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食物的選擇不僅取決於他們個人的身體特征、時代條件、周圍的自然環境,還取決於他們的文化特征。不同的文化對食物有不同的標準和消費模式。例如,中國人將動物的肝、腎、心和肺視為美味佳肴,所謂“形狀補充形狀”。
另壹方面,美國人把它餵給貓和狗,認為它對人的健康不利;中國人不習慣吃蝸牛,但法國人視之為珍寶;印度是世界上養牛最多的國家,但他們寧願餓死也不願吃牛肉。就連聯合國救濟機構運往印度的牛奶也只能倒入大海,這與他們的傳統文化(宗教信仰)密切相關。
飲食習俗是廣東文化的壹個獨特分支。粵菜享譽海內外,“食在廣州”早已享譽世界。飲食的改革和創新永遠離不開文化的範疇。通過對廣東飲食現象的描述和分析,我們可以透視其生活方式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選料雜料什麽都吃。
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壹,粵菜以其廣泛的食材選擇而聞名。在粵菜中,飛禽走獸、山珍海味、野菜花卉都是禁止食用的。蛇、鼠、雀、蟲、狗和貓是其他菜肴中令人瞠目結舌的食材,但它們被視為餐桌上的珍品。例如,其他省份的人害怕吃蛇。例如,在古代有壹個成語“蛇的影子映在玻璃杯中”,甚至人們錯誤地認為蛇的影子會被嚇得生病,更不用說吃它了。
在粵菜中,蛇是最好的選擇。廣東人吃蛇的歷史悠久,但它是粵菜中的最佳選擇。《南越國異物物語》中有壹首關於吃蛇的歌:“蛇長且長,為賓客之宴。”如今,廣東有近50種蛇胗,還有許多以蛇為基本菜肴的餐館。許多外國人和外籍人士來到廣東品嘗蛇胗作為壹種樂趣。
事實上,廣東人的雜食性格也反映了他們在飲食上的開放心態。俗話說,壹方水土養壹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廣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經之地,這就形成了廣東人開放的思維結構。同時,由於地處邊陲,歷朝歷代對其的控制力度弱於內地,受正統封建思想的影響較小。中原傳統文化對其的影響在不斷減弱,從而有了更大的自由和包容。
博采眾長,實事求是。
粵菜形成於秦漢時期。它以當地飲食文化為基礎,吸收了國內京、魯、蘇、川菜的精華和西餐的烹飪技術。例如,粵菜中的浸泡、燒烤和四川是從北方的爆炸、燒烤和油炸中移植而來的,其他方法則借鑒了西餐,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南方風味。
所有相似的文化都可以從歷史聯系中探索這種關系。在兩地相同事物的比較中,質的相似性越大,相互傳播越明顯。廣東文化的開放性必然是兼容的,這使得飲食文化具有包容性,並在不知不覺中促進了飲食習俗的發展。
廣東的飲食習俗在博采眾長的同時,可以逐漸摒棄外國飲食中的壹些陋習,形成壹種不奢華而實用的風格。廣東人講究小而精的飲食。即使他們招待客人,也絕不會鋪張浪費。他們以吃飽吃好為原則,這與北方壹些地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