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四,有“臘月二十四,掃屋塵”的說法。在北方被稱為“掃房子”,在南方被稱為“打掃灰塵”。民間掃塵、洗鍋碗、疏通管道、拆洗被褥窗簾,傳遞著辭舊迎新的美好願望。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竈王爺上天,民間沒有掌管的神。在《皆大歡喜》中,人們選擇在這個時候結婚,這被戲稱為“擺脫混亂”。此外,據說玉皇大帝聽到竈王爺的報告後,也在此時下凡考察民情,百姓便做了豆腐“接待玉皇大帝”。過去,窗戶上沒有玻璃,所以人們在這壹天貼上新的窗戶紙來迎接新年。
農歷臘月二十六,是殺豬割年肉的日子。在過去,只有在中國新年期間,人們才願意殺豬並為中國新年準備肉類。此後,各地陸續出現廟會和集會場所,百姓按需采購,置辦年貨。
農歷臘月二十七,有洗澡的傳統。與過去幾天的忙碌相比,在這壹天洗澡並擺脫過去壹年的汙穢是非常愉快的,這不僅兼顧了個人衛生,而且有尊嚴地迎接新年。
農歷臘月二十八,我們主要做兩件事。首先做發糕蒸面,重點是北方的各種面食和南方的各種發糕。其次,貼對聯和窗花。自五代後蜀君主孟昶發明春聯以來,貼春聯已成為元旦必不可少的民俗之壹。
農歷臘月二十九,被稱為“除夕”。在這壹天,人們舉行宴會並拜訪親戚和朋友,這被稱為“告別”。在周朝和秦朝,人們在這壹天舉行“大儺”儀式,擊鼓驅趕瘟疫的鬼魂,因此也被稱為“小消除”。此外,民間還會舉行“上墳請祖”活動,既表達了傳統孝道,又體現了尊老敬老的美德。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是農歷的最後壹天,這壹天被稱為“除夕”和與“小司”相對的“大司”。除了常見的貼門神和年畫外,人們還得擺壹張天地桌來祭拜天地之神。親朋好友互贈禮物,這被稱為“餵老”。全家老少聚在壹起,壹起品嘗年夜飯,舉杯暢飲,舉燭“守歲”是春節最重要的習俗之壹。晚飯後,放鞭炮和分發壓歲錢也是必不可少的。妳要知道古代流通的貨幣是金銀,是沈甸甸的紅包,是超級幸福。
大年初壹,主要是拜年。在古代,上流社會的士大夫們交換名帖並相互祝賀是壹種習俗。《清波》雜誌上說:“宋朝元佑統治時期,仆人經常被用來刺人姓名。”原來宋朝流行送賀年卡。而普通人則說:“男女拜年,主人帶領他們謙卑年輕,向鄰居和朋友拜年,或派子女代他們祝賀,這叫‘拜年’”。
大年初二,有省親的習俗。女兒家帶著餅幹和糖果回到娘家。母親給她的鄰居送禮物。如果家裏有幾個女兒,給她們壹個,分享壹次,以表達對父母的感情。在古代,民間女子在大年初五之前是不允許出門的,所以在女兒回到娘家後,她必須在天黑前趕回夫家。
農歷大年初三,據說是老鼠結婚的日子。民間在這壹天早早熄燈,以免驚擾老鼠的善舉。將年糕撒在角落裏,與米奇分享收獲。此外,這壹天是小米的生日,人們禁食大米並祈求豐收。
大年初四,因女媧造羊,故又稱“羊日”,有“三羊開泰”的吉祥寓意。民間有“疊筐”的習俗,就是把吃剩的食物“壹鍋燉”。打掃衛生,清理垃圾,集體“扔窮人。”因為古代的羊王、牛王、馬王都供奉在馬王廟裏,牛羊肉店的掌櫃就去馬王廟燒香。此外,商店的店主在這壹天宴請夥計們,有酒有菜,酒後吃饅頭,然後發紅包。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意味著打破以往過年的禁忌。這壹天有很多人關註。從裏到外打掃衛生,在大門外的壹個角落裏收集,放鞭炮也是壹樣的,這意味著趕走所有的惡鬼和厄運。在這壹天,人們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而且婦女不允許外出。此外,人們認為第壹年的第五天是財神的生日,商店開門,燃放鞭炮,取“生財進寶”之意。
大年初六,民間流行“送窮”的習俗。這種習俗始於唐代,當時人們在門外燒破布,並提供煎餅和香蕉船,意為“送窮人”。此外,廁所神會在這壹天檢查衛生,人們會在這壹天清理堆積的糞便並打掃廁所,這被稱為“增肥”。
在壹年的第七天,它被稱為“人勝節”。為了慶祝女媧造人,婦女們穿著彩紙、絲綢和金銀制成的小人。全家人壹起吃春卷,品嘗由七種蔬菜制成的七寶湯。有些地方保留了吃面條的習俗,希望能增加幸福和長壽。
大年初八,是傳統的“順興節”。據傳說,天上有九星,即太陽、月亮、水、火、木、金和地球,而羅侯和杜畿的九星輪流照顧他們的生活。壹個人在壹年中的運氣取決於星君的保護。農歷新年的第八天是所有星星降落到地球的日子。人們在晚上舉行祭祀儀式,祈求來年好運和好天氣。
農歷九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因此被稱為“天上生”。九酒諧音,九酒不離身。因此,人們準備了豐富的宴會,並盡可能多地飲酒來慶祝玉帝的生日。福建省和臺灣省的人們有“拜神”的習俗,祈禱來年壹切順利。
大年初十據說是石神的生日,壹直有“石節”的傳統。在這壹天,妳不能移動石頭或石頭器具,並向石頭提供煎餅和燒香。
正月十壹,被稱為“女婿節”。顧名思義,就是嶽父宴請女婿的日子。祭祀神的學生時會剩下很多食物。嶽父嶽母會用這些食物招待他的女婿,以表達他對二女兒年初省親的感激之情。
正月十二,為元宵節搭建了燈籠棚。與此同時,還有藏剪刀和收集舊鞋等習俗。
正月十三,燈棚上掛燈籠,有“十三四神看燈,十五六人看燈,十七八鬼看燈”的說法。
正月十四是“水岸娘娘”的生日。據傳說,這位女神在保護婦女和兒童方面屢立奇功,東南沿海和東南亞的人們選擇在這壹天舉行祭祀儀式。
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古代的春節是怎麽過的?有哪些習俗?
正月十五又稱元宵節,是春節習俗中最後壹個重要節日。在漢魏時期,人們慶祝新年的第壹個滿月,久而久之就有了元宵節。在宋朝,達官貴人和商人很流行吃壹種叫做“漂浮紫苑”的新奇食物,這種食物又甜又貴。隨著這種食物的流行,人們將其改名為“元宵”。此外,還有看燈籠、猜燈謎、玩龍燈、踩高蹺、舞獅和劃中國船等習俗,充滿了樂趣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