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這些菜肴往往包含壹些吉祥的含義。例如,在蘇州,餐桌上必須有青菜(稱為安樂菜)、豆芽(稱為如意菜)和芹菜(勤快)。湘南肯定有壹種鯉魚約1斤,叫“團年魚”,還有壹種豬肘子約3斤,叫“團年肘”。皖中南餐桌上有兩條魚,壹條完整的鯉魚(大部分地區放鱖魚),只能看不能吃,說明有壹年以上;另壹種是鰱魚,可以食用,象征著兒孫興旺。皖南山區祁門有更多有趣的菜肴。第壹道菜是“中和”,由豆腐、蘑菇、冬筍、蝦皮、鮮肉等制成,寓意“和諧生財”。在合肥的餐桌上有壹碗“雞爪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要吃壹個雞腿,叫“抓錢爪”,寓意來年發大財。安慶的頭家人飯前要吃壹碗面,這叫“錢本位”。南昌地區必須吃炒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和煮湯,這反過來意味著年年有上漲,年年有魚,五谷豐登,八寶成財,年年繁榮。如果紅燒魚是為鱖魚烹飪的,則意味著“財富綽綽有余”在浙江的壹些地方,必須有魚丸,這意味著“團圓”,還有青魚,這意味著“幹凈整潔,吃起來綽綽有余”。在紹興的除夕夜,有壹碗“凍肉”,表面有壹個白色的頭,這意味著“思念”。大多數蔬菜需要壹條“整條魚”,但這條魚不會動筷子。因為魚“魚”同意了,有些地方幹脆在菜上放壹條木雕魚,這真的成了壹種裝飾。此外,在長江以南的大多數地區,餐桌上必須有壹道素菜,它被稱為“八寶菜”,即“川菜”,由幹菜絲、胡蘿蔔絲、千張絲、芥菜絲、蘑菇絲、姜絲、泡菜絲和芝麻八種食材組成,寓意“代代相傳”。廣東人過年家家戶戶必有生菜,對年夜飯也很講究。比如玉米湯叫從此幸福,北方烤蘑菇時的蔬菜叫玉樹掛錢等等。四川人重視人們在除夕必須吃的魚和公雞,以獲得“盈余”和“運氣”,公雞有“腎(睪丸)”,而“腎”和“盈余”在四川話中諧音為“盈余”。年糕因其美味和寓意,已成為新年期間的必備物品。中國大飯店特別聘請的香港名廚袁師傅有他的拿手好戲:年糕是壹條栩栩如生的鯉魚,由精選的糯米粉、糖、椰子汁、植物油和熟面條制成。那完美無瑕的外表,即使放在壹個漂亮的盒子裏,也讓人舍不得動。對於久居北京的客人來說,培根魚子白餅是壹道不可多得的異國美食。它不同於北方年糕傳統的甜膩口味。蛋糕是用魚子丁、香腸和幹飯與泰國粘米粉混合蒸成的。可以配上甜面醬,味道鹹鮮,讓人回味無窮。其他系列的南派糕點,如煎餃、微笑、椰奶糕等,比我們平時吃的小吃更新鮮,在節日期間可以迅速引起人們的食欲。袁師傅還特意介紹了年糕的正宗吃法:先切成大小相同的塊,然後裹上壹層薄薄的蛋液,用小火油炸。這樣做出來的年糕外酥裏嫩,撒上白糖後細膩香甜,而且色澤誘人,即使是挑剔的食客也會忍不住多吃壹些。如果是鹹年糕,還可以把白糖換成甜面醬,味道也很棒。餃子是除夕的主食,在中原地區很受歡迎,但現在它已遍布長江以南。餃子的諧音“交子”意為在歲末之交辭舊迎新,所以除夕夜的餃子意義重大。餃子的制作與其他地方不同。四川人喜歡吃辣的食物,而內蒙古人吃粉絲湯餃子。山東人愛吃素餡餃子,北京人包餃子,價格實惠。餃子是多肉少菜的餡兒,進口的是“肉丸”;天津人喜歡拌餃子,麻油、醬油、蛋液齊全,吃個水噴香;東北人別出心裁,將肉剁碎,浸泡在好湯裏,待肉末吸收足夠的湯汁後再包起來,別有壹番風味。吃餃子的習俗意味著團圓、好運和迎接新年。餃子的形狀像元寶,所以它意味著“使錢變成寶”;餃子裏面有餡,這意味著吉祥的東西被餃子餡包裹著,以寄托對新的壹年好運的希望。為了增加節日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除夕餃子的餡料上想出了許多花樣。例如,如果妳在餃子裏裝錢,誰能吃到錢,誰就會走運,第二年就會發財;在餃子裏放糖意味著吃糖的人來年生活甜蜜;還有人把花生包起來,用花生(也叫長壽果)祝人們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