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工薪族來說,終於有壹個長假可以和家人朋友常年聚在壹起,不僅可以吃吃喝喝,還可以交流感情,感受生活。當然,很多人邊吃邊聊,吃飽喝足就完事了。
然而,有這樣壹群人,他們會記錄食物的歷史淵源和情感,並將其留給世人品嘗。這群人就是《人生苦短,多壹碗》的作者和20世紀20位文化大師。其中有豐子愷、唐·孫露、張恨水、周作人、汪曾祺、梁實秋、朱自清、葉聖陶等。光是這份名單就像壹聲驚雷。
如朱自清是著名詩人、散文家、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致力於古典文學研究。周作人是我國散文家、翻譯家、民俗學先驅。王是壹位鑒賞家和收藏家,被稱為“北京第壹玩家”。蘇青是與張愛玲齊名的海派女作家。張恨水是鴛鴦蝴蝶派的代表作家...
這群在不同文化領域或研究方向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有壹個共同點,那就是熱愛美食和生活。
散文集《人生苦短,再來壹碗》收錄了他們對美食和生活的情話,讓讀者在仰望成就、品味文字的同時,感受這些文化的煙火氣。
01人生苦短,再來壹碗。
春節期間,親戚朋友聚在壹起喝幾杯。有些地方喜歡勸酒,“感情深,壹口悶”和“不醉不歸”,這似乎足夠兄弟和面子。事實上,真的是那樣的。喝酒的人不舒服,勸酒的人也辛苦。如果他們喝醉了,他們會給別人帶來麻煩。
豐子愷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畫家、文學家、音樂美術教育家和翻譯家,堪稱多才多藝。他的漫畫藝術造詣深厚,有“中國漫畫之父”的稱號,也被譽為“中國近代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
但大多數人不知道,他對喝酒也有研究。關於喝酒,他主張註重樂趣。在《人生苦短,再來壹碗》壹書中,馮老寫的四篇文章中有三篇與酒有關。
馮老先生喜歡喝黃酒。在《沙坪的美酒》壹文中,馮老先生說他喜歡黃酒的原因是他不容易喝醉。他說喝酒買醉是壹種功利行為,會失去喝酒的樂趣。
早在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就說過“醉翁之意不在酒”,豐子愷先生認為這是善於吃酒的人的至理名言。馮老將喝酒作為自我安慰的壹種方式,或招待家庭聚會。
在《吃酒》壹文中,馮老回憶了自己年輕時與朋友和有需要的朋友喝酒的幾種情況。甚至,我還和壹個不認識的人喝了幾杯,但我已經“確認了我的眼睛”。同路人都會喝幾口酒作為他們生活的調味品,這樣他們就會坐在壹起喝幾杯,但他們不會交換姓名。
在《湖畔夜飲》壹文中,馮老先生與好友CT以詩伴酒,回憶了他們所經歷的往事,講述了父母的瑣事,讓人感到壹代名人也是普通人。
喝酒是為了調節氣氛,增加樂趣,所以不能喝太多。真正喝酒的人喝的是友情和境界。馮老先生說:我們杯盤好聚好散,但不是因為柴米的苦口婆心。雖然生活中有痛苦,但壹碗可以解決千般煩惱。
三餐四季,吃鹹了往下看。
全國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口味各不相同。東方人喜歡吃酸的食物,而西方人喜歡吃辣的食物。南方人喜歡吃甜食,而北方人喜歡吃鹹的。
梁實秋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莎士比亞研究專家,是公認的中國世界文化大師之壹。他的許多文學作品在國內外廣為流傳,被人們譽為經典。
他走遍了全國,吃了許多美味的食物。梁先生自嘲很貪心。他壹生都沒有忘記詩和酒。即使他住在臺灣省,他仍然記得老北京的美食。
這本《人生苦短,再來壹碗》收錄了幾篇關於他的特色美食的文章,比如窩頭、餃子、湯包、火腿等等。饅頭之類的食物可能會給妳帶來貧窮的記憶,但老梁說:貧窮在學者中很常見,更不用說勤勞的群眾了。
他們都吃東西。有些人是為了壹日三餐而做,而有些人是為了好奇而做。但像梁先生這樣善於觀察、生活閱歷豐富的人,卻能從美食中領略到生活的多樣性,用文字記錄下不同地區的地理風貌和生活習慣。
梁先生的散文似乎信手拈來,時而醉心琴棋書畫,時而天文地理,時而人情世故。《人生苦短,再來壹碗》中收錄的這些文章味道鮮美,文字簡潔優雅平和,給人壹種溫暖的感覺。他不僅寫出了舌尖上的味道,也呈現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承。
“人生苦短,再來壹碗”的字裏行間,在回憶北京的特色美食和各地的代表性美食時,梁老偶爾流露出壹絲思鄉之情,令人感慨萬千。
在他的筆下,食物不僅僅是用來填飽肚子的,它還代表著某壹地區的人文風情,承載著人們對歲月的記憶和對故土的懷念。飄香的菜肴,遠處的叫賣聲,都有家鄉的味道和故鄉的影子。
每當我讀到這些文字時,都會讓讀者感到陣陣漣漪,它會觸動我們心中永遠無法抹去的親情和鄉愁。
03年不活,好好吃飯。
現在,當家裏多了幾個客人時,主人會招呼他們出去餐館吃壹頓飯,很少有人會自己做飯和招待自己。近兩年來,如果不是疫情防控的要求,很多家庭都提前在外面的餐館預訂了年夜飯的座位。它確實節省了很多東西,但也失去了很多樂趣。
汪曾祺先生被譽為“壹個抒情的人文主義者,中國最後壹個純粹的學者,中國最後壹個士大夫”。他在短篇小說創作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戲劇和民間文藝也有深入的研究,就是這樣壹位非常喜歡家常菜的純粹學者,喜歡在家裏給別人做飯。
在《人生苦短,不能再多吃壹碗》壹書中,王老回憶了家鄉的壹些特色美食:炒飯和燒薯片。在那個貧窮的年代,這些食物不僅發揮了充分的作用,而且給了作者壹些精神支持。
在《家常菜與酒》壹文中,王老先生認為家常菜與酒要創新、省錢、省事。菠菜、蘿蔔絲、肉絲幹、裏脊肉片、炒玉米等雖然都是普通的菜,但在王先生的筆下卻顯得非常精致。
而且,王老認為,這些簡單易做的菜肴食材便宜,可以在烹飪方法上增加壹些創意。
王老以烹飪聞名海峽兩岸。他喜歡在家裏招待客人,他自己從市場上買食物。因為不需要追求高端奢華,主人很平靜,客人也沒有壓力。酒菜上桌後,主人和客人會喝點小酒,暢談壹番。
王老在烹飪方面有壹些獨特的想法,比如發明了肉餡油條。他說做菜要多動腦筋,充分發揮想象力,多讀菜譜,多嘗試。因為王老喜歡做飯,而且他做的菜很有特色,所以當臺灣省的朋友來北京時,他會要求吃他做的菜。
王老曾為自己的人生寫下壹首詩:每年壹本書,壹支擦窗自娛的筆,壹個嬉笑的地方,六平米當廚房。
從求學到工作,王老壹生遊歷過很多地方,經歷過很多波折,但他的內心平靜而溫和。關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使他經常發現世界上的美,並支持他樂觀地接受壹切。
04寫在最後
把世界藏在壹粒米裏,把時間煮在半鍋裏。
《人生苦短,多壹碗》這本書讓我們從日常飲食中看到世界的多彩;也讓我們在吃和品嘗美食的過程中感受到時間的溫柔。
20位大師,54篇文章,酒、茶、菜、小吃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舌尖上的味道,還有歷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鄉的味道、記憶的味道。
如果妳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在呼朋喚友中飽餐壹頓,妳可以讀讀人生苦短,再來壹碗。如果妳感到疲憊和孤獨,妳也可以翻翻這本書,給自己泡壹杯茶,煮壹碗粥。
除了大儒的文章外,這本美食散文集還配有繪畫大師齊白石先生和畫家、篆刻家丁夫之先生的插圖。它色香味俱全,可以配酒食用。妳可以和我壹起睡覺,安慰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