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特色簡述如下:
1、嘉峪關的地方飲食百味薈萃。代表性的名點小吃有搓魚面、拉條面、砂鍋、餛飩、臊子面、炮仗面、糊鍋面筋等,小吃集中在振興市場美食壹條街和鏡鐵路美食壹條街,夏天還在建設東路設有美食夜市。?
2、嘉峪關有幾十家環境典雅,整潔舒適的餐廳,各有拿手好菜,令人贊不絕口。富有地方特色的風味佳肴有:雪山駝掌、戈壁燕影、烤羊腿、黃燜羊肉、紅燜羊肉、戈壁雁影、雄關酥、駝蹄羹、東坡肉,燈影玉片、青椒肥腸、油爆駝峰、孜然羊肉、菊花牛鞭、麒麟駝掌、蘭發豆腐、茄汁活魚、松仁玉米及火焰烤羊腿、涮羊肉等。
3、在地方特產方面:夜光杯、風雨雕、駝絨畫、祁連玉雕、嘉峪石硯、文物復制品及反映魏晉時代人文景觀的墓磚畫。
4、在特色旅遊方面: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嘉峪關關城、嘉峪關滑翔基地、嘉峪關人手石印、酒鋼水上歡樂園、七·壹冰川、萬裏長城第壹墩、魏晉壁畫墓群、懸壁長城、迎賓湖旅遊區等。
5、路線特色: 遊覽天下第壹雄關,參觀地下神秘畫廊,體驗攀登冰川樂趣。
壹、嘉峪關簡介
1、嘉峪關,號稱“天下第壹雄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壹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
2、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壹(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
3、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裏壹燧,十裏壹墩,三十裏壹堡,百裏壹城的防禦體系。
4、嘉峪關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主要景點有嘉峪關關城、懸壁長城、長城第壹墩、魏晉墓群、黑山石刻、木蘭城、“七·壹”冰川、滑翔基地等。
二、歷史沿革
1、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是現存長城上的最大的關隘,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
2、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
3、明代東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進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為必經之地。自建成嘉峪關後,這關便為西部國防重地,對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
4、明正德十壹年(1516年)十壹月,滿速兒汗入寇肅州,遊擊將軍芮寧陣亡,全軍陷沒,嘉峪關失守。
三、文物價值
1、嘉峪關是明代萬裏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壹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壹隘口”之稱。
2、建國後,嘉峪關文化保護工作壹直受到國家和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1961年,嘉峪關關城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3、長城文化遺產“萬裏長城——嘉峪關”: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地名錄》。嘉峪關是明代萬裏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明代萬裏長城沿線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為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有“雄關”之美譽。
4、嘉峪關防線明朝經營了200多年,至明代萬歷時期有60裏長城和邊墻,近70座墩臺,多座軍事營堡(卯來泉堡、嘉峪關、寺營莊子、野麻灣堡、新城堡等),是明國家西端防禦體系,最大的特點就是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討賴河峽谷、黑山、新城草湖天險,長城、墩臺、營堡倚憑天險而設。
5、在這個狹小的區域有如此眾多的國防設施和軍事工程,世界罕見,充分證明這裏曾經何其重要,嘉峪關防線是世界上利用天塹最經典的國防工程。在河西和中亞範圍,再找不到這樣壹個地方,適合建立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戍守成本最低)的國家防禦工事。
6、嘉峪關防線的神奇之處在於在它的外圍,還有更大的天險和天塹保障,就是祁連山和黑河流域及其兩岸巴丹吉林沙漠。古代,人類無法繞行祁連山和黑河,嘉峪關就是中原文明西出和西域文明東進不二的通道。防線上的天生橋口、小缽和寺隘口是要塞。
7、嘉峪關防線處在16世紀世界前後兩大帝國的分界線上,處在影響歐亞大陸經濟商貿的絲綢之路的要沖上。嘉峪關防線對明朝、蒙古國、西域的歷史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嘉峪關防線是人類文明的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