壹,有蒸、煮、炸、烙,品種很多,最為消費者喜愛的,莫過於是:湯包、百葉、油面精。這是人們最青睞的“三主件”。此外還有生煎饅頭、南翔小籠、三鮮小餛飩、海鮮餛飩、蟹殼黃等。 作為中國美食文化中的壹朵奇葩,有著數千年飲食文化的積澱。《後漢書》中的《豫章記》稱江西“嘉蔬精稻,擅味八方”。唐初,王勃赴滕王閣舉辦的盛宴,興奮之余贊江西“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明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曾記載江西名菜“粉蒸肉”。當今的贛菜,正是在繼承歷代“文人菜”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鄉土味極濃的“家鄉菜”。

贛菜由南昌、九江、贛南三大流派互相滲透交匯而成。贛菜雖然不在八大菜系之列,但獨具特色。贛菜選料廣泛、主料突出、註重刀工、制作精細,在烹飪中突出“原汁原味”。

在烹飪技法上,註重火候,以燒、燜、燉、蒸、炒為主。在原料選取上,崇尚綠色、生態、健康理念。江西生態環境很好,取自本土的原料都是綠色健康的,如鄱陽湖的藜蒿、井岡山的竹筍、軍山湖的大閘蟹、余幹的辣椒等。在味型上,以辣為主。與川菜的麻辣、湘菜的辛辣、鄂菜的酸辣不同,贛菜的辣是香辣、鮮辣,辣味適中,南北皆宜,具有廣泛的適應群體。 閩菜是以閩東、閩南、閩西、閩北、閩中、莆仙地方風味菜為主形成的菜系。以閩東和閩南風味為代表

閩東風味:以福州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閩東地區。

閩東菜有福州菜飄香四海,食文化千古流傳之稱。選料精細,刀工嚴謹;講究火候,註重調湯;喜用佐料,口味多變,顯示了四大鮮明特征:壹為刀工巧妙,寓趣於味,素有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比較有名的菜肴如炒螺片。二為湯菜眾多,變化無窮,素有壹湯十變之說,最有名的如佛跳墻。三為調味奇特,別是壹方。閩東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喜加糖醋,如比較有名的荔枝肉、醉排骨等菜,都是酸酸甜甜的。這種飲食習慣與烹調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有關。善用糖,用甜去腥膩;巧用醋,酸甜可口;味偏清淡,則可保持原汁原味,並且以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而享有盛名。五大代表菜:佛跳墻,雞湯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五碗代表:太極芋泥、鍋邊糊、肉丸、魚丸、扁肉燕。

閩南風味:以廈門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閩南、臺灣地區,和廣東菜系中的潮汕風味較近。

閩南菜具有清鮮爽淡的特色,講究佐料長於使用辣椒醬、沙菜醬、芥末醬等調料。閩南菜的代表有海鮮,藥膳和南普陀素菜。閩南藥膳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海鮮制作藥膳,利用本地特殊的自然條件、根據時令的變化烹制出色、香、味、形俱全的食補佳肴。南普陀素菜出自千年名剎——南普陀寺,它是典型的傳統寺廟素食,以米面、豆制品、蔬菜、蘑菇、木耳等為主料,出名的菜肴有40多種,每壹道菜要麽以色澤取名,如“彩花迎賓”,要麽以主料取名,如“雙菇爭艷”,要麽以形態取名,如“半月沈江”。閩南菜還包含了當地的風味小吃,無論是海鮮類的海蠣煎、魚丸、蔥花螺、湯血蛤等,還是肉食類的燒肉棕、酥鴿、牛腩、炸五香等,亦或是點心類的油蔥果、韭菜盒、薄餅、面線糊等都令人垂涎欲滴,想要大塊朵頤壹番。

閩西風味:又稱長汀風味。以龍巖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閩西地區。和廣東菜系的客家風味較近。

閩西位於粵、閩、贛三省交界處,以客家菜為主體,多以山區特有的奇味異品作原料,有濃厚山鄉、多湯、清淡、滋補的特點。代表菜有薯芋類的,如綿軟可口的芋子餃、芋子包、炸雪薯、煎薯餅、炸薯丸、芋子糕、釀芋子、蒸滿圓、炸滿圓等;野菜類的有:白頭翁餳、苧葉餳、苦齋湯、炒馬齒莧、鴨爪草、雞爪草、炒馬蘭草、香椿芽、野莧菜、炒木錦花等;瓜豆類的有:冬瓜煲、釀苦瓜、脆黃瓜、南瓜湯、南瓜餳、狗爪豆、羅漢豆、炒苦瓜、釀青椒等;飯食類的有:紅米飯、高梁粟、麥子餳、拳頭粟餳等。

閩北風味:以南平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閩北地區。

閩北特產豐富,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是個盛產美食的地方,豐富的山林資源,加上濕潤的亞熱帶氣候,為閩北盛產各種山珍提供了充足的條件。香菇、紅菇、竹筍、建蓮、薏米等地方特產以及野兔、野山羊、麂子、蛇等野味都是美食的上等原料。主要代表菜有八卦宴、文公菜、幔亭宴、蛇宴、茶宴、涮兔肉、熏鵝、鯉幹、龍風湯、食抓糍、冬筍炒底、菊花魚、雙錢蛋茹、茄汁雞肉、建甌板鴨、峽陽桂花糕等。

閩中風味:以三明、沙縣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閩中地區。

閩中菜以其風味獨特、做工精細、品種繁多和經濟實惠而著稱,小吃居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沙縣小吃。沙縣小吃***有162個品種,常年上市的有47多種,形成餛飩系列、豆腐系列、燒麥系列、芋頭系列、牛雜系列、其代表有燒麥、餛飩、夏茂芋餃、泥鰍粉幹、魚丸、真心豆腐丸、米凍皮與米凍糕。

莆仙風味:以莆田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莆仙地區。

莆仙菜以鄉野氣息為特色,主要代表有五花肉滑、炒泗粉、白切羊肉、燜豆腐、回力草燉豬腳、土筍凍、莆田(興化)米粉、莆田(江口)鹵面、莆田(西天尾)扁食、酸辣魷魚湯。 湖南菜簡稱湘菜,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逐步發展成為頗負盛名的地方菜系,湖南地處長江中遊南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質肥沃,物產豐富,素稱“魚米之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富饒的物產,湘菜在選料方面提供了物質條件。

湘菜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為基調的三種地方風味組成。湘江流域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其中以長沙,衡陽兩地為主,講究菜肴內涵的精當和外形的美觀,色、香、味、器、質和諧的統壹,因而成為湘菜的主流。洞庭湖區菜以常德、嶽陽兩地為主,擅長制作河鮮水禽;湘西地區菜則由湘西、湘北的民族風味菜組成,以烹制山珍野味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