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鐵邊城美食

鐵邊城美食

寫壹篇關於沈陽民俗小吃的文章,推薦參考:

老邊餃子

老邊餃子是中國最著名的風味品牌食品,具有170年的悠久歷史。生產的老邊餃子以皮薄餡大、鮮香可口、濃郁不膩、柔軟有嚼勁而聞名中外。經過幾代名師的精心研究,老邊餃子已發展成為100多種不同方法制作的餃子,如海鮮,肉類和素食餡料,並開發和塑造了不同檔次的餃子宴。老邊餃子之所以久負盛名,主要是因為它選材考究、制作精美、造型獨特、味道清新。它的獨特之處在於餡料和皮革制作。

“天下第壹老交子”是著名相聲大師侯先生來沈演出時親自品嘗後題寫的橫幅。老邊疆餃子當之無愧,歷史悠久,風味獨特。它以皮薄、餡大、造型獨特、味道醇厚而聞名,是沈陽餃子中的頂級食品。

老邊交子的創始人名叫邊甫,1829年從河北遷居沈陽。起初,他只在小金橋附近搭了壹個非常簡單的地攤床,俗稱“馬架子”,邊做邊賣。店號是“邊家餃子館”。1870年,卞福的兒子卞德貴子承父業,對“老邊餃子”進行了“技術升級”。經過專門的研究,卞德貴將普通的炒餡改為湯炒餡,使其松散而有嚼勁,美味可口並形成獨特的風味。從那時起,“老邊境餃子”壹炮走紅,成為眾所周知的美食。1940年,老邊交子第三代傳人邊林將老邊交子搬到了當時沈陽最熱鬧的北市場,讓“老邊交子”名揚東北。老邊疆交子不僅全國聞名,而且享譽海外。當妳來沈陽的時候,妳壹定要嘗嘗老餃子。老邊的交子館有很多店鋪。

李連貴熏肉煎餅

李連貴熏肉煎餅始建於1842年,已有160多年的歷史。當時設在吉林省梨樹縣,名旺厚,主要經營醬肉、糕點、酒類。由於李家的醬肉幹凈、爛香,餡餅軟、清、脆,在梨樹鎮經常客人爆滿,很受群眾歡迎。1937年,李連貴的兒子李耀去了吉林省四平市。

李連貴熏肉煎餅

設置分號。解放後,在1950年,李堯子的兒子李春生繼承了他的祖業,背著壹壇高湯把李連貴臘肉餡餅搬到了沈陽。從此,李連貴臘肉餡餅在沈陽生根發芽,成為沈陽著名的獨特風味。為了保持李氏臘肉餡餅的傳統特色,李春生在制作和選擇食材方面壹絲不茍。當他選擇豬肉時,他不需要血淋淋的脖子或小肚子。他使用新鮮的肥瘦相間的豬肉,從前槽到排骨,然後用溫水和堿沖洗,並在清水中浸泡6,654,38+00小時以去除血漬和腥臭味,然後將其切成方塊並放入鍋中燉煮。在夏天和秋天,還會加入茴香,使醬肉更加鮮嫩可口。同時倒入高湯,大火煮開,小火慢燉,使肉塊上下翻動,及時甩出浮沫。當肉塊煮熟後,將其取出,瀝幹油,並在熏鍋中用紅糖幹燥以供熏制。蛋糕的制作方法是在面粉中加入肉湯、鹽和調味料,形成柔軟的面團。醒面時間長,滾油。它被卷了幾次,然後烤成蛋糕。其特點是臘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香濃而紅;餡餅又黃又香,內軟外脆有很多層。他接替中國烹飪大師、沈陽市優秀勞動模範李富洲總經理,繼續發揚傳統工藝,將臘肉食材發展為12種。根據現代人的口味,重新配制了甜面醬,並用蓮子蛋花湯調整口味,使其味道更好。李連貴,沈陽,香濃可口“大餅卷臘肉,越吃越少”成了申城人的順口溜。

原味齋烤鴨

源味齋與申城的其他“老字號”餐館相比只能算是壹個小弟弟,但它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了,它也有自己的起源:“源味齋烤鴨店”起源於清乾隆年間的北京普雲樓烤鴨店。1930王登來、袁金奎等師。

九兄弟在奉天開了壹家分號,仍取名為普雲樓烤鴨店,並於1953更名為新味齋烤鴨店。它是沈陽最早的專業烤鴨店,可以算是沈陽烤鴨的鼻祖。“緣味齋烤鴨店”由王登來大徒弟、國家壹級烤鴨師傅袁金奎之子袁林於1999創辦。

如今,這家擁有70多年歷史的老店並沒有被歷史遺忘,反而生意越來越紅火。在沈陽市第四屆風味名店評選活動中被評為沈陽市風味名店。在第壹屆中國美食節上,名菜名點展評,白鴨胸、翡翠鴨舌、果木烤鴨獲金獎,香煎鴨、香煎鴨獲銀獎...

家壇肉館

家壇肉館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美食壇子肉餐廳就位於和平區八壹公園南門的小吃街。它已經是沈陽風味小吃中的壹大亮點了!後來因為小吃街的改造和搬遷。酒店現位於皇姑區第四醫院眼科南門昆山中路與嘉陵江街交叉口西南角第壹間。中午和晚上都很難找到桌子。優食壇肉館特色:五花壇肉、燉酸菜、麻辣豆腐幹、蒸豬血、四喜丸子、秘制青魚、紅燒魚白、自填血腸、紅燒肥腸、各種清炒燉菜、米飯豆飯等。,這是必須的。多年來,它保持了傳統風味,贏得了許多客戶的好評!美食壇子肉是東北最具特色的小吃。遼寧省飯店行業協會理事。

楊家掛爐餅、雞蛋餅

楊家吊爐餅

1913是河北人楊雨田到吉林洮南創作的。當時,它被命名為楊冰。由於楊家蛋糕店生意興隆,業務不斷擴大,解放後以1950來到沈陽。為了改善單壹品種的管理,增加了雞絲花帽雞蛋餅。從此,楊家的燒餅和雞蛋餅聞名東北。楊家吊爐餅是用溫水制作的,水的溫度和鹽的用量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增減。餅片搟開後,放在炭爐中烘烤,上烤下烙,完全烤熟。成品圓扁,虎皮色,層次分明,外嫩內香,味道鮮美。雞蛋餅,用肉末、鮮蘑菇、木耳和幹海苔煮熟,用湯汁勾芡,澆在雞蛋餅上,做成花帽子的形狀,然後將雞絲放在上面,搭配蛋糕食用,別具風味。腌制好的鮮餅嫩香醇厚,搭配辣椒油和蒜泥食用更是錦上添花,風味獨特。

寶發園四絕菜

沈陽寶發園名店始建於宣彤元年(1909),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當時,河北省寧河縣北塘村有壹個姓郭的農民。舊中國有郭和郭俊瑞。由於家鄉的混亂,人們沒有

聊起人生,他“東奔西走”,來到盛京城外定居謀生。起初,兩兄弟在沈陽小東門外開了壹家小餐館,名叫寶發園,意思是珍惜和發財。然而,自開業以來,生意並沒有想象中那麽紅火。在過去的幾個月裏,這家酒店幾乎沒有收支平衡。當時小東門周圍有很多生意,在這裏立足並繁榮並不容易。兄弟倆經過深思熟慮,根據東北人的口味選用了豬肝、豬腰、豬瘦肉、雞蛋等原料。以上好刀經過精挑細選和配料,做出了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當年張學良點的東莞四絕:炸丸子、炸肝尖、炸腰花、炸黃花,至今仍是今天的招牌菜。炸好的肉丸“外嫩”且“口感豐富”;肝尖“滑嫩”;腰花是“酥”;令人驚訝的是黃色的花竟然是壹個雞蛋糕。

沈陽匯投

謝順源回頭

現名:謝順元回頭館

相傳清朝光緒年間,壹戶姓金的人家在沈陽北門開了壹家餅幹店謀生。由於管理不善,生意壹直不好。有壹天是中秋節,生意更加蕭條。中午時分,沒有食客上門,店主不知所措。於是他從鐵盒子裏拿出幾枚銅幣,買了些牛肉回家剁成肉餡,搟成薄皮,用褶皺包起來,準備給自己過節吃。這時,壹個信使突然從外面進來,進店壹看,鍋裏烙的食物形狀新奇。嘗過壹次,味道很好。信使立即告訴店主再烤壹盒送到客棧。吃完後,大家齊聲驚呼。此後,這種食物壹時成名,政府和人民爭相購買,生意興隆,因此被命名為“背”。

百年老店謝順園以招牌菜聞名。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和發展,謝順園回頭閣已經成為沈陽美食的標誌之壹。

老陜記海城餡餅

老山雞海城派是沈陽的傳統小吃,由毛青山於1920年在遼寧省海城縣火神廟街道創立。石矛的名山嶗山記餡餅店因其名而得名,於1939年遷至沈陽。海澄派,溫水和面,豬和牛作鴛鴦餡。取十余種香料烹煮,取汁餡培養其味。蔬菜餡,隨著季節的變化,由豆牙、韭菜、黃瓜、青椒、南瓜、芹菜、卷心菜等制成。,使蛋糕餡料中的肉和蔬菜搭配,色澤適宜。高端產品還塞滿了魚翅、海參、大蝦、扇貝和雞肉,味道更鮮美。成品餡餅色澤圓黃,皮脆韌,餡嫩爽口,香氣四溢。搭配蒜泥、辣椒油、芥末醬等,更美味適口。配上八寶粥,清爽可口,別有壹番風味。

那家餐館白肉血腸

現名:老庭院

該博物館位於沈陽紫禁城的西側,以其滿漢全席、白肉和血腸而聞名於白山和黑水的廣大地區。其前身是位於小河沿魁星樓附近的吉星飯店,主要經營東北地方菜肴。後來,由於白肉和血腸的加入,這家酒店獲得了很大的名氣。1872年,滿族廚師那吉友在大東門開了壹家專門經營白肉血腸的餐館,並以此命名。由於他選材精細,制作細致又壹絲不茍,他的名聲越來越高。他的白肉必須是用新宰殺的肥豬做的硬肋肉,用白水調味,用急火煮沸,用小火煨透,這樣脂肪才不會油膩。他的血腸必須用新宰殺的豬血填充,加入適量的水和調料,味道鮮嫩濃郁。白肉和血腸蘸著蒜泥、韭菜醬或辣椒油等調料吃,味道會留在牙齒和臉頰上,持續很長時間。特別是在嚴冬季節,如果和酸菜絲壹起煮,湯會很脆,有驅寒暖身的作用。1914年,那氏後人踏著祖先的足跡,重新修繕了那灣亭的入口,成為當時奉天風靡壹時的名店,達官貴人經常光顧。1931年,日本侵略者占領了沈陽,那家博物館的生意日益蕭條,有倒閉的趨勢。為了維持祖業,那氏兄弟把博物館搬到了北京。解放後,政府在1957中邀請納文貴老人回到沈陽重新開放博物館。現在總部已經搬到管寧鐵西,專註於農民習俗。

宋家餛飩

宋氏餛飩曾在和平區八壹公園南門非常受歡迎。幾十人排隊只為吃壹碗餛飩,餐廳裏到處都是風景。宋家餛飩品種少,魚餡和海鮮餡口味獨特。餛飩現在煮好了。現在宋家餛飩在大南街又開了壹家分店。

西塔冷面

韓國西塔冷面采用即食、即壓制作而成,柔韌、細嫩、麻辣爽口。西塔冷面餐廳和它去的飯堂壹樣在窗口改簽自己的票,而且妳說話時必須打開聲音,否則妳聽不到。“西塔冷面”是沈陽最好的冷面。西塔冷面是韓式冷面,由面粉和澱粉制成。它們現在被擠到沸水中,用特制的煮冷面湯撈起,並根據個人口味撒上特制的辣椒粉。冷面剛剛軟,冷面湯冰涼爽口,冬天的季節吃壹碗涼到心底,心裏暖暖的;夏天來壹碗解渴。再加上壹些辣白菜,就更不壹樣了。西塔冷面館每天都擠滿了人。如果妳想享受壹碗,恐怕妳要排隊等壹會兒才能吃到。味道真的很不壹樣,值得壹去。這座城市裏最正宗的是西塔。

韓國烤牛肉和蛋糕

烤牛肉:將新鮮牛肉去除筋膜和脂肪,切成塊,加入醋、醬油、蒜末、白糖、胡椒粉、味精和香油拌勻,並分別準備醬油、胡椒粉、白糖、白醋、香菜末和大蒜調料,放在小碗中,在桌子中央放壹個炭爐,在上面放上鐵箅子,用筷子夾起肉塊。

制糕:制糕是用浸泡蒸熟的糯米,放在案板上用木槌打成年糕狀,中間放豆沙餡和白糖。它又甜又好吃。

張九利燒雞

張九禮是壹位老人,祖籍山東萊州。小時候家裏窮,吃百家飯長大。十六歲那年,我只身壹人來到青島當學徒。憑著那股韌勁和細心,我很早就學會了壹套做燒雞的技巧。後來,隨著大量人口湧向廣東,他們在沈陽定居並找到了工作。1982,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年過六旬的老張曼九裏坐不住了天生強壯的他,為了讓家人生活得更好,重新開始了他年輕時的事業——加工烤雞。當初,張九禮老人只能帶著家鄉的幾個親戚,在壹片廢棄的空地上搭了三間簡易房,於是壹個臨時的小作坊誕生了。雖然是壹個小作坊,但老張曼久立絲毫沒有放松對每道工序的管理。從活雞到成品雞,七道程序逐壹嚴格執行。食材充足,雞肉熟爛,香味直透雞骨。從燒雞的外觀來看,雞肉顏色金黃,雞身完整美觀,肉爛不可分。煮雞肉。重量會減輕,而且會耗費人力和成本。對此,老張曼九黎說:“做生意講究信譽,不能做奸商。”多年來,他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大東門市場壹家以手推車為貨架、玻璃櫃的烤雞店逐漸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產品的銷售量也逐漸增加,從最初的每天十幾個到後來的每天幾十個,現在每天的銷售量約為2000個。張九利的烤雞店統壹的logo已經印入了消費者的眼簾。

大舞臺炸糕,麻花

大舞臺麻花原名“張麻花”,由張興德於1926年在臺安縣黃沙坨子村創辦。1941年,張興德帶領家人來到沈陽,在小東門開了壹家麻花作坊。不久,他的兒子張涵予主持了業務,並搬到了1948大舞臺劇院附近。由於其獨特的風味,人們稱之為大舞臺扭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老人們的記憶中,酥脆的大舞臺麻花在今天的美食中是無與倫比的。起初,大舞臺麻花的銷售點放在大舞臺西側的胡同口。後來隨著生意的紅火,大舞臺麻花開始有了自己的店鋪,不再擺攤銷售。附近的老人回憶說:“當時大家都在排隊買麻花。這個麻花有多脆?”說出來妳可能不信。壹個麻花落地不到半米就斷了。"

與大舞臺麻花相同的是大舞臺炸糕。它是由趙殿峰三兄弟在1945年創建的。外脆內軟,色澤香甜。它是壹種受顧客歡迎的名牌風味食品,因在大舞臺附近出售而得名。

沈陽小土豆

1989年,沈陽燃料公司24歲的裝卸工劉鑫“不幸”下崗。因為劉鑫是個“好廚子”,為了維持生計,劉鑫和妻子想盡辦法在太原街開了壹家涼面館。這家名為袁林小冷面館的小店壹開張,就以其實惠、幹凈和熱情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壹天,當劉鑫走在太原街上時,他聽到走在他前面的兩個人說:“去袁林吃小土豆。”開了壹家冷面店,但他們說他們會吃小土豆,這啟發了劉很多。他得知他的“小土豆”很受歡迎。第二天,劉欣把袁林冷面館改名為“小土豆”醬菜館。

小土豆是東北的特產。它比普通土豆小得多,但它的香味和營養價值比大土豆高得多。由於這個品種產量高,許多人都種植了它,細心的劉新輝立即瞄準了它。劉鑫到處走訪考察,收集民間烹飪小土豆的技藝,去粗取精,仔細琢磨,用多種藥材自制了壹道燉小土豆汁,並加入醬油、五花肉、香菜等進行燉煮。“小土豆”這道菜不僅具有東北大碗菜的特點,而且味道絕對比東北大碗菜好吃。這道菜壹問世就壹炮而紅,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客人們經常站在店外等待用餐。後來,劉鑫以小土豆醬菜為龍頭,選取人們日常生活中常吃的蔬菜為主要食材,突出色香味俱全、鹽味適口的特點,采用醬、燉、拌、炒等烹飪方式,生產出小土豆醬菜系列五大類150個品種。“小土豆”讓所有顧客著迷,並有這樣壹句口頭禪:“沒有足夠的美食,沈陽小土豆。”壹時間,小土豆美食在申城風靡壹時,生意火爆。

雞味扯面

在沈陽,雞肉味的拉面和雞架很受食客歡迎。

沈陽的雞肉味拉面壹直很受歡迎。原因是它味道好,價格便宜。在沈陽,有三家雞肉拉面店的名氣最大:民壹家、老司機和徐佳。20世紀80年代末,鐵西區和沈河區分別出現了徐佳雞味拉面和老司機拉面館。這兩家面館主要經營雞架和拉面。這兩家面館壹亮相,就受到了各自粉絲的歡迎。發展如雨後春筍。當時給人的印象是點壹碗面加壹些鹵菜就可以吃壹頓好的。面條油水多,壹碗面就能吃飽。雞架和老湯豆腐幹很受歡迎和美味,壹瓶啤酒會很愉快。而且價格也比較實惠,適合那些年對飲食要求不高的低收入工薪階層。所以當時食客很多。

後來鐵西區又出了壹個“人民宜家”,名聲大噪,後來居上。“民壹家”最早的名字叫“大家雞味扯面”,據說源自徐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從最早的“人人吃雞味面”到如今的“人民宜家”,這種口味已經流行了近20年,這家面館的知名度很高。當時鐵西區很多人都愛吃這種小吃,好評如潮。它的雞架和老湯豆腐幹很好吃。據說這家的壹切都很“正宗”,湯很“濃”,面條很“滑嫩”。

鐵板雞架

鐵板雞架是沈陽的壹道特色小吃菜。雞架就是把雞的雞骨架去掉。用鹽和其他調味料洗凈雞架,放在兩個大鐵板之間,它吱吱作響,聞起來很香。雞骨頭煎好後,加入鹽和胡椒粉,就可以吃了。在夏天,壹個雞架和壹瓶雪花啤酒是許多東北大個子的壹頓飯。它讓妳看起來既美味又貪婪。

打開餡餅

“吃不飽的開派”店總店位於小溪路。開放式餡餅不同於普通餡餅。該方法已獲得專利,成品有點像壓扁的烤肉,中間留有花朵狀的開口;蛋糕剛出爐時,外皮酥軟,餡料(牛肉和洋蔥餡)非常香,汁水充足。如果妳覺得無聊,建議點壹碗羊肉湯,喝起來剛剛好。沒有嘗試過的朋友不妨去吃點新鮮的。