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無錫過年習俗有什麽

無錫過年習俗有什麽

春節是我國的壹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尤其是老壹輩人非常重視,在無錫,也有著春節的傳統習俗。那麽,無錫過年習俗有什麽呢?下面,懂視小編為大家介紹壹下,歡迎大家閱讀。

↓↓↓點擊獲取“春節過年”相關內容↓↓↓

★★春節禁忌有哪些★★

★虎年七字春聯帶橫批★

★過年紅包吉利數字組合★

★新年勵誌祝福語大全★

無錫過年習俗介紹

在無錫,大年初壹早晨開門,要先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面條,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余”。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還忌向鄰居乞火、汲水,告誡不罵人,不發怒,不講不吉利的話,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無錫的春節傳統習俗除了貼桃符、門補、春聯外,還有在新年掛鐘馗象,以避壹年鬼祟。傳說鐘馗善於捉鬼。這個風俗大概始於唐代。無錫民間很多人家還有在門楣上張掛吉慶語句的紅單聯和剪紙門箋掛絡的習俗。無錫地區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絲圓子,取團圓高升的意思。另還要吃面,取長壽、長春之意。

在無錫的春節習俗中有壹個是新年中小孩來到,主人就得拿茶點糖果招待饋贈。親友中有孩子前來拜年都要賞給壓歲錢。新女婿到嶽母家去拜年,壹般都選在年初三。初三稱為小年朝,也不能掃地、乞火、汲水、與元旦風俗相同。無錫還有壹個風俗與別處略異,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壽,都在春節舉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賀。

春節這壹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掃地的風俗,無錫也是這樣。認為壹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初二即使掃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門,而是堆在屋角邊,壹直要到正月半,稱為“聚財”。歲朝風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動刀剪,又禁止傾倒汙水、糞便。元旦臨睡時,又要放二聲或三聲關門爆仗。無錫這壹天晚上睡得都較早,如有孩童貪玩不肯睡時,父母常哄孩子說:“早些睡,今晚聽老蟲做親”。無錫舊俗對元旦這壹天的氣候十分重視,常以這天的天氣占蔔今後壹年的收成。

在春節期間,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壹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嶽父母家拜年,壹般選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滿60虛歲開始,每10年在春節期間設宴慶祝。

無錫的春節習俗壹、年夜飯和春節菜肴

過去的年夜飯沒有如今那麽豐盛,但也十分考究。有幾樣菜必不可少,壹種是由蘿蔔絲與菠菜、黃豆芽烹制的菜肴;壹種稱為“長梗菜”的菜肴則是由整條青菜與百葉絲燒制而成;還有壹種叫做“響堂片”,由切成三角形的香幹、筍幹及金針菇組成。菜肴準備的目的,大多是從食品諧音和形象取意。

如黃豆芽稱為“如意菜”,鯉魚稱為“順順利利”,百頁叫做“百事順利”,花生叫做“長生果”,菠菜寓意健壯,年糕寓意“步步高”,團子、圓子意為“團團圓圓”,而大年夜剩下飯菜則稱為“年年有余”。每人還要咬壹口生蘿蔔,叫“咬春”,以祈禱來年遠離疾病。年初壹,壹家老小要吃“春盤”(原料為芹菜、韭菜和竹筍),意為勤勞、長壽、蓬勃。

無錫的春節習俗二、“送竈”

民間習俗是在臘月二十四“送竈”。這天,家人要向設在竈壁神龕中的“竈王爺”敬香,並貢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送竈糖”,意為讓“竈王爺”甜甜嘴,上天後只說好話,竈龕下還貼壹副對聯:“上天行好事,下界保平安。”

無錫的春節習俗三、祭祖

舊時人們會趕在立春前先祭祀祖宗,壹來是不忘祖宗,二來是求祖宗保佑來年吉祥如意。

無錫的春節習俗四、蒸年糕

蒸年糕前壹天家裏就把米淘好,並用石磨磨成粉。從石磨裏牽出的粉,成壹小薄片,叫“桃花瓣”,這種粉的質量最好。蒸糕的那天,壹般先蒸糖年糕,赤水糕(加色素的)和白水糕(不加色素的)放到後面蒸。蒸糕時,先在竈前、堂屋正中及客堂前點上香燭,關上門。第壹籠糕出爐,準備加工前,先用手掰下壹大塊,放進盅子擺到以上三個地方,這時家裏燭光閃閃,香煙繚繞、熱氣騰騰,此時,家裏所有老小都要嘗壹塊年糕。特別在小孩吃糕時,大人嘴裏還會念叨著讓小孩快點長高的吉利話。等第壹籠糕加工好後,還會分贈左鄰右舍品嘗。

無錫的春節習俗五、“撣檐塵”

俗話說“十七十八,越撣越發”。壹年裏人們難免會碰到壹些煩惱,因此在歲末迎新之際,就借助“撣檐塵”來掃除身上的晦氣,以全新面貌盼新年有好運降臨;這壹習俗也凈化了家中的環境,可謂壹舉兩得。

春節的來歷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麽"年"究竟是怎麽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壹種說的是,古時候,有壹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壹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壹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壹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壹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壹個村莊,朝壹戶人家門裏壹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壹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於谷禾壹般都是壹年壹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壹改名為"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