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羊全牛又稱全羊全牛,是蒙古族招待貴賓的傳統禮儀。自古以來,蒙古人就有吃全羊、喝馬奶酒、帶著煮熟的羊肉條去探險的習慣。元世祖·忽必烈登上王位後,建了壹個白色的大蒙古包,用全羊招待遊客和祭祀神靈。
最盛大的宴會有三種:全牛、霍馬和全羊,這主要意味著圓滿。除了祭祀整頭牛外,壹般只取牛的某壹部分。比如,65歲以上老人過生日,只象征性地獻上牛五茶(蒙古語稱為五谷茶,即牛羊的軟肋)。霍馬也分為垂直霍馬,是最精美的全羊,其特點是脫毛,剝皮和烘烤。整個羊席不像霍馬的那樣精致,其特點是去皮和煮沸。與整頭牛壹樣,整只羊也根據不同的需求和對象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有時獻上整只羊,有時獻上壹部分羊。春節招待親戚、朋友和尊貴的客人時,將煮熟的羊頭放在壹個大方的木盤中間,周圍放上各種牛奶食品和點心是壹種隆重的禮儀。整牛、整羊和霍馬的加工方法因地而異,但必須確保食物的完整性,避免破壞皮和肉。蕩整只羊;羊頭必須面對主賓。在宴會上用全羊招待客人時,壹般要唱贊歌和敬酒三次。當客人們開始壹起唱歌時,他們會倒壹杯酒並背誦全羊的祝賀。在向持刀切肉和招待客人的人敬酒後,主人要求餐桌上的老人先動刀。持刀的服務員在蒙古語中被稱為“渾都齊格”。長老拿著蒙古刀,在羊頭的額頭上畫了壹個“十”字,從羊的後腦勺、嘴的兩側、兩只耳朵、兩只眼睛、脖子和硬腭上切下幾塊肉,然後把羊頭轉向主賓。主賓拿起羊頭交還給主人。大師拿著壹個空盤子,拿著羊頭和長老割下的肉,放在佛龕前拜佛。然後,用壹把特制的蒙古刀,從洋務茶的左右兩邊切下長長的薄片,左右擺放。切羊的前半部分時,刀刃向外。如此切割三次後,將其他骨頭分段取出(經過墊子的羊烏茶只能切壹刀),從正面轉身後,將其放回肉湯中加熱,然後食用。整只羊退休後,上湯。當提供整只羊作為禮物時,通常會安排壹個特殊的人發表祝賀講話。在背誦願望之前,妳應該向許願的人敬酒。烤面包機把他的無名指浸在酒裏,然後舉起酒杯。背誦祝福語的姿勢:老年人坐著,中年人單腿跪著,年輕人站著。賀電的內容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地區而異。例如,壹條賀電唱道:“博格多成了基斯·汗,並娶了壹位容光煥發的女士。宰殺壹只畫著臉的羊,放在水晶盤子裏招待尊貴的客人,這是成吉思汗制定的儀式,是蒙古人好客的傳統,是忠誠和貞潔的象征,也是真誠之心的象征。”每個人都倒上壹杯酒,互相唱歌。背消息的人說“結!”請用刀。並舉杯繼續祝福和歌唱;“按照往常的奉獻精神,請過來品嘗。遵循舊習俗和奉獻精神,請過來加油。”再倒壹杯,每個人都會唱回來。之後,敬酒人接著說:“結!”"
那達慕民俗大會
“那達慕”大會是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等少數民族的盛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娛樂”或“遊戲”。它每年在夏季和秋季舉行。會議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農牧民騎馬、開車,並帶來了毛皮、草藥和其他農產品。人群聚集在會議廣場。並在場館周圍的綠色草地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那達慕在蒙古人民心中是古老而神聖的。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記載“那達慕”活動的是成吉思汗,1225年用回鶻蒙古語(古蒙古語)刻在懸崖上。在這塊石刻中寫道:成吉思汗在布哈蘇齊海舉行盛大的“那達慕”大會,慶祝征服花剌子模的勝利。會上舉行了射箭比賽。他的壹個侄子在335度的距離擊中了目標。此外,《蒙古秘史》中也多次提到射箭比賽。後來馬多的部落舉行“那達慕”大會時,都要賽馬。蒙古文學名著《格斯特勒傳》和其他民間史詩中描述了賽馬。摔跤比較常見,壹般的“那達慕”大會都是以摔跤為主。
在元明時期,射箭、賽馬和摔跤被結合在壹起,從而形成了男子鐵人三項“那達慕”比賽的固定形式。當時的《那達慕》悼詞說:“得心應手的馬頭琴音悠揚動聽;潔白無瑕的哈達,閃閃發光;傳統的三‘那達慕’已經壹個接著壹個;蒙古力士,全隊都打了。”在14的結尾,記錄蒙古族風俗習慣的文獻記載說:“搟氈、舉行婚禮或射箭、賽馬、摔跤等“那達慕”開始了,蒙古族的長輩們舉起盛滿鮮奶和哈達的銀碗,並宣讀賀詞。謳歌有很多種,如“那達慕”謳歌和射箭謳歌。例如,《土爾扈特》中的蒙古射箭願望說:“妳握住萬軍的弓,拿壹支金色的利箭,像滿月壹樣拉弓,然後扣上搭扣。“妳可以擊落巍峨的高山,妳可以射穿飛翔的大雁。啊!祝福妳,壹個像銅和熟鐵壹樣堅強的人。”從上述記載和其他史詩故事中對那達慕的描述可以看出,那達慕在蒙古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清代,“那達慕”逐漸成為政府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娛樂活動,其規模、形式和內容都有所發展。當時,蒙古王公以蘇木(相當區)、旗、盟為單位,每半年、壹年或三年舉行壹次“那達慕”大會,並分等級向獲勝者頒發獎品和稱號。但在當時,由於王子和貴族的操縱,參加“那達慕”會議的往往是君主的摔跤手。賽馬和射箭運動員贏得了冠軍。
根據蒙古人的傳統習慣,壹直有三種類型的“那達慕”會議:大型、中型和小型。512人、約300匹馬參加的大型“那達慕”大會將持續7至10天;有256名摔跤手和100至150匹馬的中型“那達慕”大會持續5至7天;有128或64名摔跤手和大約30至50匹馬參加的小型“那達慕”大會持續三到五天。
民俗鄂倫春族
春節是鄂倫春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它在每年農歷正月初壹舉行,通常持續四到五天,主要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和中國東北的鄂倫春地區。
鄂倫春族的春節起源於漢族的習俗。節前,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庭院;去山裏打獵或在外工作的人應該趕回家準備過年。除夕夜,家家戶戶祭拜祖先和北鬥七星,吃團圓飯並守夜。
初中開學第壹天的清晨,人們忙著煮壹包新的“餃子”,燃放鞭炮或向天空鳴槍,以表明新年即將到來。全家人走出家門,朝東或朝南,點燃九支香燭,向神靈和山神磕頭,祈求神靈賜予獵物,並祝福全家人避免災難和好運。
太陽出來後,人們穿上新衣服,帶上兒女,用酒肉互相拜年。他們首先向氏族或家庭中最年長的人致敬,然後去其他家庭。進門前燒香祭拜火神,往篝火裏扔壹塊肉,灑壹杯酒,主人會陪客人壹起祭拜。祭祀結束後,客人們向主人敬酒、敬煙、磕頭,並祝願老人健康長壽。受崇拜的長輩也會對崇拜者說幾句祝福的話,有些人甚至會給壓歲錢或壹些糖果。在這壹天,老人們通常在家等待晚輩拜年。
從初二開始,老人們互相拜年,或聚在壹起喝酒娛樂,而年輕人則自動組織起來進行文化體育活動,或唱歌跳舞,或射馬,或摔跤,或下棋打牌。歌舞在人們中特別受歡迎。他們的舞蹈反映了鳥類和動物的生活,展示了獵人捕捉野生動物的場景,並描繪了婦女采集勞動的場景。他們的動作簡單而純粹,有壹種深深的狩獵生活氣息。娛樂活動壹直持續到初四。在第五天,人們認為這是“鬼節”,所以他們被禁止外出、娛樂和制造噪音。這壹天,人們都在家休息。從第六天開始,獵人可以去山裏打獵,並恢復正常的生產活動。
民俗祭祀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思是堆積或凸出。祭祀敖包是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壹。敖包通常位於高山或丘陵上。它是壹個由石頭制成的錐形實心塔,頂部插著壹根長桿,頭上綁著動物毛角和經文布,周圍有壹塊燃燒雪松木的墊石。在敖包旁邊,有掛滿全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的樹枝。祭祀敖包時,在古代,薩滿巫師敲鑼打鼓、誦經祈福;在現代,喇嘛們燒香、點火、念經。牧民們都圍著敖包,從左到右轉了三圈,祈求上帝的保佑。蒙古牧民遵循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認為高大雄偉的山脈會通向天堂;這座山也是想象中的神居住的地方。因此,對山的崇拜和對神的祈禱是以祭祀敖包的形式表達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和牧民觀念的更新,今天的敖包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