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稀飯好,還是粥好
《本草綱目》稱,早起空腹胃虛,食粥壹大碗,“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晚間喝粥也可使腸胃得到滋養,卻不會導致肥胖,還能幫助睡眠—— 文逸之 有的人可能不以為然:粥不就是普通的米加水,或者再加點肉末菜丁,能有什麽特殊補養呢?其實,普通的壹碗米經過精心熬煮,會變得味道清甜、潤喉易食,既可調養脾胃,增進食欲,又易於消化,能及時補充身體需要的養分。常喝粥有養生延年之效。古人就稱它“食療同壹”、“世間第壹補人之物乃粥也”。 1 最好的食療粥品 粥在中國人飲食中的地位超過了世界上任何壹個民族。自古至今,不論男女老少,不論春夏秋冬,不論體質如何,有人不喝酒,有人不愛肉,但很少有人不喝粥。而對許多病人來說最好的養病飲食就是粥。 清代章穆的《飲食調疾辯》就稱:“粥能滋養,虛實百病固己。若因病所宜,用果、菜、魚、肉及藥物之可入食料者同煮食之,是飲食即藥餌也,其功更奇更速。”明代《普濟方》中也稱:“米雖壹物,造粥多般……治粥為身命之源,飲膳可代藥之半。” 中醫認為“汗為心液”,發汗則傷陰。因此,漢代醫聖張仲景提醒病人服桂枝湯後,“啜熱稀粥壹升余,以助藥力”,還可減少因發汗後引起的身體陰液受損,在達到治病目的的同時,又可起到扶正的作用。另外,有些藥物對腸胃的刺激很大,喝粥則可以起到保護胃黏膜的作用。 而大魚大肉、山珍海味,讓許多人面臨嚴重的飲食失衡,肥胖癥、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各種“富貴病”正在迅速吞噬人們的健康。這時,簡單的粥會幫助人們回歸自然,養生保健——吃粥可以減少熱量的攝入,健脾養胃的同時降低“富貴病”發病概率。據報道,聯合國認定長壽地區的標準是每百萬人口中有百歲老人75位以上。而據報道,在江蘇省如臯市145萬人口中,百歲老人達172位,90歲以上的老人超過4000人。專家稱,這與當地“二粥壹飯”的獨特飲食習慣密切相關。 眼下,天氣寒冷,許多人感冒了,胃口變差,腸胃消化系統不好,這時喝粥可以促進吸收。而熱粥入腹暢快淋漓,還有助於發汗、散熱、祛風寒,促進感冒的治愈。 2 “世間第壹補人之物” 將食用、藥用功能高度融合的粥,還有帶人文色彩的養生層次: 宋代文豪蘇東坡有書帖記稱:“夜饑甚,吳子野勸食白粥,雲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壹覺,妙不可言。”食粥後他詩興大發還寫下了流傳千古的佳句:“身心顛倒不自知,更知人間有真味。” 而通曉醫術、養生有道的詩人陸遊無粥不歡,直活到85歲。在他的《劍南詩稿》中有詩贊道:“秋夜漸長饑作祟壹杯山藥進瓊糜”,其中的“糜”就是粥。他的《食粥》詩為後代醫家推崇:“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粥除富含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外,還含有無機鹽和多種礦物質、氨基酸、葡萄糖、維生素與植物性蛋白質,微量元素包括磷、鐵、鈣、鋅等,很多營養成分是牛奶都提供不到的。很多母親會發現,經常食用各種米粥的嬰幼兒要比只吃牛奶的孩子要健壯得多。 粥的養人之妙,還在於它合飯、菜、湯三者壹體——有飯的飽腹之功,有加入菜粒的美味爽口,也不乏熱湯的營養開胃。粥中的澱粉充分與水結合,既提供熱能,又含大量水分,極易消化。既適合做早餐,也適合做夜宵。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每日早起,空腹胃虛,食粥壹大碗,“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晚間喝粥,也可使腸胃得到滋養,卻不會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也不會導致肥胖。有人稱其還能幫助睡眠,與喝牛奶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壹些中醫對於衰弱高齡的老人、先天不足的幼兒,還有身染重病的患者,常常給出同樣的建議,那就是去喝粥。有人會問:光喝粥能管用嗎?能快速增長氣血嗎?中醫稱,如果妳喝粥都不長氣血的話,那進補也很難。通常的食物和許多增長氣血的補品,人體想要獲取其的營養,要先投入壹些氣血去吸收,可對於氣血太弱的人,就很難去消化。有專家稱,粥,尤其是山藥薏米芡實粥,就是能直接供給氣血的良藥美食。 現時已屆深冬,寒氣越來越重。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冬日熬夜最為傷陰,且“該寐不寐”易致腸胃失調,因此建議上夜班的人夜宵時來碗熱粥,有助驅除寒氣,又可補益陰液,生津健脾。 3 營養食物的絕佳載體 米的“家族成員”熬制成粥,自身營養價值高,又成為其他營養食物的絕佳載體。許多食物、藥材入粥為伍,就變得親切溫暖,營養融入粥湯中,利於消化吸收。 如我們常用的大米、小米或糯米等,大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以及鈣、磷、鐵、胡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多種微量元素,同時又有著不同的療效——大米粥性味甘平,能補脾、養胃、止渴、和五臟、壯筋骨之功效,冬日食之最益;小米粥補中益氣,對脾胃虛寒、中氣不足、失眠有壹定療效;薏米粥可以預防癌癥、泄瀉;玉米粥調中開胃…… 養生粥首推當然還是大家熟悉的臘八粥,它是以糯米、紅豆、桂圓、棗、花生、白果、松子等各種幹果和米煮成的。在臘月裏吃上它,又營養可口又溫暖身心。 臘八粥的好處在於它富含各種豆類,能夠迅速補充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而在熬粥的過程中,配以其他各種具有藥用價值的輔料,更能起到“以藥治癥、以粥扶正”的食療方法: 如,紅薯配上小米的組合堪稱經典,煮成的粥甘甜味美,對消化不好和想要減肥的人來說是不錯的選擇。而能夠迅速使身體產生熱量的牛羊肉被稱為冬季滋補的絕佳肉類,煮成的粥營養價值高,口味獨特,可以補脾胃、強健筋骨。此外,胡蘿蔔粥預防高血壓;生姜粥預防慢性氣管炎;綠豆粥預防中暑;野菜粥增加維生素,調節生理機能;燕麥粥降血脂、血壓;小麥粥養心除煩;芝麻粥益精養陰;蘿蔔粥消食化痰;胡桃粥養陰固精;茯苓粥健脾養胃;大棗粥益氣養陰…… 愛粥的人可常讀《健康粥歌》——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要想皮膚好,米粥煮紅棗氣短體虛弱,煮粥加山藥治理血小板,花生衣煮粥心虛氣不足,桂圓煨米粥要治口臭癥,荔枝粥能除根清退高熱癥,煮粥加蘆根血壓高頭暈,胡蘿蔔粥靈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口渴心煩躁,粥加獼猴桃防治腳氣病,米糖煮粥飲腸胃緩瀉癥,胡桃米粥燉頭昏多汗癥,煮粥加薏仁便秘補中氣,藕粥很相宜夏令防中暑,荷葉同粥煮若要雙目明,粥中加旱芹。” 4 熬出米油代參湯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曾推出煮粥的標準:“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膩如壹,而後謂之粥。” 營養專家建議,煮粥前,米最好先用清水浸泡5-6小時。添加水米後,鍋中至少要留三分之壹以上的空間,便於水性動蕩,避免沸滾時溢出,同時水要壹次加足,才能達到米水交融。煮時註意攪動,可避免粘鍋,還可使粥濃稠。如果粘底,千萬不要用勺子刮拉鍋底,否則會產生糊味。這裏有個小竅門:放壹個小勺在鍋底與粥同煮,水沸騰時,小勺也被帶動,防止粘底燒糊。 而熬粥出來的“油”,更為補氣上品。中醫認為,米熬粥後,大部分營養進入米湯之中,其中以浮在上面的米油營養最為豐富,是粥的精華,其滋補力最強,具有補中益氣的作用。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米油“能滋陰長力,肥五臟百竅”、“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於是,古代救治身體極虛弱的患者時,常用參湯來大補元氣,然而壹些窮人家無錢買參,便熬米油來代替參湯進服,效果也不錯。 熬出優質的米油並不難,選極幹凈無油汙的鍋,選擇小火慢熬大米粥,中間不要添加其他作料。耐心地等到粥沸騰壹段時間後,最上層會浮起濃稠的油膏般的粥沫。小心地用勺子輕輕撇出,就是米油了,民間又稱之為粥油。要註意的是,優質新米的米油對胃有保護作用,適合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服用,但貯存過久的米熬出米油則有致潰瘍的反作用。 壹般來說,米油要空腹食用。產婦、慢性胃腸炎等患者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元氣不足,食米油可補益元氣、增長力氣,促進康復。老年人常食米油,可補益腎精、益壽延年。此外,中醫認為食鹽入腎經,服米油時若加入少許,可起到引“藥”入腎經的作用,增強功效。據稱,加鹽米油還具有壯陽的作用,治療“男子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