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淮君:李白,竟然是第壹個!謳歌銅礦工人的詩人

淮君:李白,竟然是第壹個!謳歌銅礦工人的詩人

淮君:他是第壹個!謳歌銅礦工人的詩人

“杏花村”“桃花潭”“醉翁亭”……

被細雨敲打的古村巷陌,

連接天際的大塊田野,

潑墨大寫的山水畫卷……

詩人筆下的安徽,

自古以來都是風光無限……

安徽,有江南的風韻,也有北方的豪放。東西七百余裏,南北壹千二百余裏,有九華之靈秀,黃山之瑰麗,大江之浩渺,淮水之蕩蕩。

“說到與安徽有關的古詩詞,總是繞不開李白,同時,他也是第壹個謳歌銅礦工人的詩人。”著名新聞人、書法家、工筆畫家、北京陛樓閣文化藝術館館長、久居北京的“中國風情”皖籍作家淮君總編輯說,比如《秋蒲歌十七首·其十四》:“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答杜秀才五松見贈》:“千峰夾水向秋浦,五松名山當夏寒。銅井炎爐歊九天,赫如鑄鼎荊山前。……”

除此之外,還有宋代的大詩人梅堯臣所作的《銅官山》“碧礦不出土,青山鑿不休;青山鑿不休,坐令鬼神愁。”等等。

當然,在壹眾文人墨客筆下鮮活閃耀的安徽美景中,有不少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好地方。詩人李白壹句“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所記載的地方正是銅陵這個地方,它驗證了銅陵光輝燦爛的千年歷史。

因銅得名、因銅建市的銅陵,有著上千年的銅文化歷史。位於市人民醫院南側的“銅官山1978”文創園是銅陵市第壹家文化創意園區。這個文創園展示的是銅陵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銅官山銅礦工人故事。通過真實的生產、生活場景采取適當的保護後,再現了當年礦工創業的艱苦卓絕和心路歷程。

銅陵的大通古鎮,古稱瀾溪,傍長江而建,老街兩旁大多高高低低的小幢兩層古宅,壹律是徽派白墻、黑瓦,老字號店鋪古色古香,讓人仿佛從中能觸摸到古鎮的滄桑與厚重。

曾經與安慶、蕪湖、蚌埠並稱安徽“四大商埠”, 同時又是四大名鎮之首,因此當年有著“皖南小上海”的美稱。然而,後來歷經戰火與洪水等接連傷害,大通古鎮與當年的“安徽八大市”之壹的正陽關古鎮壹樣,曾經的繁華和聞名就此而銷聲匿跡。

坐落在八百裏皖江的和悅洲,在瀾溪老街夾江對面,四面環水,是萬裏長江的滾滾波濤經千年泥沙沈澱而隆起的江心綠洲,猶如壹大壹小兩片荷葉飄浮在江面上,古名為荷葉洲。到了明、清時期便將“荷葉洲”改名為“和悅洲”。

西湖濕地公園是銅陵市內最大的濕地公園,聽我們的司機師傅介紹那裏壹年四季,風景都在不斷變化中,每次來,哪怕同壹個景點,看到的景致也是不同的。

位於市區的天井湖就像壹面古銅鏡,靜靜地依偎在城市的臂彎裏。天井湖是安靜的,遠遠望去,似壹塊溫潤的玉,鑲嵌在城市的藍圖上;走近欣賞,我們能看見水波紋壹圈壹圈,細細的,遊船點點,在陽光的映照下像金子般閃爍著光澤,令人心曠神怡。

通天閣建在天井之上,記錄了壹個天井湖的傳說:美麗的東海龍王小女,為了勤勞淳樸的打漁郎,不願回東海,老龍王派來惡龍吸幹湖水相逼,她決心“不作仙界金玉葉,誓保人間活命泉”,她變身巨螺倒吸海水進湖,終於氣竭身亡,化成青松環繞的螺絲山與打漁郎生死相守。

從唐朝到民國,浮山以其佛教的盛名和獨特的景色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孟郊、白居易、範仲淹、黃庭堅、歐陽修、王安石、張英、方苞、左光鬥等等眾多名人,或來浮山吟詩作賦,或在浮山揮毫潑墨,成就了浮山“天下第壹文山”的英名。

安徽銅陵特色美食品種繁多,歷史悠久,獨具地方特色。

銅陵沿江壹帶有壹道地方民俗特色菜,村民自家養豬,逢年過節都會提前告知殺豬日期,當日請殺豬匠殺豬切肉,鄰裏分購。殺完豬後,燒壹鍋開水,將切好的豬背上最好的護心瘦肉、豬肝、豬腰子、蔥等原料下鍋烹飪,做法簡單,但壹出鍋聞到的就是肉香和蔥香,端上桌子,壹層碧綠的蔥花灑在湯面,手持湯勺舀壹勺置入碗中,放入嘴裏,嫩滑爽口,湯中瘦肉鮮美無比,再就著熱湯送入口中,壹股暖流傳遍全身,通體舒暢,驅寒溫補。

銅陵曾經是中國最小的地級市,而來過之後發覺它的動人之處,既在於它小而精致,美好又靈動,更在於它歷史積澱、徽韻悠長中散發的煙火滋味和文化氣息……(江淩、南直隸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